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麗
戲曲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集社會狀況、民風民俗、審美習慣等于一體的一種綜合藝術,對弘揚傳統的優秀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地方戲曲而言,最能體現一個劇種區別于其他劇種的鮮明的藝術特征的,就是它的音樂。晉劇音樂有著自己鮮明的地方特色,它不僅具有傳統戲曲的基本特征,更有著自己的特有聲腔體系和器樂曲牌使用方法,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征。
一、晉劇的音樂
晉劇有著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晉劇包括北路梆子、蒲州梆子、上黨梆子和中路梆子,而狹義的晉劇則是專指中路梆子,本文所要探討的是狹義的晉劇。
對于晉劇的唱腔音樂而言,基本是屬于板腔體結構,主要有屬于主唱腔的“亂彈”、各種花腔的“腔兒 ”和昆曲等地方小曲的“曲子”。“亂彈”為中路梆子的主要唱腔;“腔兒 ”是依附于“亂彈”中的各種板式來進行;“曲子”則是指吸收一些外來的曲子,如地方小曲或一種民間腔調。晉劇的唱腔既具備梆子腔的豪邁和激蕩,還有著民間小調的圓潤和細膩,故它能勝任多種題材的內容。
晉劇的器樂,一般表現為文場和武場,九個人為基本編制,即武場的鼓板、鐃鈸、馬鑼、小鑼、梆子和文場的呼胡、三弦、二弦、四弦,藝人們常講的“呼胡立桿子,二弦加塞子,三弦補窟子,四弦掌尺子、定調子”簡明扼要地說明了它們各自的分工和相互間的關系。目前常見的曲牌有小開門、凡凡六、南瓜蔓、苦相思、吊棒槌、北得樂、朝天子、緊煞磯等。鑼鼓點有三翻鷂、硬三錘、五錘子、海沙等四十種以上。文、武場的器樂伴奏或獨奏貫穿于戲曲劇目的始終,從頭通二通的純打擊性器樂演奏,到劇目中唱念做打的伴奏,再到期間的器樂曲牌的運用,晉劇的器樂幾乎沒有片刻的清閑。
晉劇的音樂有著鮮明的藝術特點,就是晉劇的各個演藝團體,也都有著各自的鮮明特征。如山西省晉劇院的音樂,使人感受到的是撲面而來的、濃郁的晉腹鄉土氣息和醇厚大氣恢弘的獨特藝術魅力,獨特魅力源自于該單位對傳統藝術的深度總結和不斷革新的思維和創新手法的探索和運用。樂隊老師為演員伴奏時完全能做到在保證凸顯自我特色的同時,和表演主體緊密結合,樂貼人走,人隨樂行,受眾感受到的是聲、器完整統一的藝術表演,或靜或動、或抑或揚,再加上獨特的手法運用和緊跟時代的編創舉措,使得山西省晉劇院的音樂贏得了更為廣泛的贊譽之聲。
二、晉劇音樂的聲腔代表
晉劇音樂的聲腔形成,一是建立在師徒間的傳承,二是建立在對本土藝術精華的吸收,三是聲腔傳承者的創新思維。在晉劇音樂藝術的創作實踐活動中,演員聲腔藝術流派的代表,在遵循劇本、演唱技巧和結合自身特點的基礎上,依托晉劇音樂塑造出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干凈清晰的咬字噴口、詞曲語調的分寸把握和對人物心里的刻畫,隨著對傳統藝術的傳承和創新手法的運用,逐步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特征,并逐步形成了新的流派,形成了代表本派別的特定腔調。
談到流派,目前在晉劇聲腔當中影響最大的當數“丁派”的須生和“愛愛腔”之青衣,在1995年,標志著中國演唱藝術最高水準的 “金唱片”獎頒發給了“晉劇須生泰斗丁果仙”和“晉劇皇后王愛愛”,當時晉劇藝術界也只有此二人得此殊榮。本文限于篇幅,只以此二派為例。
“丁派”創始人丁果仙先生,她是晉劇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原名丁步云,藝名“果子紅”,她創立的晉劇須生 “丁派”唱腔,對晉劇藝術影響深遠。在將近五十年的晉劇表演藝術生涯中,其精湛的藝術造詣和自創的藝術流派,影響著晉劇藝術,更影響著晉劇藝術的須生行當。她敢為人先女扮男裝青衣轉須生,改土音道白為山西普通話,無論是豪邁圓潤的唱腔,還是大氣灑脫的表演,還是深沉清晰的道白,為上世紀上半葉山西晉劇須生藝術的輝煌譜寫出新的篇章。
“丁派”聲腔的創立,得益于丁果仙先生扎實的基本功和長期的藝術實踐,更離不開其博采眾長的吸收勤于分析的思考,在她的唱腔中吸取有師傅“蓋天紅”的高亢剛勁唱腔,有“說書紅”清晰明了的咬字,有“毛毛旦”的顫音、還有“十三紅”的行腔,有京劇譚派的大氣、還有北路梆子的行腔如作品《打金枝》、《蝴蝶杯》,在為她贏得 1952年“全國第一次戲曲觀摩演出”一等獎的同時,更為今日須生行當提供了“丁派”藝術的范本。她培養的弟子馬玉樓、張鳴琴、劉寶俊、武忠等都成為晉劇“丁派”須生的接班人,他們雖都屬于“丁派”傳人,但在保留“丁派”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又都各具特色,這也是傳統藝術行當里永葆“這一個”藝術魅力的有效途徑,而非“這一群”的匠人式復制。
