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新媒體時代媒體功能轉變研究

      音樂
      藝術研究
      2017年08月27日 00:35

      王蒙對紅樓研究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先后出版《紅樓啟示錄》、《王蒙...

      楊雪團

      摘 要:進入到21世紀,結合數字化、移動網絡、網絡互動技術、云計算等技術,以互聯網為核心,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徹底影響和整合人們生活的新型媒體形態井噴式涌現,并且種類花樣不斷翻新,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新型的媒體類型一出現,就展現出了對整個社會及人的存在狀態巨大改變能量,對社會、公眾生活帶來的巨大的影響。其相對于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而言,新媒體時代,以往傳統的媒體功能開始發生根本性轉變,過多強調信息告知、協調關系、文化娛樂、文化傳承等滿足大眾精神需求傳統媒體功能逐漸喪失,以即時通訊、人際交流、自我實現、商品交易、生活服務等滿足用戶實際物質需求新媒體功能得到廣泛認可。人們的日常生活開始與新媒體緊密聯系在一起,徹底實現了新媒體價值功能與生活現實需求無縫對接,任何生活需求均可由新媒體給予解決,于是新媒體的控制整合個人生活的現實性功能超過了以往所有的傳統媒體。

      關鍵詞:新媒體 功能轉變 精神需求 物質性能動控制功能

      人類社會自誕生以來,就一直與各種媒介媒體發生著深刻的關聯。我們關注的重點則是近代以來,工業化為基礎的大眾化媒體,其實現交流的技術手段各異:電臺廣播、錄制音樂、電影和電視等廣播媒體通過電子途徑傳輸信息;報紙、書籍、宣傳冊和漫畫等紙質媒體采用實物傳播信息;公告牌、標志和招貼畫等戶外媒體則主要放置在商業建筑、體育場館、商店和公交車上。公眾演說和事件組織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形式的大眾媒體。數字媒體則包括互聯網和移動電話網絡。20世紀末,媒體被分為8大產業:書籍、報紙、雜志、錄音制品、電臺廣播、電影、電視和互聯網。隨著數字交流科技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快速發展,對于何種形式的媒體可以被歸類為大眾媒體的問題開始變得突出。例如,對于移動電話、視頻游戲和電腦游戲(例如網絡游戲)列入其中。2000年以來,一種被稱作“七大大眾媒體”的分類開始流行,根據發明時間排序,它們分別是:印刷(包括圖書、小冊、報紙、雜志等):自15世紀后期開始。錄音(包括黑膠唱片、磁帶、卡式錄音帶、CD、DVD等):自19世紀后期開始。電影約從1900年開始。電臺廣播約從1910年開始。電視約從1950年開始。互聯網約從1990年開始,主要是BBS、博客、即時通訊如QQ或MSN或聊天室、網頁如新浪網或搜狐網等等。從2000年開始手機與無線網絡結合,直至當下形成的 “新型媒體”即新媒體,主要有微博、、購物網站如“淘寶”等、生活軟件如“滴滴打車”或“餓了嗎”等、網絡團購如“百度糯米網”等、手機游戲等。控制這些技術的組織,例如電視臺、廣播臺、電影公司、網絡公司、移動通訊公司等,通常也被稱作是大眾媒體。①大眾媒體共有5大特征:“包括生產和傳播的技術及制度方法”,這在媒體發展史上反應的很明顯,它們都有自己的商業用途。包含“符號形式的商品化”,材料的生產依賴于其制造和銷售大量作品的能力。例如電臺依賴其出售給廣告商的播出時間,而報紙則依賴于其出售的版面。“隔離開信息的生產制造和接收”。同制造者相比,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廣泛傳播” 。“信息分發”——是一種“一對多”的交流模式,產品大量生產并分發給大量受眾。②如此對應的是,媒介帶來的傳播模式和效果變化,豐富的現代傳播技術如工業化印刷術、無線電技術、網絡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等,讓發送者與受眾之間不會因為現實空間的距離阻隔而受限,從而實現發送者與受眾的自由對接。媒介面向所有分散匿名的受眾群體,其傳播對象無階層和群組之分價值中立性。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經典論點——媒介即訊息,充分認可了媒介作為一種社會信息傳播載體,其本身的地位和價值與其承載的信息具有同等重要性,更為關鍵的是,一種新的媒介的出現,必然引起整個社會文化生態的再組合,導致整個社會從現實生活方式到文化價值認同、制度預設、哲學理念等諸多方面的本質性改變。如此可見,新興媒體媒介出現對于社會和人的生活的本質性意義,作為人類文明的階段性成果,決定了媒介的發展有歷史階段性和特定的技術結合在一起。哈羅德·亞當斯·伊尼斯(Harold Adams Innis)則突出以動態的歷史眼光充分將媒介的巨大的現實改革能力給予巨大的認可和推崇,從而成為其媒介生態學理論核心理念。任何文明的發展與其時空的控制性能力有關,而媒介作為一個文明的時空鏈接手段和影響杠桿,必然成為一個文明的經濟的進程、權利結構特征、社會的文化特征等等重要的無形亦是有形衡量器。③

