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芭比器樂彈奏《紅歌經典》-金泰之夜暨2011廣場文化月閉幕式圓...
戴維娜+王佳怡
摘 要:江南絲竹中的琵琶演奏藝術在為昆曲伴奏的過程中得以浸染并發展,本文從江南絲竹琵琶演奏中常用的罕腔、滑腔、豁腔、頓腔、疊腔等昆曲潤腔手法進行闡述,以此論證江南絲竹琵琶演奏長期積淀的“器樂昆腔化”演奏傳統,從而試圖推進江南絲竹曲目的創作更新、乃至這一樂種的傳承發揚。
關鍵詞:江南絲竹 琵琶 昆腔 器樂化演奏
關于“江南絲竹是否誕生于昆曲改革中”等相關問題,學術界仍有不同見解,但江南絲竹與同樣盛行于環太湖地區的昆曲間的密切聯系是毋庸置疑的。民間昆曲堂名樂班對于江南絲竹的傳承和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樂班里的琵琶藝人基本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熟悉江南地方的民間音樂和風俗民情,參加樂班活動也多是“身兼數職”——除了演奏絲竹樂,還要用琵琶為昆曲演唱伴奏,因而堂名班成員們彈奏的江南絲竹音樂極具濃郁的昆腔韻味;另外就其樂隊形制而言,江南絲竹和昆曲文場伴奏的樂器種類和分工也都大致相同,這些因素使江南絲竹琵琶演奏與昆曲音樂中琵琶伴奏格調尤為相像——演奏手法既程式化,又可隨情即興創造,使每一次演奏都成為具有新意的二度創作。
昆曲音樂最基本的行腔法當屬“潤腔”,董維松在《論潤腔》中總結道:“潤腔是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套對唱腔加以美化、裝飾的獨特技法①。”這種中國傳統音樂特有的潤色技法在民族器樂演奏中早被廣泛沿用,其形成的核心就在極富韻味的語言行腔上。 明代萬歷年間沈榜《宛署雜記》就有記載:“李近樓號‘琵琶絕。李諱良節,武驤右衛副千戶,中年而瞽,因以琵琶自娛。能從中作將軍下教場,鼓、樂、炮、喊之聲,一時交作;與人言,以弦對,字句分明,儼如人語……。”②李近樓,明代琵琶演奏家,明嘉靖、隆慶間北京“都城八絕”之一。史書中描述李近樓琵琶演奏技術可以達到“與人言,以弦對,字句分明,儼如人語”之高,可見早在明代嘉靖年間用琵琶模仿人語腔格的器樂化演奏手法就已經存在。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興起的“聲腔器樂化”美學命題下,潤腔被頻繁運用于二胡、琵琶、竹笛、古箏、笙管等多種中國民族樂器演奏中。演奏時樂器聲圓滑通暢,形成連滑的連音演奏法,是中國器樂演奏的主要特征之一,也由此形成了中國民族器樂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韻味。
江南絲竹中琵琶為主要彈撥樂器之一,起著加點添線的作用,與竹笛所演奏的主旋律相互輝映。絲竹音樂中的琵琶聲腔器樂化演奏與昆曲潤腔法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琵琶演奏時通過左手推拉指法處理使單音震動產生余音,音樂線條呈現出更加鮮活的生命活力。潤腔主要包括斷音潤腔、裝飾音潤腔、音色變化潤腔、聲音造型潤腔、力度變化潤腔和節拍節奏潤腔,這六種潤腔法中常用于江南絲竹琵琶演奏的分別為:裝飾音潤腔法、節奏節拍潤腔法和斷音潤腔法三種,具體為罕腔、滑腔、豁腔、頓腔、疊腔昆曲腔格的器樂化演奏。
江南絲竹琵琶演奏秉承了昆曲琵琶伴奏中對腔格處理的傳統,充滿著江南民間音樂韻味,充分體現了昆曲聲腔藝術對于江南絲竹音樂風格的深刻影響。隨著專業院校數量的增加、民族器樂教育的日益規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專業演奏家,更多的江南絲竹新曲被創作出來,江南絲竹這一曲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并逐漸轉向專業“舞臺”;但另一方面,充滿了濃郁民俗生活氣息、流行于的民間江南絲竹正逐漸消亡殆盡,70歲以上的老藝人相繼離世。因此,如何把傳統戲曲音樂元素運用于江南絲竹曲目創作中,以加強江南絲竹演奏中的民間性、通俗性、流暢性元素等問題,的確值得我們民樂工作者去深思。
注釋:
董維松.論潤腔[J].中國音樂,2004(4).
【明】沈榜.宛署雜記[M]. 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2).
顧聆森.昆曲腔格匯釋[J].戲曲藝術,1991(4).
周惠,周皓,馬圣龍.江南絲竹傳統八大曲[M].上海:音樂出版社,1986(9).
顧聆森.昆曲腔格匯釋[J].戲曲藝術,1991(4).
戴維娜. 琵琶曲《朝元歌》分析——兼論昆曲唱腔的器樂化發展[D]:[碩士學位論文] .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專業,2008.
作者單位:常熟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