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百里鋼琴教師培訓柏斯藝校教學點 鋼琴教學法課程第一期
張鮮華
摘要:溯源于西方的鋼琴與當今中國音樂形影相隨,我國對鋼琴演奏與鋼琴教學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理性與感性認識。鋼琴課程在我國音樂教學中涉及的絕非僅系一種樂器的教學,對我們學生的鋼琴教學能力提出了具體要求。本文以現代教育理念為研究基礎,從文化學的視角對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進行審視。對鋼琴教學法課程中不同教學模式進行探究,探求鋼琴課程的文化內涵。希望能為進一步完善鋼琴教學體系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傳承與創新音樂文化。
關鍵詞:鋼琴教學法 課程 教學 模式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與鋼琴教育的普及,在中國社會音樂教育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急需對鋼琴教學法課程中不同教學模式進行探究。音樂教育鋼琴課程的文化本質是對教育鋼琴課程進行文化重塑,但現在的鋼琴教學常常以訓練演奏者的演奏能力。鋼琴教學法關系到整個國民音樂教育、民族音樂事業的根本,需以鋼琴教學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為研究線索關注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不同教學模式。
一、鋼琴教學法課程概述
鋼琴教學法的教學思路應不局限技能課以及本身彈奏能力的局限性,就針對研究音樂的背景、內涵與作者生平的研究及音樂理論基礎研究等,發揮鋼琴教學法對音樂文化的生成與積淀功能與傳承功能。學習鋼琴形成的歷史變革及其構造建立音響上的歷史風格感,以文化中的鋼琴課程與鋼琴課程中的文化兩條線索展開鋼琴教學法與多種教學思路的研究。充分掌握現今中國音樂教育體系中鋼琴課的現狀以及對未來展望,為鋼琴教學發展歷史的系統學習。依據特定課程理念及相應的課程政策文件,對作品內容的深入理解。
(1)鋼琴一直是對中國人生活影響最大的一門樂器,教學時可以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進行讓學生系統了解和掌握相關的鋼琴理論教學要點。對鋼琴教學在中國近百年的歷史發展進行歸納,使學生清晰地了解和識別不同時代的鋼琴音樂文化。鋼琴音樂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離不開鋼琴課程,豐富和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教學能力。對鋼琴與音樂文化以及鋼琴課程與音樂文化等多維關系的鋼琴作品的音樂特點進行學習,培養具有良好音樂素養與文化修養,具有音樂創造力的“文化人”。
(2)將關注的目光投向鋼琴教育的根基中國鋼琴課程的本土化歷程,鋼琴教學中設置“鋼琴教學法”課程,誠聘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師進行講課。對鋼琴課的大綱、教學思路、教材選用及教學技法的要點進行研究,根據鋼琴教學的特殊規律和要求不斷的修正和完善。在長期的鋼琴教學實踐中經過理論的概括和升華,從中反映出不同的時代文化特征。針對性地就鋼琴教學中的常見問題與對策進行專題講解,以文化的、審美的、實踐的音樂教育哲學為理論基礎使學生在整個過程中能夠學習到針對鋼琴學科的認識更加完整。
(3)鋼琴教學法課程的成果需要到舞臺的演奏實踐中去進行檢驗,狹義的只集中于音樂的一個方面照譜演奏的做法已經遠遠脫離了音樂本質。音樂教育需要人才的需針對提高音樂教師的素質,能夠很好的解決文化缺失問題。演奏心理的問題與訓練方法因人而異存在其特有的多樣性,建構具有時代性、民族性、開放性的鋼琴課程文化,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有效地克服各種演奏心理問題的指導及訓練。鋼琴課程改革和發展的使命和新的契機需在鋼琴教學法課程中獲得的關于教育教學方面的能力,必定是“人文”引領的鋼琴課程。這是課程建設的最終目的,對社會的文明進步具有較積極的影響。
二、鋼琴教學法不同教學模式的探究
伴著國家文化和經濟的發展,需要在鋼琴實際教學中充分訓練學生各種鋼琴演奏技巧這是教學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但要發展鋼琴的即興編創能力提升音樂“創造性”是鋼琴教學法課程中不同教學模式探究的最終目的。因此“以音樂能力為中心”為目標的鋼琴課程內容,是鋼琴教學中學生與教師互動的內容、方法、原則、過程等的具體研究。鋼琴課程的內容是從音樂欣賞與感受,是對進一步提高學生鋼琴演奏技巧及鋼琴實際教學能力的本質要求,正本清源,使鋼琴課程從偏離其文化本質的道路上走向“人文回歸”的正軌上來。
(1)我國的鋼琴教育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擁有科學的練習方法對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能、效率都起著有效的進展,在鋼琴彈奏技巧與識讀樂譜、鋼琴即興編創內容、以及樂曲詮釋與多樣性音樂文化具備能夠科學合理地選擇和調整教材的能力。從文化的視角審視中國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強調理論性、指導性和實用性。針對性地就如何練習鋼琴技巧性練習曲、復調性作品、中外名曲等各種體裁的鋼琴作品進行研究,培養擁有較好音樂素養和文化修養的創造性人才。
(2)以培養職業的鋼琴演奏家為對象的精英鋼琴教育理念已經成為了一整套較嚴密的教學模式和教育體系,在鋼琴教學中教授演奏技能方法的同時需教會學生如何有效的科學的練琴來提高學習效果。提高音樂文化修養,陶冶情操,熟悉鋼琴教學規律和教學方法并總結鋼琴教學的規律與特點。以演奏中外樂曲為中心,研究鋼琴的各種演奏技巧。根據鋼琴教學的原則,鋼琴即興編創教學及綜合性鋼琴教學等進行構建,探索其中的教學方法和訓練規律。
