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社區參與研究

      音樂
      藝術研究
      2017年08月27日 16:33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羅菁

      摘 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口頭敘述、音樂、舞蹈和戲劇、帶有表演性質的民俗活動等都屬于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別于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家傳師授、口傳心授的常規保護方式,處于相對穩定的傳承系統中。本文從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出發,闡述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區中的生存危機,分析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區參與保護的措施,為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提供建議。

      關鍵詞: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社區

      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通過表演者來現場完成,它是發生在特定場域(舞臺或祭祀場所)中表演者(傳承人)和觀眾(社區居民)之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瞬時性、現場性和不可復制性的特點。因此對于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要注重其社區的研究,不僅要對掌握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進行整理、挖掘和記錄,更是在要保護的過程中培養受眾,即社區的居民,還要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文化生態環境,使某些只能在特定場域中發生的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至遺失。

      一、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區中的生存危機

      截止2014年11月11日《國務院關于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國發【2014】59號)文件,我國共頒布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①。例如,在這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云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108項,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58項,占總數的54%。對評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條重要標準就是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瀕危,而整個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整個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占有超過半數,說明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堪憂,亟待得到更多的關注。

      1.傳承人的年齡結構偏大,后繼無人

      由于歷史淵源和社會變遷的原因,很多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都是年過半百的老人,雖然他們在有生之年也盡力培養一些后繼人才,但是表演藝術都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經驗所得,在較短時間內無法完全得到這些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通過對于云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統計上來看,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年齡結構偏大,后繼無人一直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以哈尼族遷徙史詩“雅尼雅嘎贊嘎”的演唱者為例,現在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格朗和鄉的傳承人批二和批哥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而年輕一輩沒有可以演唱史詩的人。在年輕一輩人中都不太喜歡這種古老的表演藝術,相對于流行歌曲來說,遷徙史詩的演唱就是無法逾越的門檻,因為遷徙史詩的演唱用的是古哈尼語,與現代流行文化脫節,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學識時間也很長,很多年輕人對此望而卻步。

      2.政府保護隊伍建設較弱

      大部分的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保留了傳統文化的影子,所以在與現代文化接軌方面顯得較為薄弱,沒有辦法通過大量的演出產生經濟效益,即便是已經產生經濟效益的一些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經過包裝和改良的,融入了適應現代化社會的元素。對于那些只能在特定場合進行表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這無疑是另一種挑戰。對此類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一支穩定的專業隊伍來對這項工作進行長期的開展和進行。目前,大部分地方文化站、文化館的一線工作人員專業素質較低,對保護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很高,但是普遍存在不知道如何進行記錄、調查和研究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形成普查的資料不完整、專業性不強,沒有準確而全面的記錄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貌,特別是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聲有色有動作”,一般的文字記錄和圖片記錄都無法完整的刻畫出現有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貌,所以也就失去了對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實性”的記錄。只有在199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雅尼雅嘎贊嘎》的漢文文字記錄,而作為傳唱的遷徙史詩,并沒有完整的錄音或者錄像將其記錄下來,特別是在近期的田野調查中發現,這部史詩遠遠不止書中記載的內容,還有很多口頭敘述,但沒有被記錄下來的其他部分。

      3.社區保護意識淡薄,文化生境堪憂

      對于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傳承便是在社區中,一個社區中需要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不需要特別的保護和傳承,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能在一個社區或是在一定的地區范圍內生存下去,這就對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生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在實際的調查過程中發現,年輕人對這種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已經減弱,現代流行文化的吸引力大過了傳統文化對他們的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受眾減少,使得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辦法在社區中生存下去。像雅尼雅嘎贊嘎這樣作為哈尼族遷徙史詩的重要組成部分,卻沒有年輕人愿意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去仔細聆聽,領會其先民遷徙和生存的苦難史,就更不用說有人愿意去傳承這種傳統文化了。所以在保護和傳承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不能只注意到傳承人技藝的“碎片式”保護,否則其文化生存環境將會堪憂。

      二、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區參與保護的措施

      在近年來的工作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了一些成效,對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除了原有的確認存檔、研究調查、宣傳弘揚的工作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對其進行正規教育或者非正規教育的傳承和振興。從社區這個角度出發,研究社區內部各司其職的群體,才能由多方利益群體中尋找到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路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區”主體可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政府、非政府組織、企業、政府咨詢團體或專家、學校、社區居民等。以下主要針對社區中的主體提出保護措施:

      1.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首先,傳承人要通過自身的努力,采用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的形式將自己掌握的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完整有序的記錄下來,以供其傳承和發揚。由于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瞬時性的特征,傳承一般靠口傳身教的形式,但這類遺產的傳承人年齡結構偏大,很多傳承人不能夠完整的回憶或者記錄其技藝,而且在表演的過程中所消耗的精力和時間都是一些傳承人沒有辦法承受的,所以傳承人應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將自己記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記錄下來,通過這個方式慢慢整理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力圖將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景呈現給后人。

