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舒伯特聲樂套曲冬之旅的創作特征探析
許諾
摘要:舒伯特創作的聲樂套曲《冬之旅》體現了詩與音樂的完美結合、聲樂與鋼琴的相互交融,是西方音樂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音樂作品,也是浪漫主義時期德國藝術歌曲發展的重要標志。本文以該作品中的《淚洪》《春夢》這兩首歌曲為例,對其轉調的布局、變和弦的運用以及鋼琴的運用進行分析和研究,試圖解析舒伯特藝術歌曲中的創作思維和音樂特色。
關鍵詞:舒伯特 和聲進行 織體音型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4-0006-02
舒伯特是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交匯時期的偉大音樂家之一,他在自己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一千多部作品,其中包括600余首藝術歌曲、18部歌劇、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他作品。他主要功德是創作了最著名的是《美麗的磨坊女》《天鵝之歌》和《冬之旅》這三部聲樂套曲。從舒伯特的聲樂作品開始,不僅旋律是十分完整的個體,就連鋼琴發揮的作用也不再僅僅作為單純的歌曲伴奏,而是融入在歌詞與旋律之中,與聲樂成為一個整體。下面筆者將通過對比的方法對作品《冬之旅》中的《淚洪》和《春夢》這兩首歌曲的轉調的布局、變和弦的運用以及鋼琴的運用進行詳細的分析,通過兩首作品來“以小見大”,進一步理解舒伯特藝術歌曲之高度。
一、離調手法的運用
“在一個完整的單調結構或轉調結構(樂段)中,短時間的進行到副調,沒有用來鞏固新調調性的結束終止,而是仍然保留這自己在主調內的調式功能,這叫做離調。”①
譜例1是第十一首作品《春夢》的選段。從該譜例可以看出舒伯特在通過頻繁的離調增加和聲的張力,表現出各種復雜多變的內心情感。和聲的進行先從e自然小調的Ⅰ級到Ⅱ級再到Ⅰ級。緊接著出現的是e自然小調降低五音的重屬七和弦,將其解決到Ⅰ級和弦的第二轉位。這里的降低五音的重屬七和弦作為一個裝飾音音型,在后面多次出現,筆者將后面多次出現這種音型的地方做了標記。舒伯特正是利用這樣相同的音型,將和聲織織體材料的共同點統一,通過調式對置的方法,將原本的e自然小調離調到d和聲小調的降低五音的重屬七和弦并解決到Ⅰ級,緊接著離調到g小調的降低五音的重屬七和弦并解決到Ⅰ級,這樣的增三四和弦向主和弦的半音進行作為音樂上的補充與連接,是浪漫主義和聲豐富的重要體現。
二、轉調的布局
“音樂結構轉到一個新調并在這個新調上結束叫做轉調。用終止使結構結束在新調,這就是轉調區別于調內離調的主要之處。”②第六首作品《淚洪》整體的調性布局為e和聲小調,在e和聲小調的基礎上進行了關系大小調G大調的轉調。第十一首《春夢》整體的調性布局以A大調為主,中間進行了多次離調,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同名大小調的轉調。
這兩首作品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離調轉調,但是《淚洪》的和聲進行十分中規中矩,主要以主屬關系為主。從調式調性方面來看,全曲只進行了e和聲小調到G大調的近關系轉調,沒有出現頻繁離調的特點。而作品《春夢》進行了頻繁的轉調離調,和聲的進行也更豐富,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因此,舒伯特的聲樂套曲《冬之旅》中并不全都具有頻繁轉調或者離調的特征,也有和聲和調式簡單的藝術歌曲。
三、下屬和聲組的變和弦——那不勒斯和弦的運用
“舒伯特擅用變和弦和半音化的的手法來處理和聲,音樂的情景與意境往往是通過半音化的處理來體現,這使得歌曲內容極富表現力。他常使用那不勒斯六和弦、增五六和弦、增三四和弦以及減七和弦等,這些和弦主要是加強聲部的半音進行,增加和聲的張力,表現出各種復雜多變的內心情感。”③下屬和聲組最重要的變和弦是以音階Ⅱ級作半音變化為基礎的,這和書和弦組一樣。那不勒斯和弦作為下屬和聲組最重要的變和弦,又稱為降二級和弦,是小調式和聲語匯中一個基本素材,屬于小調式下屬Ⅱ級的變體和弦,后逐漸被大調所采用。它的主要用法是降低Ⅱ級和弦音,來豐富和聲的色彩性。
譜例2是第十一首作品《春夢》的選段。從譜例中可以看出,進入a小調部分之后,旋律線條相比之前的旋律線條要寬松很多。鋼琴在左手主音八度震音的持續下,右手通過那不勒斯六和弦到主和弦的半音進行來使得音樂更加抒情,與后面出現的a小調的降低五音的重屬七和弦形成了下屬到屬再到解決的完美和聲進行。
四、鋼琴聲部的特征與作用
