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評劇院推出、著名導演羅錦鱗執導的大型評劇《城邦恩仇》29...
由郭啟宏根據古希臘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的《俄瑞斯忒斯三部曲》重編的評劇《城邦恩仇》,是中國評劇第一次演繹古希臘悲劇。劇院非常重視此創作,把它做為拓寬評劇戲路,探索評劇新的創作方法的試驗。該劇由中國評劇院院長王亞勛親自掛帥,集中了劇院主要演員,投入劇院全部力量。該劇拓展了評劇創作題材的新領域,再次證明了評劇藝術表現力之寬廣,形式之多樣,吸附能力之強大。
用中國戲曲的藝術形式演繹古希臘悲劇,我已做過兩次嘗試。 1989年,我第一次用河北梆子導演了古希臘索福克勒斯的《美狄亞》,獲得了意外的成功,先后排演了三個演出版本,造訪了歐洲、拉丁美洲許多國家,演出超過了 200多場。兩位女主角都因扮演美狄亞一角獲得“梅花獎”。希臘和國際友人稱贊此次創作是中國戲曲與古希臘戲劇“結婚了”,而且是對“好夫妻”。 2002年郭啟宏根據埃斯庫羅斯的《七雄攻忒拜》和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改編的《忒拜城》,再次用河北梆子演繹,被國內外觀眾稱贊為富于哲理的“雅梆子”。此劇也多次赴歐洲、拉丁美洲、臺灣和北京參加各種國際戲劇節演出。
此次,用評劇劇種表現,也是啟宏、亞勛和我多年前的創意,終于得以實現。前兩出戲我用的是中國戲曲的程式和服裝,讓中國觀眾看是改革的戲曲,讓外國觀眾看是中國的戲曲,追求兩種戲劇藝術的“融合”。這次,我打算采用古希臘的布景和服裝,以評劇的音樂和表現手段,藝術特色,演繹一部別樣的戲曲品種,是一次新的嘗試,有一定的風險性。這個想法得到許多朋友的支持。
《城邦恩仇》是根據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的《俄瑞斯忒斯》三聯劇重編的評劇,是當今僅存的完整的古希臘悲劇中的“三聯劇”。原作為三部相對獨立,又是一個完整故事的世界經典名劇。《城邦恩仇》以“火、血、奠、鴆、審”五幕將三部戲集中在一出戲完成,摘取了“殺夫”、“尋弟”、“弒母”、“審判”幾個主要事件,表現了阿伽門農家族世代血腥仇殺的故事。阿伽門農的家族命運來自神的詛咒,這詛咒實質是原作者告誡世人要消滅仇恨,停止殘殺!《城邦恩仇》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了重編,渲染了仇殺對人類命運的影響,仇殺
必須終止,恩恩怨怨何時了?雅典娜通過審判,赦免了殺母的俄瑞斯,宣揚了人類要和平,要大愛的永恒的追求!企望世界成為“花的世界 ”,“祥和幸福的世界”。
郭啟宏含著對經典的敬畏之情,經過多年的磨煉,以史詩的氣勢,優美的文字,繼承了原作的文學傳統,又精心設計了我們東方美學精神的情節和手段,使經典更具時代的所需,為我們的二度創作提供了基礎。
中國評劇院投入了全院的力量,經過二個多月的艱難排練,克服了許多困難,終于可以見觀眾了。此次創作,采用的是“大兵團”作戰的辦法,成立了各行各業的創作組,發揮了集體的智慧和創造力。我擔任總導演,李文國、方彤以及我的兩名博士生楊蕊、李
組成導演組;以王亞勛院長為首,劉文田、趙石軍、戴錫英組成音樂唱腔組,以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師生和劇院樂隊組成音樂伴奏組;以丁瑞華、賈菲組成形體舞蹈組;以黃海威為首的舞臺美術、服裝組;以胡耀輝為首的燈光組;以劇院眾多著名演員組成的演員組當今創作中能投入如此眾多的人員,難能可貴。
經過多次研究和討論,我們決定了創作的總原則:古希臘悲劇傳統、中國戲曲(評劇)和現代審美三結合原則。同時也吸取了我的經驗:“要融合不要貼合”、“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咖啡加牛奶”。
所謂古希臘傳統是指:
1.
質樸、簡潔、莊嚴、肅穆的風格和歌隊的運用; 2.布景服裝樣式采用古希臘的; 3.強調“雕塑性”、“儀式感”和“形式感”;4.表演上要發揮古典悲劇所要求的“真情實感”和廣場演出的必要的夸張; 5.面具在歌隊中的運用。
所謂中國戲曲(評劇)的傳統是指:
1.中國戲曲美學是以寫意、象征、虛擬和程式性是為特點的,是我們創作中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 2.戲曲的程式運用要結合服裝,強調“雕塑性”加以運用和創新; 3.唱、念、做、打、舞的戲曲表演要充分采用和強調; 4.唱腔必須保留評劇劇種的要求,在傳統唱腔中發展和創新。所謂現代審美的傳統是指:
1.首先是對經典作品的內容,要從現代人的觀念去理解和解釋。恩恩怨怨,生生死死,世世代代何時了?對原作中的“詛咒”,“命運”都要以今人的觀念去理解; 2.從演出樣式到色彩要照顧當代觀眾的審美和欣賞習慣; 3.必須要讓觀眾看懂故事和人物,讓觀眾從中感受和總結到原作的立意; 4.舞臺表現手段上也要吸收當代的手法,增強舞臺演出的可視性,廣泛吸取兄弟劇種的表現方法,創造一種新的評劇; 5.在音樂創作上可吸取西方交響音樂的樣式,結合戲曲樂隊,以豐富戲曲舞臺音樂形像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在以上三結合的創作中,鼓勵探索、試驗和創新,以尋求評劇藝術的擴展和豐富它的表現力。
在舞臺美術上要提供遠古的希臘特色,符合簡潔、莊嚴、肅穆的創作原則,并有大劇場和露天劇場演出的兩種方案。燈定的氣氛和情緒的渲染。
在音樂和唱腔上要保留評劇的特色,并發揮評劇各流派的演唱特色,讓評劇觀眾聽到傳統和創新共存的評劇聲腔。探索“數字音樂”與戲曲民樂相結合的形式,創造新的音樂表現手段。具備一定的交響樂風格又不失戲曲唱段音樂。
在身段運用上,在戲曲傳統身段的基礎上,根據服裝特色創造新的身段。注意人物在舞臺上的形體造型和雕塑感。舞蹈要為劇情和人物設計,如復仇女神可吸取現代舞蹈的因素。
在演員念白上要求具有“誦詩”風格,以體現劇本的史詩特色,也符合古希臘戲劇的語言風格。不要單純地戲曲念白。在表演上要求演員要以“真情實感”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
此次探索性的創作,觀眾是否認可?評劇藝術界的朋友是否承認?對于我來說還是未知數。但我相信,我們嚴肅認真的創作,是會得到觀眾的認可的!
光處理要適合戲曲的表現方式,又要有一羅錦鱗: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導演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