      其次,傳承人應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積極參加各種政府活動和傳承人培訓班,完善對保護表演類物質文化遺產新技術和新科技的學習,通過學習也可以思考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和發展問題,要不斷地對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新,才能使文化在社會的演變中不斷的生存下去,傳承人要保持原有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對其內容和形式進行深入的思考,在充分考慮到民族認同的情況下才能將創新做到讓社區群眾接受又不失去現代感,既能夠傳承又能夠振興該項遺產。

      最后,傳承人應積極向社區居民和外部群體宣傳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充分挖掘其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使得更多的人認識到其價值和傳承這項遺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高對保護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引導和鍛煉更多的社區年輕人成為接班人,從而增強他們傳承的“自覺性”。

      2.外部群體(社會組織)

      在政府層面上,要對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物質上的援助。因為表演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精神食糧”的范疇,很多表演并不能得到物質上的回報,尤其是居住在邊遠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生存和生活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又如何有充沛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呢?雖然國家對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承人都有一定的補貼和援助,但是在每年幾千元的補貼下是很難得到物質上的充分改善的,所以各級政府必須將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和扶持工作列入一項長期的計劃中去,有計劃有方案的將這項工作平穩的進行下去,接觸傳承人的后顧之憂。

      在專家和學校層面,要有專業隊伍的建設,通過嚴格的人才選拔和終身教育制度的建立提高整個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隊伍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同時專家也在其中進行指導以保證隊伍的實踐性和理論性的充分結合;而在研究所和大專院校中則應加強對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通過依靠科研力量來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在應該定期開展對傳承人的培訓工作,發揮高校的社會功能;在中小學校開展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班,通過宣傳和教育使得下一代認識和了解該地區的文化傳統,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的同時也對中小學生進行了美育工作,造就一批“小小傳承人”。

      在企業層面,一些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可以進行生產性保護的,以保護為前提將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劇等進行商業性開發也是保護的一種形式,要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有選擇性的開發;同時對不能進行商業活動的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做其周邊產品的開發,如遷徙史詩雅尼雅嘎贊嘎的書籍可以加入彩繪后印制售賣,將傳說中的人物形象造型制作出來,形成錄音、影像等,用聲音和圖形讓年輕更容易接受這些史詩。要將保護和開發并舉,充分利用創意尋求保護和開發的雙贏,通過商業性的保護得到整個社會的認知,從而實現保護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

      3.社區居民

      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社會習俗和社區居民密切相關。社區居民是整個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眾,也就是其文化生境。每一位社區居民都有義務明白和了解該項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同時要知曉怎樣保護,這樣才能讓“保護”的觀念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有意識的創造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環境和文化空間,能使該項遺產長時間的處在活態傳承的過程中。在這樣良好的文化生境下,社區為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提供展示的舞臺和必要的場所,例如博物館、傳習館等等;而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又為社區提供了有利的精神支撐,是建設和諧社區、促進民族團結的文化基礎。

      三、總結

      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其特殊性,在注重整體性保護的過程中應以社區為核心,通過對社區中不同主體的分析,呈現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路徑:傳承人,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在大的文化生境下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紐帶,所以對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從社區開始,不僅要保護傳承人,更要培養受眾,為其提供良好的“大舞臺”。

      注釋:

      ① 在國發【2014】59號文件中規定,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表述,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稱調整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參考文獻:

      [1]方李莉.請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擁有者[J].藝術評論,2006(6).

      [2]苑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09(2).

      [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手冊[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4]孫明躍.表演藝術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以云南省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11(5).

      [5]王培喜.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校傳承問題探究——以湖北地方戲曲、曲藝等為例[J].湖北社會科學,2010(4).

      作者單位:云南藝術學院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物質 調查 社區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国产初次破初视频情侣| 国产妇女馒头高清泬20P多毛|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日本| 妖精的尾巴ova|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ⅴ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 内射毛片内射国产夫妻| 美女内射无套日韩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www| 香蕉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彩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播放| **一级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好好热在线观看| 100款夜间禁用b站软件下载| 国产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美女胸被狂揉扒开吃奶二次元| 国产偷v国产偷v亚洲高清| 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爽爽爽|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国产中年熟女高潮大集合| 色在线亚洲视频www| 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 精品真实国产乱文在线| 免费高清在线爱做视频| 男人资源在线观看| 午夜剧场免费体验| 波多野结衣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污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 澳门特级毛片免费观看| 免费人成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特级黄色毛片视频| 你懂得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色视频超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 曰本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直播午夜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