...分配制度改革中的辯證關系共同富裕如何實現
王欣潔
摘要:“張”與“馳”的對應關系在琵琶曲目演奏的各個環節充分體現,不管是演奏方法的正確掌握、音色、音質的正確處理,還是演奏者情緒、呼吸、心理的合理調整都具有顯著的張弛對比的特性。“張”與“弛”的辯證關系作為琵琶演奏的理論基礎,需要演奏者在曲目演奏當中對“張”與“弛”給予理性認識、正確把握、恰當處理,才能確保演奏活動中“張”與“弛”的相輔相成、平衡協調、有機統一,達到良好的演奏效果。
關鍵詞:琵琶演奏;張與弛;指法;辯證關系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4-0184-02
在琵琶曲目演奏過程中,張與弛的關系是相互對立的,并無絕對的松緊性。提高對琵琶演奏“張”和“弛”的全新認識,對演奏實踐中張和弛互相依存及統一的感覺進行體驗,提高琵琶演奏的技術方法,切實做到張弛有度,滿足琵琶演奏的標準要求至關重要。
一、“張”與“弛”的含義解析及正確處理的重要作用
古文中,“張”與“弛”最初解釋為放松弓弦和將琴弦按貼在弓上,這也是“張”與“弛”的基本含義。發展到今天,“張”與“弛”引申出多種意義,其中一種解釋為緊張即為“張”,放松即為“松”。在《韓非子·解老》一文中對“張”與“弛”的引伸意義作了進一步說明,并且提出所有事物都具有“張”與“弛”的兩方面,二者具有相對統一又相對獨立的辯證統一的關系。同時“張”與“弛”也包含在在藝術演奏當中。“張”與“弛”關系的合理運用,對于表現音樂形式、塑造音樂形象、提高演奏技巧等具有決定性及基礎性的作用,“弛”以“張”為基礎,“張”是“弛”在音樂形式上的發展,在二者互為前提互為因果的關系在交替運動中得到發展。因此在琵琶演奏過程中,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及運用程度,對于琵琶演奏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二、琵琶演奏中“張”與“弛”辯證關系
琵琶的音樂形象的塑造、情感思想的表達同其他樂器一樣通過演奏者具體演奏而實現,其中思維的運動、指法的運用是演奏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內容,演奏中的各種動作的完成,需要演奏者部位肌肉的適度松緊活動。沒有肌肉的適度松緊,將會無法進行任何動作。比如在對某樂句掃弦進行處理時,如果不均勻用力,掃弦過強導致雜音或者噪音的出現,而掃弦用力不足則會無法達到樂曲彈奏的要求,產生不了共鳴感,預期的演奏效果難以達到。該種現象即為張弛關系沒有處理好的結果。用力過強會造成緊張過度,手部過于放松則會導致用力不足。由此可見,琵琶演奏中需要演奏者對過度松弛與緊張要盡力克服,做到“張”與“弛”的科學合理性,對其他樂曲以及琵琶演奏非常有利。
“張”與“弛”在琵琶演奏中并不是絕對的,是相對而言。放松并不意味著松懈,同時緊張也并不代表著僵硬。松緊只是代表事物的兩種不同狀態,二者之間既相互矛盾又互為統一。在具體的演奏中,并不存在絕對的松或者絕對的緊。因為過于緊才會有松的強調,同時也會由于過松而強調緊,過松或者過緊對于演奏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松是琵琶演奏中的一種狀態形式,該狀態為即將出現演奏動作的準備姿勢,同時也是出現演奏動作后的一種休息。放松不會有任何聲音的產生,基于生理學方面來看,對每一個音進行彈奏時都需要相關運動肌肉,尤其手部到手臂肌肉的進行緊張,每個聲音的發出過程就是肌肉由松到緊,再由緊到松的過程,在不斷反復調節的松緊過程中產生悅耳的琴聲。
三、琵琶演奏中“張”與“弛”的實際運用及正確處理
(一)演奏方法上的應用與處理。琵琶在我國樂曲演奏中具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不僅是一種民族樂器,同時也是一種彈撥式樂器。琵琶起源時間較早,琵與琶原本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彈奏手法,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作為一種演奏樂器在宮廷及民間得到廣泛應用,所積累的演奏方法較為豐富。經過歷代藝術家們在琵琶演奏方面的實踐、創新與探索,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豐富的演奏方式。琵琶演奏的左右手技法的多樣化是其他類型的彈撥樂器所不能相比的,同時琵琶演奏還擺脫撥子動作,使手指得到了解放,琵琶指彈的演奏模式逐步形成,更加證明琵琶彈奏是通過手指運動來實現的,進一步證明琵琶彈奏時,科學合理運用“張”與“弛”具有重要作用。