      中國進入21世紀后,以互聯網為核心,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基礎上,影響和整合人們生活,以一個徹底的整合改造人們現實生活一種革命媒介力量——新媒體,他“借助國際互聯網這個信息平臺,以電腦、電視機以及移動電話等作為終端,以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來傳播新聞信息的一種數字化、多媒體的傳播媒介,主要功能是通過互聯網進行新聞信息傳播。網絡媒體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上網媒體,這是傳統媒體結合到一起的方式。如電子雜志、網絡電視、全國報紙天天讀等。二是網絡自由媒體,也就是非官方的,由社會機構或個人組織的方式,如網站、論壇等發布的新聞媒體。”④新媒體的功能強大,反饋機制強,最為突出的特征即是交互性,融合程度高,匯聚了多種傳播手段和方式,包含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動畫等,圖文并茂,聲畫結合。發布機制活,特別是社交媒體的出現,手機的普及,使得“人人都有麥克風”,公民記者大量涌現,普通百姓也擁有了信息發布的權利,再也不是單一的信息接受者角色,而是變成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⑤開始打破傳統的媒介只注重信息傳播與文化價值宣誓等功能,突出媒介與人互動乃至整體化的趨勢,成為當下新世紀新媒體重要的功能,這是一種完全不同以往的媒介形式,更加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在這里重點探討的是新媒體作為一種強大的革命性的媒介,已經深入的將媒介與人、現實三者高度整合,具有強大的現實物質性能動作用。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功能給予了整合和重構,其強大的現實物質性控制能力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對過往的媒體的功能具有明顯的顛覆性意義,這是我們要重點思考的。

      一、媒體社會影響力形態辨析

      所謂的媒體,或者說媒介,是一種信息傳遞的載體、中介物或傳播渠道。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信息傳遞與傳承的歷史。從口語媒介到印刷媒介,從印刷媒介到電子媒介,每一種媒介的出現和發展都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程。隨著媒介種類的日益豐富以及媒介傳播功能的巨大擴張,媒介在現階段對社會的影響將會更加深遠。

      媒體的影響力模式多樣。在傳播學發展的早期(1920年代開始1940年代無線電和唱片普及。),學者就發現了媒介對公眾的巨大影響力并提出了著名的 “槍彈論”,認為傳播媒體會對受眾產生強大的影響,媒體推送出來的信息有如手槍噴射而出的子彈,而單純的受眾有如子彈正中的靶子,隨著子彈的撞擊而轟然倒塌。隨著研究的深入,拉扎斯菲爾德(Paul F. Lazarsfeld)著名的兩級傳播假設(1940年代開始到1960年代)。在結合了受眾的個體差異以及不同背景之后,學者先后又提出了“有限效果假說”,認為媒體對社會的影響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強大,媒體的受眾并不是單面的個體,他們會依著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對信息進行選擇和使用。但是自1960年代開始到1980年代電視普及,這樣的一種結論又被“沉默的螺旋”以及“知識溝假說”等理論所推翻,認為大眾傳播在影響公眾意見方面、在拉大知識差距的層面,都有著有強大的效果。盡管不同的時期得出的結論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媒體對于受眾來說,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甚至在社會的某一段歷史時期,影響巨大。

      麥克盧漢指出:媒介的發展意味著信息內容的改變,媒介是人的各種感覺的延伸,媒介發展暗自顯示了人的感官能力統合與分化的歷史。有了媒介,人類就可以克服自身身體的局限,而接觸到世界各個角落的社會和事件,甚至因為媒介對整個人類社會的連接和傳遞,人與人之間將不再存在空間的距離,整個地球將會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地球村”。

