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
摘 要:威爾第是19世紀意大利著名歌劇作曲家,他在世界歌劇藝術史上有著非凡的杰出地位,為世界歌劇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威爾第的一生中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歌劇作品,這些作品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并經久不衰。本文要分析的詠嘆調《晚風你展開翅膀》就是選自威爾第的代表作之一《游吟詩人》。這首詠嘆調被后人傳唱極為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因為它真摯地表達了女主人公萊奧諾拉對曼里科的愛慕之情,藝術表現力極強,同時在聲樂演唱技巧上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顯示出了作曲家的獨具匠心,對后世的歌劇創作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聲樂演唱 詠嘆調 《游吟詩人》 《晚風你展開翅膀》
威爾第是意大利19世紀著名歌劇作曲家,他在世界歌劇界有著重大的影響力。他通過自己的歌劇作品將意大利歌劇推至了另一個新的頂點。威爾第的一生共創作有26部歌劇作品,其中為人所熟知的有《納不科》、《奧賽羅》、《弄臣》和《游吟詩人》等。人們也經常將威爾第看作是意大利歌劇的代表。威爾第堅持和發揚了意大利歌劇的優秀傳統,以其優美如歌的旋律征服了世人,并還在穩健中尋求突破發展,每部歌劇作品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創新。在本人多年的聲樂演唱生涯中曾多次的演唱威爾第的歌劇唱段,對他的作品創作風格有著比較深刻的了解,其中《游吟詩人》這部歌劇作品使我印象最為深刻。它是威爾第創作中期階段的代表作,劇中劇情的發展緊張而又多變,矛盾對比與情感糾葛十分強烈,劇中人物性格鮮明、內心充滿了豐富的情感。與此同時,劇中萊奧諾拉的詠嘆調又蘊含著很高的聲樂演唱技巧,經常的被一些聲樂演唱者們作為參賽的重要曲目,在聲樂教學與表演中具有很高的價值。因此本文通過對《游吟詩人》中的女主人公萊奧諾拉的女高音詠嘆調《晚風你展開翅膀》在演唱方面的一些分析,以此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威爾第的此部歌劇作品和詠嘆調演唱。
一、威爾第的歌劇創作道路
威爾第的歌劇創作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他早期的歌劇創作集中在19世紀40年代,以愛國主義題材為主,比較注重合唱,最有代表性的當屬《納布科》,劇中的合唱《飛吧!夢想,乘著金色的翅膀》極為振奮人心,在當時傳遍了意大利的大街小巷,為意大利的民族解放運動鼓舞了士氣。威爾第中期的歌劇創作集中在50—70年代,大多以人性題材和社會倫理性題材為主,他發揚了意大利歌劇優秀傳統的同時,逐漸擺脫掉了羅西尼、貝里尼、唐尼采蒂三者的影響,個性更加鮮明。這一時期是威爾第歌劇創作的巔峰,如《弄臣》、《茶花女》、《游吟詩人》這幾部名作都是在此時創作出的。值得一提的是此時期威爾第的歌劇已經顯現出一種穩健的改革趨勢。例如歌劇《弄臣》中雖然還是采用較為傳統的分曲形式,但在此已盡量減少與避免作品當中宣敘調和詠嘆調的相互獨立,歌劇在連貫性方面照比以往作品有所加強。歌劇《茶花女》是改編自小仲馬的同名小說,此作品中威爾第在傳統的歌劇分曲結構的基礎之上又融入整體“場景”的設計。威爾第晚期創作集中在70年代以后,其中也不乏經典之作,如《阿伊達》以及《奧賽羅》。