在琵琶演奏的整個過程中,演奏方法的正確性、音色音質的處理、演奏者的呼吸、情緒以及心理等方面都體現顯著“張”與“弛”的對應關系。琵琶初學時,教師會對學生針對張弛的合理運用來完成手指動作進行科學引導,確保學生對演奏的方法能夠正確掌握。比如在學習指法彈挑動作時,教師會指導學生懸起手臂,保持腕部的自然狀態,大指和食指應當靠攏,手指呈自然彎曲狀態,使虎口處于圓形,狀態,小指、無名指以及中指自然彎曲。在以上系列動作里多次強調自然狀態,是由于最為放松和最易用力的狀態就是自然狀態,然后以放松的狀態為基礎進行用力,可以使手部很容易恢復到自然狀態,該動作初步運用到了張弛關系。彈琴動作的完成需要伸出食指結合手腕、前臂以及向外旋轉手掌等動作來實現。在開始彈的動作前,需要彎曲并回收食指,在前臂進行內旋彈時應當伸展食指,食指在觸弦以后不伸直,保持彎曲狀態,同時外旋前臂,讓力量從肩部經上臂向下傳遞到食指的各個關節部位,最后達到指端作用到弦上,在觸彈后隨即放松,令手指重新處于自然狀態。由基本的挑、彈動作可以看到張弛運動配合的規律性。連續的彈跳動作中,規律的張弛活動與運動的交替配合比較突出。在進行彈時放松大拇指,挑時放松食指,大拇指與食指互相交替用力,產生張弛的交替活動,所以對“張”與“弛”的關系進行科學掌握是練好彈挑動作的基本要素。演奏者如果對于“張”與“弛”的度不能很好把握,會由于彈挑過緊導致手臂僵硬,無法將力度貫串,無法提高彈挑的速度及力度,增加演奏者的疲勞感,造成越疲勞越緊張,陷入惡性循環狀態。另外,如果彈挑過松,力度與速度也就無從談起,樂曲所蘊含的情感也難以表達。
誠然,在琵琶演奏中,“張”與“弛”不僅在彈挑動作中適用,而且貫穿于整個演奏過程中。比如由右手的再彈壓形成的雙挑、雙跳、輪指、滾指、掃拂、遙指等,以及左手按音、揉、吟、打、帶、綽住等無不體現“張”與“弛”的關系。
(二)張弛關系音色變化中的應用。在音樂演奏中,音色本身具有明暗、松緊、遠近等方面的對比。在改變指法或者振動琴弦時,使共鳴箱產生共鳴差別,導致琵琶出現各個泛音和不同強弱的振動。由于琵琶本身含有不同成份的聲音,會有不同音色的產生,同時由于演奏作品不同,所以對于音色也有著不同的要求。比如劉德海先生在《霸王卸甲》琵琶曲演奏時,結合樂曲情感要求,充分利用多種演奏技法及張弛關系對音樂進行處理。在樂曲的開頭部分通過不太正規的、零亂且力度集中的“下出輪”的技法,將緊張陰暗的音色演奏出來,充分展示出悲劇即將降臨的情景。隨后的大段曲目中對霸王整裝待發的情景進行描述,音色的鏗鏘有力通過運用硬半輪、硬相拉等技法表現出來,充分體現霸王陽剛堅毅的性格。《別姬》部分運用細密輪、極慢輪結合揉弦的技法,所產生的音色柔和、松弛,將霸王的柔情及惜別之情展現出來。將不同松弛關系運用到對于音色的處理上,會造成音色的不同,為樂曲內涵表達及情感的抒發奠定基礎。
(三)心理、呼吸、情緒等方面的應用與處理。琵琶演奏的完美體現,不僅需要手指的技巧及情感的演繹,更與演奏者的心理因素、呼吸頻率以及情緒狀況等有著密切聯系。在演奏藝術當中,心理環節尤為重要。如果演奏者在登臺表演時產生緊張心理,會導致生理產生系列反應,呼吸頻率加快,情緒不穩定等都會對正常演奏效果產生影響。特別琵琶古曲演奏,具有復雜的形成、傳譜以及內涵,在對該類作品進行演奏時,需要結合樂曲的特點對樂句、樂段進行劃分及情緒變化,對呼吸的緩促、長短、強弱進行協調,通過演奏過程將樂曲內涵準確表達出來。將呼吸頻率同樂曲內容及情緒進行有機統一,利于樂曲更好的表達及對樂曲內涵的理解。緊張的心理則會引起呼吸緊張,演奏動作不協調,樂曲的內涵難以準確表達,致使演奏失敗。但是,如果在演奏時,表現的過于松懈,同樣也會造成演奏失敗。因此正常心理的保持,情緒穩定,興奮積極,內心有比較平靜,才能確保張弛的科學合理的運用。
不論是各層次音色變化還是演奏技術,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在演奏琵琶曲目中,音樂的完美表現深受演奏者的心理、呼吸以及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對以上各種因素進行有效控制及正確處理,對演奏質量的提高與保障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四、結語
總的來說,琵琶曲目的演奏過程中,“張”與“弛”的互相協調是最基本的演奏技巧,同時存在、相輔相成,二者之間既相互約束,又相互協調。在琵琶演奏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需要提高對“張”與“弛”二者的關系的正確認識,并且正確把握其運用程度,在具體的演奏活動中將它們互依互存以及辯證統一的。
參考文獻:
[1]劉靜.對琵琶演奏放松狀態的思考[J].藝術教育,2013(5):91-91.
[2]段辛.淺析琵琶演奏中"放松"與技巧的關系[J].音樂天地,2004(11):50-52.
[3]張新韻.論琵琶演奏中的二度創作——以《霸王卸甲》為主,《十面埋伏》為輔作演奏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2(11).
[4]張婷婷.琵琶演奏中音色的影響因素研究[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6(3):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