      美國傳播學者喬舒亞·梅羅維茲(Joshua Meyrowitz)論述了媒介,特別是電子媒介的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力。梅羅維茲用“情境論”來解釋電子媒介對公眾的影響,認為不同媒介的變化會導致社會情境的變化,而人在不同的情境當中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環境同人們表現自己行為時所處的自然環境同樣重要;在確定情境界限中,應把接觸信息的機會考慮進去并當作關鍵因素。電子媒介的出現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由這種媒介的產生帶來的人類行為的變化,將是長期和深遠的。⑥英國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則突出傳媒同社會制度、文化的聯系這一角度透視大眾傳播。

      媒介與社會的影響其實是相互的,一種新的媒介的出現會對社會產生影響力,而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反過來又會大大提高媒介的傳播性能,甚至讓媒介擁有自身傳播屬性之外的其他功能,比如現在的新媒體,已經完全不能單純用媒體的眼光來看待一樣。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不同的媒介會發揮出不同的功能,甚至同一種媒介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也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影響力。考慮到媒介與社會之間的密切關聯,由于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人類不同的行為模式和消費取向,媒介的功能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傳統媒體,側重于傳達信息,滿足受眾的精神生活;基于受眾為主體的新媒體,則偏向受眾的利益訴求,媒介不僅僅是一個媒介,它已經深刻地改變了原初的傳播模式,受眾不僅是被動的接受者,也是媒介的主體傳播者,如此,新媒介必然側重現實的物質現實訴求的整合,突出地形成媒介的現實物質性能動作用。

      二、傳統媒體的功能:對于精神需求的偏向

      所謂的傳統媒體,一般指的是在互聯網和移動無線網絡出現以前的媒體類型,主要指報紙、雜志,電影、電臺廣播、電視等媒體。這些媒體一出現,同樣就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生活的變化。對于媒體的社會功能的研究,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Dwight Lasswell)堅持三種功能說,第一是環境監視功能,第二是社會協調功能,第三是社會遺產繼承功能。在后面的研究中,隨著不同時期媒體所發揮的不同作用,學者陸續進行了分析和補充,逐漸形成了信息告知、文化娛樂、社會教育、協調關系等四功能說。而在中國,結合著國內媒體特殊的政治使命,除了以上四個功能外,還特別增加了“喉舌”功能,認為傳播媒介不只影響著受眾的日常生活,還充當著黨和政府的喉舌,通過上傳下達,來影響受眾的政治生活⑦。

      不管是早期的三功能說,還是一直到后面補充完善至的四功能說、五功能說,充分說明傳統媒體時代,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媒介的主要作用突出對受眾的精神層面影響功能,換句話來說,傳統媒體對于受眾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受眾精神層面的影響,通過吸引受眾的注意,引起受眾的興趣,然后進行信息的告知、或者知識的傳達,讓受眾能夠獲得信息,認同觀念,或者放松身心、享受愉悅。自然,這是傳統媒體所處社會發展的環境、經濟水準、技術水準、文化特征等因素密切相關,更與媒介對人、企業和社會群體、資源的整合能力薄弱有密切關系。

      但在筆者看來,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這樣的一種影響力在新時期來說,是已經開始式微。傳統媒體的信息有限,傳統媒體的單向傳輸、滯后的定時出版。傳統媒體把信息的接受者稱之為“受眾”,這樣的一種稱謂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嫌疑,同時也拉開了傳播者和傳播對象之間的距離,兩者中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界限,因而只能進行一些不用實際接觸的,間接的精神層面的傳達和引導,相對于有實際的物質性的接觸和影響的新媒體來說,效果有限。

      三、新媒體的功能:媒介的現實物質性能動作用

      進入到21世紀,甚至可能更早一些的時候如20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手機無線媒體開始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以其強大的影響力呈現在社會各個領域,包括政治、經濟乃至人們的生活理念與思維觀點等。新媒體正以強大影響力,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世界的面貌。在新媒體時代,傳播者以及傳播對象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在人人都可以是傳播者的時代,區分二者最好的方式,就是一方提供服務,而另一方來使用這樣的服務并作出反饋。從用戶到受眾的跨越,不只是對特定人群的準確稱謂,更是傳達出了現今新媒體功能的轉變和偏向,即不再滿足于“受眾”精神層面的被動獲取和滿足,而是更加重視“用戶”對實用功能的認可并進而產生的依賴。在這樣的依賴建立起來之后,新媒體將會釋放出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巨大影響力,滲透進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并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

