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23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練習方法
李玥瑞
摘要:貝多芬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兼收并蓄了強烈迸發的熱情,是一部最出色、最鮮明、最熱烈的鋼琴終曲樂章。完美的藝術形式和獨特的曲式結構,反映了貝多芬對時代的感觸和認知。本文通過對整首作品樂譜的主題結構、音樂形象、織體運用,以及演奏速度,進行挖掘與系統的分析。
關鍵詞:曲式結構 織體 速度 演繹分析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1-0005-02
貝多芬一生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前后以及歐洲社會的變革運動,他的作品是歷史和個性結合的產物,出于時代環境和個人的才能,使得他的音樂表現力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貝多芬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是眾多鋼琴家經常演奏的一部作品,這首作品是貝多芬中期奏鳴曲的代表性杰作,作品表達了他本人的空前強烈的主觀情緒,完全彰顯作曲家本人的個性特點,不僅突破了傳統的曲式結構,具有伸縮性的離調、轉調和大幅度的節奏力度對比,并且對于刻畫矛盾沖突和戲劇性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804年的一個夏天,貝多芬對拿破侖從希望變成徹底的失望,他對拿破侖從認為他是爭取解放斗爭的民族英雄到拿破侖接受加冕產生了震怒的過程,此時的貝多芬又正在經受著疾病和無法忍受的失聰。同年秋天,貝多芬和他的學生在街道散步,說道:“或許這是我想到的一首奏鳴曲的最后快板樂章的主題。”走進屋后,貝多芬來不及脫去外衣,就奔向鋼琴瘋狂的演奏著這個嶄新的樂章,最后具有強大氣場的《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最后一個樂章就這樣誕生了。
毫無疑問地來說,這首作品充分表現出貝多芬對絕對的自由和民族獨立狂熱的擁護,他的熱忱振奮是比前期對英雄性的理解要更為確定,此時這個“熱情”具有民族自由和革命的英雄性,所以這首作品最重要的客觀因素是人民的、自由的、勇敢的、革命的。
一、連貫統一的結構
《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是極為典型的奏鳴曲式結構。f小調的調性代表著貝多芬“陰暗的超人式激情”,縱觀整個樂章是充滿緊張熱情的氣氛,全曲力量勢不可擋。
引子在前5個小節,采用附點節奏重復不協和和弦,敏銳而激烈,增加了始出時的不安感,力度及速度的循序漸進,緊接著連續的下行音階小心翼翼的進行,既而將主題引入到呈示部。 隨著流動風格的樂句,低聲部在相應位置上對高聲部對應旋律強調,對新的音樂材料進行加固,旋律在低聲部有條不紊地進行陳述。結束主題的音樂材料來自于第一主題動機。連接段落采用了主題的部分動機材料轉到主調,又轉到其下屬調降b小調上,隨后引出來展開部。展開部分沿用了第一主題動機的主要材料進行發展,在緊密相接的結構中再次出現了動機旋律,樂曲在第168小節進入到屬準備階段,從第176小節開始以和弦分解為主要進行,最后展開部以弱奏形式結束在主調的屬音上。既而進入再現部份,展開部與再現部連接起來進行重復演奏,再次體現出了貝多芬在結構布局上的獨特創新,同時也證明這兩部分的重要聯系性。尾聲部分引入了新材料,從主調開始,在屬調結束;又從主調的關系大調開始,在主調上結束。兩句之間形成調性色彩上的對比。最后以三個強有力的柱式主和弦結束了整個樂章。
總之,整個樂章的結構布局天衣無縫,是嚴峻而英勇的。革命斗爭在繼續進行著,在暴風雨掠境般的音樂動機中,交織著火焰般的激情,不斷的持續著排山倒海般的音響力度。雖然以悲劇式的和弦收場,但是在終曲的尾聲卻出現了自由人民舞曲性質的節奏型。羅曼羅蘭十分準確地抓住這個音樂形象與自然界的力量進行對比,用音符和大自然的形象融合滲透,與狂怒的汪洋畫面相聯系,成功地貫穿在革命意志的爆發力當中。