在歌劇《阿伊達》當中,威爾第繼續貫徹了他穩健改革的思想,此部作品完全擺脫掉了傳統歌劇的分曲結構,將詠嘆調、宣敘調、合唱、重唱以及管弦樂隊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從而使得音樂與整體場面渾然一體,管弦樂隊也具有更為豐富的表現力。《奧賽羅》這部作品達到了威爾第歌劇創作的另一個高峰,在此劇中威爾第更加的大膽,此劇中并沒有通常的歌劇序曲,而是直接開始于暴風雨一般的合唱,氣勢磅礴,管弦樂隊將大自然的那種狂暴的力量體現的淋漓盡致。可以說威爾第創作的這些優秀歌劇作品以其優美的旋律、高超的演唱技巧和不斷創新的精神為后世歌劇的創作與發展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二、歌劇《游吟詩人》與女主人公萊奧諾拉性格特點簡介
此部歌劇共分為四幕故事發生西班牙,時間為15世紀的西班牙。吉普賽人經常受到封建領主的殘酷迫害。此部歌劇便是發生在伯爵領地當中的一樁因貴族領主迫害吉普賽人而最后導致吉普賽人報仇的一幕悲劇。阿拉貢皇后的侍女萊奧諾拉愛上了一位游吟詩人——曼里科。而曼里科正是一位吉普賽女人阿蘇茜娜為報母親多年之前被老伯爵殘殺,而從老伯爵家中偷來的雙胞胎之一。當老伯爵死后他的長子魯納繼承了爵位,魯納也十分的喜愛萊奧諾拉,因而這對互不相認的孿生兄弟竟成了情敵。曼里科也受到了自己兄長的不斷追殺,最后親兄弟手足相殘,女主人公萊奧諾拉也服毒身亡,吉普賽人阿蘇茜娜終于報了20年前的殺母之仇。
女主人公萊奧諾拉出身高貴,外表看起來美麗、善良,溫柔。在她看來,愛情是美好而神圣的,是不分高低貴賤的;在她的內心深處有著屬于自己完美純潔的愛情。她深深愛著那個晚上在她窗前為她歌唱的英俊的游吟詩人(曼里科)。當愛人被捕面臨死刑的時候,為了救出曼里科,她挺身而出,決定犧牲自己以此來換回曼里科的自由。她的這種對愛情的堅貞與執著以及為愛自我犧牲的精神毫無疑問會打動所有欣賞過這部歌劇的每一個人。
三、詠嘆調《晚風你展開翅膀》的演唱分析
此女高音詠嘆調出現在本劇的第四幕,萊奧諾拉得知曼里科被捕后在牢房外演唱出了這首帶有凄美悲涼氣氛的詠嘆調。表現了萊奧諾拉對愛人死亡的恐懼和復雜的心理糾結在一起的情緒。這首詠嘆調由宣敘調和詠嘆調兩部分組成,宣敘調由三個樂句組成,并且每一個樂句都有自己的調性,大量離調的伴奏部分以及變化的速度和力度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這也是為了主要表現萊奧諾拉的內心矛盾沖突。第一個樂句是bA 大調,在演唱中要注意以說為主,力度稍強,聲音張弛有力,這樣處理更能表現出她堅定的信心。注意所有的符點要唱充分。第二個樂句是bb小調,宣敘性質較為明顯,兩小節的同一音符連續進行仿佛是在表達萊奧諾拉的喃喃自語。因此這個樂句演唱時力度不能太強,音量也不能太大,在敘述的基礎上自然連貫的演唱。第三個樂句是向f小調離調后又轉入了bA 大調。旋律與前一句形成鮮明對比,表現出她不知怎樣才能求出愛人和沒新的悲憤。結尾處最好能夠一氣呵成,不換氣。如果實在不能很好的駕馭和完成,也可在“cai miei”之間快速換氣。
詠嘆調部分規模很小,算前奏算為25小節。速度為柔版,4/4拍子.從結構上看,不同于前首作品,而是一個無再現單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為f小調,4+3的非方整型樂段,最后結束在屬和弦之上。伴奏的織體連續采用了三連音分解和弦,整體旋律與宣敘調相比有了很大的起伏,也更加流動,在演唱時要用連貫、溫柔但不乏傷感的語氣來表現。起音用pp表情記號和連線的處理是為了表現萊奧諾拉內心的無助和悲傷之感,因此在演唱時要表現出嘆息和哭泣的感覺。這種處理在聲音的技巧上要求更加細膩嚴格,氣息的支持要始終保持一致,要很好的控制氣息,不要把某一個字和音突出出來,而是每一個字和音都要舒緩連貫的演唱。顫音在這里也尤為重要,一定在演唱時要細膩連貫的表現出來,因為它所體現的是人物悲傷戰栗的情緒,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她那種憂郁的情感和悲涼的氛圍。