      需要說明的是,在新媒體的強大影響力之下,順應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報紙、電視等媒體也紛紛進行了調整和改變,以期能夠更加貼近新時代的用戶需求。學者李碧森在《試析新時期電視媒體的功能》一文中,對于新媒體背景下的電視媒體的功能進行了分析和總結,認為電視媒體除了承擔傳統的信息傳播、文化娛樂、社會教育以及喉舌功能之外,還增加了“市場消費”功能。⑧這個新增加的功能體現出了其“物質性”的一面,想法與本人不謀而合。而顏景毅則在麥克盧漢以及哈貝馬斯等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在新媒體框架下,媒體表現出了表達功能、交流功能和交易功能。⑨

      通過以上的分析,結合用戶在新媒體使用過程中的經驗和實踐,目前的新媒體除了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告知、文化娛樂、社會教育、協調關系等精神層面的滿足功能外,順應新時代的需求和發展,更體現出即時通訊、人際交流、自我實現、商品交易、生活服務等這樣一些實用的物質性功能。這樣的功能已經超越媒體單純的信息傳遞的中介或者渠道的媒介屬性,更多帶上商業以及社會服務機構的綜合屬性,是一個新時代的產物。

      1.新媒體的即時通訊功能

      傳統的媒體更多扮演的是一種信息傳遞的載體、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術手段,在傳遞而并不制造或者提供給大眾能夠使用什么。但是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除了可以傳遞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即時通訊功能,并且隨著技術的發展,使用這樣的媒體進行通訊的成本在不斷降低。“截至2015年2月,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2.9億戶。……此外,報告顯示,1-2月,手機上網用戶規模創新高。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凈增817.5萬戶,總數達到8.83億戶,同比增長5.3%。在拜年、搶發紅包等新型互聯網拜年方式影響下,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數創下自2014年1月以來最高點,總數達到8.43億戶。對移動電話用戶的滲透率達到65.4%,比上年同期提升0.4個百分點。無線上網卡用戶規模比上月減少94.4萬戶,達到1621.9萬戶,在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占比達到1.8%。三網融合推廣穩步推進,IPTV用戶凈增91.5萬戶,總數達到3561.6萬戶。”⑩而中國網民的數量,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6次全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總數已達6.68億人。

      在人人幾乎都可以使用手機媒體或者網絡媒體進行通訊的同時,用戶用于通訊的工具和渠道也在不斷擴大,手機短信、、騰訊QQ、微博、互動手機游戲、MSN、視頻彈幕等等,所有這些基于手機媒體和網絡媒體開發的新型通訊工具給了用戶更多的選擇和自由,這是對傳統媒體功能的極大超越和全新定義。

      2.新媒體的人際交往功能

      人是一種社會性群體動物,人與人、群體與群體、國家與國家之間都存在頻繁的接觸和交流。過去由于交通工具以及通訊功能的限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被限制在了一個固定的區域和范圍,并且大多發生在相識或相關的人群中間。美國心理學家米爾格倫在20世紀60年代對人群中間交往的最遠距離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割理論”,認為最多只需要五個中間人,一個人就可以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陌生人取得聯系,這一理論一經發表便反響強烈。然而隨著各種交友網站以及騰訊QQ、搖一搖以及陌陌等交友軟件的普及,在新媒體時代,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交往,不再需要任何一個中間人,并且交往的群體和范圍也在拉大,而不僅僅限于熟悉或者利益相關的人群中間。

      3.新媒體的自我實現功能

      新媒體的自我實現功能,一方面在于給普通用戶提供了廣闊的渠道用于個人自身的實現。以前受傳統媒體的限制,單純個體要想實現自我,一方面必須有過人的才華,另一方面展現的范圍也有限,一般是娛樂明星或者喜劇明星。而新媒體的普及,讓更多普通的群體有了被大眾認可的機會,甚至一些比較冷門的草根作家、業界能手等等,也在網絡的傳播中被推至群體的最高端,并最終實現自身的被認可。新媒體的自我實現功能,另一方面還體現在便捷的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給了用戶非常多可以自主獲取知識的渠道和途徑。高校的遠程教育、網絡教學視頻的充實,以及海量的電子圖書、網絡圖書館的存在,都大大激發了個人自主學習的熱情,以另一種方式完成了對自我的培訓和實現。其中最典型則是網絡互動公開教育已經深刻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正如普林斯頓大學前校長威廉·博文所說:“越來越多的大學,包括那些最頂尖的學校,正使用新技術讓世界進入它們的‘轄區,再也不可能緊鎖‘大門了。”