藝術歌曲是由人聲和鋼琴合二為一的聲樂體裁,是由詩歌與音樂、演唱、伴奏融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冬之旅》之所以能夠達到詞曲完美結合的藝術效果,鋼琴以其豐富的織體、或離或即的復調以及層見疊出的音色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筆者將從不同角度分析兩首歌曲的鋼琴聲部織體特點。
從和弦彈奏發聲的角度,可以將織體的變化歸為柱式和弦織和分解和弦式織體兩種④。 第6首作品《淚洪》的鋼琴聲部就是以柱式和弦為主,分解和弦為輔的一首藝術歌曲。舒伯特主要運用帶有八分附點節奏的流動型柱式和弦將音響逐漸推向豐滿再逐漸遞減,通過“停、停、緊、停”這樣的節奏模式逐漸推向七個聲部,將音響的比例展現得淋漓盡致。在第11首作品《春夢》中,舒伯特使用了分解和弦織體,突出了聲樂演唱的表現能力,均等的六拍子使音樂更富有律動和穩定性。
“在樂曲中處于主要地位,而其他聲部對主要旋律只起著烘托、補充作用,處于陪襯的地位用這種多聲部織體形式寫作的音樂,稱為主調音樂⑤。”而復調音樂織體是建立在橫向思維的基礎上,將具有獨立意義的多層次旋律線,按照對位法加以縱向上的結合而構成的多聲部音樂織體。第6首作品《淚洪》采用的柱式和弦為明顯的陪襯式主調音樂織體,但在《春夢》這首歌曲的鋼琴聲部中也存在大量的復調織體。在作品《春夢》的第二個主題“驚醒”中,左手的鋼琴聲部是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八度震音,右手的鋼琴聲部為獨立的柱式和弦并且有明顯的跨小節連線,旋律線條十分明顯,節奏松緊有度。此時,左手聲部與右手聲部形成了兩個具有獨立意義又相互對比的旋律線和節奏型,構成對比復調的鋼琴織體。從另一方面來看,人聲的部分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構成的旋律與鋼琴聲部的右手部分也構成了“你繁我簡、你簡我繁”的對比復調。
五、結語
通過對《冬之旅》中的兩首歌曲進行調式調性、和聲進行以及鋼琴的運用的詳細分析,以小見大的體現了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風格與特點。舒伯特的器樂伴奏所起的作用,為聲樂之花的生長提供了氣氛和土壤,伴奏使我們保持在總的曲意之中,二聲樂部分則給我們展示出它各種不同的景象。在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鋼琴聲部被賦予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它不僅是聲樂旋律部分的和聲或節奏烘托,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塑造形象、表達音樂情感的功能,為藝術歌曲的創作賦予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冬之旅》展示出舒伯特在音樂創作中的獨特性、民族性,為今天的音樂創作提供了寶貴的指導意義。
注釋:
①[蘇]伊·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陳敏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208頁.
②[蘇]伊·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第227頁.
③許鐘榮:《古典音樂四百年3——浪漫派的先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頁.
④孫維權:《鋼琴即興伴奏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年第7版,第15頁.
⑤陳銘志:《復調音樂寫作基礎教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7頁.
參考文獻:
[1][美]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M].楊燕迪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陳銘志.復調音樂寫作基礎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3]關彥.舒伯特聲樂套曲冬之旅藝術特征初探[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蘇]伊·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M].陳敏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