后面的旋律開始轉變為三連音的進行,在演唱時要注意三連音的特點,不要太托,有律動的、連貫的演唱出來。音色要柔和一些,這樣可以表達女主人公的無限深情。轉入bA 大調后要注意的是ba2的下滑音,演唱到這里時要注意的是每一個音的音準,聲音輕巧、柔和;聲音位置一定要統一,氣息要流暢自然。這樣可以更好的表現出內心的痛苦和對命運的無奈。
接下來的節奏型與開頭基本一致,演唱時可以按照前面的處理,但要注意的是情緒的不同,因此在這一部分的演唱要由弱漸強,聲音逐漸明朗,在對愛人擔憂的同時又堅定了救出他的信念,充分表達出來萊奧諾拉為愛而勇敢的堅強的性格特征。旋律依舊在三連音音型伴奏下,襯托出溫馨蕩漾的感覺。演唱時要靈活、流暢,聲音柔美,氣息的支持要貫穿每一個音符上。從第18小節開始旋律無論是上行還是下行都出現連續的跳進,目的是為了表現女主人公復雜矛盾的心情。旋律起伏也很大,使得她內心壓抑的情感得以釋放。更加增強了音樂的戲劇性和強烈的色彩對比。演唱時氣息支持的力量要加大,聲音要圓潤飽滿,給人一種從心里和身體迸發出的力量。高音部分的氣息支持要更加深,喉頭位置不要隨著音高而高,一定要和中低音區保持一致,唯一需要調整的除了氣息就是聲音位置的同一,這樣演唱起來聲音才會自如流暢。
結尾處,隨著萊奧諾拉悲憤情緒的不斷上升,音樂也隨之達到了高潮。這部分的音樂表現戲劇性更強,也是女主人公對自己悲慘命運的控訴。最后一句“le pe ne del cor”是表現演唱技巧的華彩部分。演唱時除了注意音準以外,氣息要平穩有力的支持,聲音要連貫自如,上行時要逐漸加強直至最高點,這樣能更好的表現出萊奧諾拉內心激烈的情感。她已明白自己將要離開科里曼和這個世界的不忍與無奈。結尾的“cor”要用弱聲演唱,給人以筋疲力盡,無力掙扎的感覺,表現了萊奧諾拉被殘酷命運折磨的悲劇形象。
結語
威爾第在歌劇領域當中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他既不隨波逐流也不循規蹈矩,在當時歐洲都在追求瓦格納的風格的時候,威爾第卻對自己的歌劇創作有著冷靜的認識,他從來都不盲目的去學習瓦格納而拋棄掉意大利傳統歌劇風格,他在使用主導動機的時候也都結合了意大利的審美心理,始終都將旋律放在歌劇的首位,其管弦樂表現力也遠遠的超過了意大利的前輩作曲家們。而且威爾第的歌劇創作在繼承了前輩作曲家優秀成果的同時,也還廣泛的研究并吸收了柏遼茲、比才等人的法國歌劇元素。并在創作理念上也不斷的創新。因此可以說他是一名即穩健又具有改革性的作曲家,他將族風格與國際風格相結合;將抒情性與戲劇性相結合;將聲樂與器樂相結合;還將詠嘆調與宣敘調相結合。因此他的歌劇直到今天仍然被視為聲樂領域的瑰寶,劇中的一些經典詠嘆調唱段也經常被搬上音樂會的舞臺。本文所分析的《游吟詩人》的劇情復雜多變,矛盾沖突強烈,威爾第用優美的旋律刻畫了女主人公溫柔、誠摯性格的同時,又用帶有沖突性的音樂抒發了她心中的悲痛之感。他將一個善良、純真的少女形象生動的展現了出來。除此之外劇中的女高音詠嘆調《晚風你展開翅膀》也蘊含著較高的演唱技術,在聲樂教學與表演中具有很高的價值,至今都是女高音演唱能力與技巧的一個巨大挑戰。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3.
[3]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4]錢苑、林華.歌劇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5]杰拉爾德·亞伯拉罕.簡明牛津音樂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6]王沛綸.歌劇詞典[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
[7]楊儒懷.音樂的分析與創作[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