      4.新媒體的商品交易功能

      達拉斯·斯麥茲曾經提出過一個“受眾商品化”的概念。認為所有的傳播媒體都是市場和商家的幫兇。它們以精彩的電視節目吸引觀眾前來觀看,并在不經意間頻繁插入商品廣告,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手段強化受眾對特定商品的傾向,媒體則通過這樣的手段在廣告商那里獲得利益的回報。這個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媒體的商業屬性,帶有強烈的政治學派的批判色彩。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媒體本身就可能是直接的商家,博客、微博、粉、朋友圈、即時聊天群、各種BBS論壇、社區營銷、騰訊QQ、MSN等聊天工具等新媒介為內核的網店營銷方式,宣傳范圍特別廣,效果大,吸引流量,提高轉化率,于是,基于新媒體基礎上的全新的商品交易模式出現了。淘寶、天貓、京東、唯品會、1號店以及當當網、卓越亞馬遜、國美在線、蘇寧易購、百度糯米、蘑菇街等等名目繁多的在線購物平臺,改變了傳統消費者的購物方式,并以廉價、快速以及良好的售后迅速贏得大批的追隨者,并漸漸形成一種獨特的“網購族”。不同于傳統媒體單純的媒介屬性,手機、網絡等新型媒體在諸如以上的特定業務方面具備了市場的商業屬性,并用自己強大的信息傳播網絡拓展了傳統有限的商業領域范疇,同時創造了電子商務、支付寶、團購等等新型的商業詞匯。網購節日的出現更是將原本純粹的網絡購物變成了一種購物性的文化活動,更是增強了網絡等新媒體造就的商品交易功能,典型是阿里集團淘寶網率先發起的雙十一光棍節、雙十二購物節為典型,“在過去的幾年,每年的“雙十一”都形成了全民購物的浪潮,以阿里和京東為主的網絡購物平臺瞄準商機,在“雙十一”節到來之前就展開宣傳攻勢,打折促銷,希望在這一“購物狂歡節”中成為最大的贏家。2014年的“雙十一”,阿里巴巴的單日銷售額就達到571.12億元人民幣(約93億美元),創下紀錄。其中,僅2013年“雙十一”單日的銷售額就超過美國感恩節、“黑色星期五”和“網購星期一”三大網上購物活動37億美元的銷售總和。……2009年,這一概念被阿里巴巴采用,通過網購打折來刺激銷售。幾年下來,光棍節也成了商家促銷和打折的大好商機。各大電商網站也乘上了雙11這趟快車,借勢展開營銷。”而在以后的很長時間里,這樣多元而豐富媒介因素的商品交易模式,將持續而強大地影響著用戶的購物選擇。

      5.新媒體的生活服務功能

      隨著新媒介、網絡新媒體營銷與消費者、企業、線上市場、現實物流、線下市場結合,最終在網絡新媒介促成下的全新的市場交易模式C2C、B2B、B2C、O2O、O2P等,這些構成了新媒體強大地現實影響和整合能力的重要基礎。 C2C的意思就是消費者(Consumer)與消費者(Consumer)之間的電子商務。在C2C模式中,電子交易平臺供應商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B2B(Business To Business,在英文中的2的發音同to一樣。)是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互聯網進行產品、服務及信息的交換。目前基于互聯網的B2B的發展速度十分迅猛。B2C(business to customer)則是企業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模式。到目前為止,B2C市場上成功的企業如當當、卓越,這種商業模式在我國已基本成熟。