(3)充分了解鋼琴教學的任務、內容、過程、原則和方法,使學生對音樂文化以及鋼琴課程的關系的認識更加充分。根據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原則科學合理地選用和安排教材,體現鋼琴課程的“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文化品性。根據不同教學階段的教學難易內容及教材搭建起一定的教學框架,改善鋼琴課程中音樂文化精神的缺失問題。創造性地從理論的高度去指導自身的鋼琴學習,批判鋼琴課程內容以演奏技能和曲目為中心的片面單一。提高教學水平并開設鋼琴教學法課程,培養“一專多能”復合型人才,構建以國家音樂課程標準為指導的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體系。
(4)鋼琴藝術經過多年的演變已經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演奏體系,但卻需要避免以鋼琴業余考級為基礎的應試教育。熟練掌握各種復雜的演奏技術,建構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的“主體性”、“綜合性”、“創造性”。對各類教材由淺入深地進行教材分析,遵循學生“主體性”的鋼琴教學原則,對準確掌握其音樂風格、理解音樂的內涵起著至關緊要重要的作用。
三、鋼琴教學法課程中不同目標的教學模式與意義
鋼琴教學法中不同目標的教學模式課程是對針對鋼琴教學中的各項內容進行研究和歸納,感受到通過鋼琴來表現美、創造美的自由和快樂。使學生掌握各種教材合理使用和搭配及各類作品的教學要點及彈奏規則,改善只追求成績顯著的傳統精英式鋼琴教學現狀和模式。使即將從事基礎音樂教學工作的學生既掌握鋼琴彈奏技巧,又通過學習充分感受到音樂所賦予的享受與快樂。
(1)從文學視角探求鋼琴課程的本質與內涵囊括了人類的各種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現象,培養具備一定鋼琴教學能力因材施教的音樂教師。找出普遍性的規律和特點讓學生能夠充分的了解鋼琴藝術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背景和風格及特點,開拓鋼琴課程新的研究領域。開設鋼琴教學法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系統科學地掌握鋼琴彈奏理論和鋼琴演奏法,建構鋼琴課程的文化理論框架。使學生懂得怎樣去學習鋼琴演奏和怎樣去教鋼琴演奏,是對長期以來視鋼琴為演奏技能訓練的一種理論的突破。鑒于專業技能課學習的連續性及特殊性,對作品分析直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效率,對鋼琴教學法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也顯得尤為重要。
(2)當今我國文化學研究在音樂教育鋼琴課程研究領域實屬空白,鋼琴教學法中多種教學模式的探究是對進一步提高與完善學生的鋼琴教育理論知識提高和鋼琴教學法改革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拓展鋼琴課程的研究視野,懂得正確、規范地學習鋼琴。創造性地從理論的高度去指導自身的鋼琴學習,批判鋼琴課程內容以演奏技能和曲目為中心的片面單一。解決中國音樂教育鋼琴深層次文化理解與構想問題,研究鋼琴學習的方法和途徑并培養鋼琴從教能力。有許多理論與實踐的“盲點”還有待開發和研究,將鋼琴教學法的知識與專業技能緊密地結合起來。以往鋼琴課程在宏觀角度上缺乏具體的深層次研究,需要系統的鋼琴理論知識來指導自身的鋼琴學習。
(3)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學生在得到和掌握細致、系統、全面、完整的鋼琴演奏及教學法理論的掌握上,進行全面的理論批判和建構意識。逐步提高其自身的鋼琴彈奏水平,構建鋼琴課程文化理論框架。鋼琴課程改革和發展的使命和新的契機需在鋼琴教學法課程中獲得的關于教育教學方面的能力。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自然轉化和恰當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去,對中國鋼琴課程的本土化歷程進行梳理。結合鋼琴教學法的理論及時糾正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總結課程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在學的過程中不斷融會貫通,對音樂教育鋼琴課程的不同模式研究有著重要而深遠意義。
四、結語
本文針對鋼琴教學法課程的不同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是促進我國鋼琴教育課程的發展和實施。使學生在懂得系統的鋼琴學科知識、良好的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對鋼琴課程賦予新的理念。促進音樂教育專業各課程之間的合理優化整合與交叉,發展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體系。積極推動整個音樂學科的發展和建設,對發展鋼琴課程的目標及理念、教學文化與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不同教學模式實踐提供一定的依據。著力培養出有能力和具備專業技能及擁有良好綜合素質的音樂教育人才,使今后的教學工作更加符合社會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對音樂教育鋼琴課程重新解讀,探索一條更有特色、更具實效的鋼琴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