二、別具一格的織體運用
有了橫向的旋律主題和統一連貫的音樂結構,縱向的織體也使該作品極富沖擊力的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包括:各省式織體、接應式織體、模仿式織體等。
(一)和聲式織體
尾聲高聲部彈奏音型流動的主部主題時,低聲部以分解持續的和弦進行著。這里低聲部的分解和弦具有強勁的推動力,烘托了不可遏制、熱情奔騰的高聲部旋律主題,簡潔又明確。演奏時,這些流動的音型要行云流水般的演奏,突出主題材料的旋律,連貫、有力量,同時要突出左手低聲部的sf標識的和弦伴奏。
(二)接應式織體
尾聲主部旋律到達最高處時的四次華彩般的沖擊,當高聲部彈奏出主六和弦達到一個至高點時,低聲部便緊隨其后彈奏主四六和弦以增強結尾的氣勢,使結尾更加連貫奔放。演奏時,要彈得飽滿有力,既而立刻弱下來,形成f 與p 演奏時的鮮明對比,第318 小節右手的和弦演奏時要清晰、分明、堅定。此外,在主部主題的第一次變化中,高聲部是分解的主四六和弦,低聲部以雙音與和弦進行襯托,高聲部的降A和C與低聲部此起彼伏的沖擊,產生一種緊張強烈的沖擊力。并且在副部主題材料高聲部回旋式的二度,應和低聲部的雙音,既填充了左手空余的空間,增加了激烈的情緒,又使副部主題與主部主題產生了關聯,使結構更加統一。
(三)模仿式織體
復調作曲技法的運用可以使音樂作品產生一種連綿起伏的感覺,這種技法在樂章中恰當的運用能使樂曲的發展過程連貫統一,并增強了樂曲的戲劇渲染力。在呈示部和再現部副部主題之后再現的主部主題素材,低聲部主題比高聲部晚一拍進入,兩個聲部輪流演奏出主四六和弦產生了連續兩次的沖擊效果,這種模仿式的作曲技法增強了副部主題結束時呼應主部主題的力量。演奏時,左右手彈奏要突出主題樂句,連貫平穩。
(四)八度織體
發展部接近結束,低聲部彈奏音階時高聲部彈奏的八度織體,低聲部本身就是力度性的,高聲部的八度伴奏織體很好地烘托了沖擊的緊張氣氛。貝多芬在該樂章中合理運用織體,使其保持與主題的相關性,又突出本身的特色,才得以出現既通暢連貫又新穎戲劇的效果。
三、把握得當的演奏速度
《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是前兩個樂章思想情感和內容的概括并進一步的發展。在遵循古典音樂風格以及保證演奏質量的前提下,防止速度過快地進入“急板”, 因此貝多芬選擇接近“快板”,但又定義為“不過分的”,我想這應該就是貝多芬反復權衡后定下來的理想的演奏速度。
這個標記是對這首作品演奏速度的設計和控制, 是為了保證作品能夠正確的演繹,使得音樂能夠完美的表達作者的意愿,讓音樂本質和初衷不受改變。是作品音樂性質的需要,也是作者與演奏者不謀而合的藝術演繹。為了實現貝多芬在速度上面獨到設計,在演奏的時候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古典音樂風格要求,內容必須服從形式;感性必須服從理性;注重主題結構;嚴謹清晰;高尚和諧統一。
(二)音樂內容的充分表現,傾聽并感悟到音樂實質內涵,能夠盡可能的展現音樂細節,表達出音樂語匯、音樂分句,并給聽眾留下思索空間;把握連奏與斷奏的區分。
(三)作品在音響方面,觸鍵及音色發音的和聲功能,注意音樂色彩的變化;對于古典主義音樂來說,功能和聲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貝多芬第23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是一部最出色、最鮮明、最熱烈的鋼琴終曲樂章。其完美的藝術形式和獨特的曲式結構,反映了貝多芬對時代的感觸和認知。
參考文獻:
[1][奧]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M].楊林,李寧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2]鄭興三.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3][德]胡赫.貝多芬[M].孫澤明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