      新媒體作為一種與人的生活無縫對接,實現了人、媒體、社會生活三者的綜合和整合。 各種媒介基礎上形成物質調配模式徹底在新媒體技術促成下,對人的生活服務全整合,提供了眾多日常生活服務功能。比如在線電子銀行交易、飛機票、火車票預定、家庭水電煤氣費用的繳納、找工作找房子發布信息,地理位置精確查找等等,其中淘寶、天貓“雙十二”等新媒介支撐下的購物模式即是典型。另外快的、陌陌、、蘑菇街、口袋購物等隨著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用戶定位、個性化推送等一系列以方便用戶為前提的功能的普及,以及移動端設備的進化得到充分發展,對于現實的人們生活的物質控制和統合能力大大增強。如此,當下人們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通過手機、網絡等新媒體工具來完成,大大縮短了人力、物力成本,創造出一個便捷、舒適的生活空間,新媒體徹底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體化融入,緊密地與生活功能結合,展示了新媒體除了信息傳播等傳統媒介功能外的強大的物質性能動控制作用。

      四、結語

      媒介和社會的關系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他們相互存在,相互影響,并隨著一方的改變而改變。在一個單純的社會結構里,在消費還不是社會生活的主流的時候,媒體承擔了信息告知、文化娛樂、社會教育、協調關系等功能,成為受眾獲取信息、了解外在世界的窗口,讓受眾獲得精神意義上的滿足。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媒介的類型也在發生著改變,其作用也隨著新的社會需求不斷改變和擴大。當今以手機、網絡為主的新型媒體類型,不只承擔了傳統媒體的功能,順應新時代的需求和發展,更體現出即時通訊、人際交流、自我實現、商品交易、以及生活服務等這樣一些實用的物質性功能。這樣的功能已經超越媒體單純的信息傳遞的中介或者渠道的媒介屬性,更多帶上商品交易、社會服務的多重屬性,是一個新時代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今對手機、網絡等事物的新媒體稱謂,已經顯得狹隘和模棱兩可,而應該以何種稱謂來定義這樣一種集媒介屬性以及商業、社會服務屬性于一體的綜合體,應該是學界共同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注釋:

      ①參見:Manohar, Uttara. Different Types of Mass Media. Buzzle.com. [November 26, 2011]; “Mass media”,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line version November 2010; Potter, W. James. Arguing for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mass media scholarship. SAGE. 2008: 32.

      ② Thompson: The Media and Modernity p.26-8, 74.

      ③參見[美]威爾伯 施拉姆,《傳播學概論》 何道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④牛建麗 徐水.《論網絡媒體相對傳統媒體之優勢》,人民網-傳媒頻道2010年11月25日14:26 來源:《新聞愛好者》供稿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206896/207971/13317192.html.

      ⑤ 參見柳邦坤.《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問題探析》《今傳媒》,2015年第1期。

      ⑥參見[美] 約書亞 梅羅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肖志軍譯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⑦胡正榮.《傳播學總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8年。

      ⑧李碧森,《試析新時期電視媒體的功能》,青年記者,2009年第21期。

      ⑨顏景毅,《論新媒體框架下媒體功能擴展》,國外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

      ⑩工信部:《國內手機用戶達12.9億戶 4G用戶占比突破10%》2015年03月17日 11:50 來源:中國新聞網http://finance.chinanews.com/it/2015/03-17/7135495.shtml.

      哈佛耶魯網絡公開課走紅 清華北大生優越感不再,新民周刊,2010年12月03日 08:04.來源: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 12/03/3328672_0.shtml.

      凱露;“雙十一”購物狂歡節還會維持多久?2015年 11月 10日,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5/11/151110_

      ana_china_online_shopping).

      見維基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C2C.

      見維基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B2C.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生活 媒體 媒介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污污的文章让人起反应的| 日本xxxx在线|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sss视频| 亚洲情xo亚洲色xo无码| 杨贵妃艳史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免费大全8|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久久精品视频网| 日本XXXX裸体XXXX| 久久99精品九九九久久婷婷|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中文字幕亚洲不卡在线亚瑟| 好爽好多水小荡货护士视频|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精品91青草国产在线观看 | 久久99精品久久只有精品| 成**人免费一级毛片| 一线高清视频在线观看www国产| 大香伊蕉国产av| 99久久免费国产精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小说| 高贵的你韩剧免费观看国语版| 国产在线观看www鲁啊鲁免费| 美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又黄又爽的视频在线观看| 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老熟妇| 亚洲精品电影在线| 欧美一级做一级爱a做片性| 五月婷婷色丁香|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 中文在线字幕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你懂得| 8天堂资源在线官网| 国产成人片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老师办公室被吃奶好爽在线观看|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别进去| 激情影院在线观看十分钟|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