“愛愛腔”也是晉劇藝術的一個很有影響力的腔調,“愛愛腔”的命名依據該腔調的創立者王愛愛先生名字而命名,王愛愛先生是山西省著名的晉劇表演藝術家,主工青衣。她創立的“愛愛腔”,現已成為晉劇青衣聲腔表演者爭相效仿的榜樣,其代表作品有《明公斷》《教子》《算糧》《采?!返葎∧?,在這些劇目中,成功塑造出秦香蓮、王春娥、王寶釧、劉雪梅等鮮活的人物形象。
聞聽王愛愛先生的唱腔,極具個性特楚,在她的唱腔中既能感受到其師程玉英“程”派的“咳咳腔”剛勁有力的風格,又能感受到牛桂英大師 “?!迸煞€健的風范,可以這樣說,“愛愛腔”是吸收了二位師長的藝術精華而形成了晉劇藝術的又一流派?!皭蹛矍弧狈浅Vv究腔調的韻味 ,特別是注重唱腔字尾的潤腔 ,該腔調聽來婉轉優美 ,自如多變 ,在晉劇的青衣行中 ,真可謂是一枝獨秀。六十多年的舞臺表演生涯,王愛愛先生潛心鉆研,吸收眾家之長而融會貫通,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嗓音條件,并合理采用民族聲樂的發聲方法,以端莊大氣聲情并茂的表演和剛柔相濟醇厚優美的韻味,形成了直至今日仍然深受人們喜愛的聲腔——“愛愛腔”,為晉劇藝術青衣聲腔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王愛愛先生的高徒,如陳轉英、史佳花、劉建平、苗潔等,她們獲得過諸如梅花獎、文華獎等各種國家級獎項,尤其是弟子史佳花,她是“二度”梅花獎和文華獎的雙料得主,她的成功,既有王愛愛先生的悉心培養和自己對藝術院校專業知識理論的研究,更有一種自我探索和自我創新的精神。
三、晉劇音樂的創新發展
貢布里希曾說過,“整個藝術發展史不是技術熟練程度的發展史,而是觀念和要求的變化史”。[1]聯系到晉劇音樂的發展之路,應該就是創作者的觀念和要求,應創作者的觀念和要求而對原藝術作品進行再度創作,就是山西晉劇院劉和仁老師對晉
色,音色明亮音域寬廣,咬字吐字非常清劇音樂的創新改革之路。
作為山西省晉劇院戲曲音樂的編創老師,經劉和仁先生創作設計的晉劇作品頗豐,有大家所熟知的《富貴圖》《桐葉記》《崔秀英》《油燈燈開花》等作品,也有 2013年11月在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中以絕對優勢獲得“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的原創晉劇《巴爾思御史》和文華優秀劇目獎《傅山進京》,在這兩部劇目中,曲作者都是以其與人物性格相互映襯的量體裁衣式的音樂,傾倒了本屆戲劇節專家學者和普通受眾,劉先生成功地將劇目作為他對晉劇音樂創新手法的載體,《富貴圖》《桐葉記》《崔秀英》也都獲得過中國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獎”,《油燈燈開花》獲得“五個一工程獎”。
劉和仁先生編創晉劇音樂的成功,并非來源于偶然的靈感,而是借助于其對晉劇音樂高超的駕馭能力和對樂曲使用者的熟悉程度。經他設計的音樂唱腔,使得該單位和兄弟單位的表演演員受益匪淺。劉和仁先生所設計的音樂,在每部戲中都有所不同,都有著屬于該劇目的主題音樂,且在劇中表現的恰到好處。如《崔秀英》劇目中的兒歌,《桐葉記》《富貴圖》中“國風 ”和“蘇武牧羊”的變奏等。劉和仁先生的唱腔設計也是緊密結合使用本樂曲的演員自身條件,根據每個演員的擅長音區,揚長避短,使得每個演員可以用自身最完美的聲音演繹作品,這樣的唱腔設計,無論是演唱者本人還是受眾,都是一種非常舒服的藝術享受,演員不需要多考慮聲音的駕馭而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作品的再度創作中去。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晉劇著名鼓師白晉山和陳晉元、著名琴師劉柱等,他們的成功也都是來源于對中路梆子的熟悉程度和廣拜名師的勤奮好學及大膽革新的創新舉措。
四、結語
晉劇音樂要發展,定離不開對劇種的熟悉程度和相應的創新手法,創新手法的運用,又必須基于對傳統戲曲音樂的深度掌握,只有此才會在創新過程中不丟其本質的、獨具特色的、有自身印記的特征性語匯,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進而謀求發展,這也應該是其他藝術門類的通用法則!
注釋:
[1]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范景中譯,廣西美術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