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構建適合學校應用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
劉蘭倩
摘要: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是現今信息時代教育發展背景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文章通過分析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教學中的科學性與優越性,并將其與高校傳統二胡教學相結合的理論與實踐的基礎進行研究,試探討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高校二胡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
關鍵詞:二胡 微課 翻轉課堂 高校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6-0085-03
二十一世紀已進入信息時代的教育發展。伴隨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的發展逐漸擺脫傳統教育中的束縛。2012年3月,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教育信息化整體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①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近年來微課作為新型的教育手段逐步走入了高校教育,伴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與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使用,微課逐步深入課堂。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結合的教育模式已成為現階段廣泛熱議的對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微課的概念及其特征
現今的微課程概念是由2008 年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David Penrose提出的。在我國,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鐵生率先提出微課的概念:“微課是根據新課程標準和課堂教學實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中所需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結合體。②”隨著國內對微課的傳播和實踐的不斷發展,微課的概念和實踐都不斷地更新與豐富。2013年胡鐵生更新了微課的概念:“提出微課又名微課程,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③”
微課的特點具體表現在:1.主題突出,指向明確。針對學科的某個知識點進行教學活動,教學目標單一,主題突出,內容精簡;2.資源多樣,情境真實。以視頻為載體,構建以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反思、學生反饋等多方資源的教學環境;3.“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微課視頻一般在5-8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用戶可在各種數碼終端設備上進行學習,靈活便捷;4.半結構化,易于擴充。微課中各資源要素可隨教學需求進行修改擴充。④
(二)翻轉課堂的概念及其特征
2007年,喬納森·伯格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亞倫·薩姆斯(Aaron Sams)兩位教師開始使用錄屏軟件,將演示文稿的操作過程結合教師講課過程的聲音錄制成視頻,上傳至網絡,幫助未能按時到校上課的學生完成學習。并逐步實現了學生在課前以看教學視頻為基礎,課堂上老師主要集中在對學生的不理解的知識點與疑問進行講解與解答。這便是我們所探討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最大的差異在于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發揮主動性去獲取知識促進學習;而教師在課堂的重心由“授業”轉移到“解惑”.相比以講解為主的傳統課堂而言,“翻轉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大大提高,教師在課堂上主要是作為引導者,促進與輔助學生自主進行思考。
二、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與傳統二胡教學相結合的優勢
(一)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微課時長較短,內容具有針對性,可將具體知識點進行講解滲透。二胡演奏教學中重點與難點集中在演奏技法的內容上,演奏技法是支撐演奏的基礎內容,同時也最常在課后練習中出現錯誤。將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加入二胡演奏傳統教學中,首要目的是幫助學生課后完成練習與作業,提高學生練琴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使課后練琴更有效率。
(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要針對同一個知識點進行重復講解,這樣不僅消耗教師的教學精力,而且浪費了課堂教學時間。教師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制作成微課,可減少教師課上重復講解相同的內容,同時也利于學生課上吸收教學內容,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也可降低教師在工作中繁瑣的重復性工作。
(三)即時的反饋評價
教師根據二胡演奏教學上的特點,針對重點與難點制作全套的微課程,包括微課相對應的練習和評價體系。無論是教師課上使用微課教學,還是學生課后使用微課輔助練習,學生都能通過微課更好地鞏固所學的內容。學生可根據教師所指定的學習任務單完成微課學習,通過學習測試與反思總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通過網絡可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進行學習成效的評估,對同學們所掌握學習內容的效果及反饋進行評價,總結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與疑惑,以便在課堂教學中更具有針對性。
三、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應用于二胡教學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的獲得是學習者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吸收信息。也就是說學習是主動的,學習者需要主動地對外界信息進行選擇并加工。而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正是為學生定制了情景化的音樂學習環境,學生在交互式音樂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2.混合學習策略
混合學習形式上是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的混合,但其更深層次是優化選擇和組合教學環境、教學資源等⑤。將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與線上微課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從而發揮其主動性與創造性;又能發揮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翻轉課堂恰恰體現了混合學習策略,課前學生通過微課預習學習內容,課上教師集中解決學生遺留下來的問題以及練習中所出現的錯誤,使課堂內容更具有針對性,學生在課后練習過程中出現問題可及時參考微課教學內容,并將其反饋給教師。endprint
3.個性化學習理論
個性化學習是根據學習者的個性特點和發展潛能,采取靈活、適合的方式充分滿足學習者個體需求的學習⑥。個性化學習將 “以學生為中心”作為其核心內容,也就意味著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主動去完成學習。教師設計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策略,制作精良的微課,通過翻轉課堂運用微課實現個性化學習,多種教學資源的交錯從視覺與言語多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去掌握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可督促學習能力與意志相對薄弱的學生,幫助他們提升個人意志與學習動力。
(二)實施的前提與基礎
1.網絡視頻用戶的持續增長
根據2017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占比95.1%。在職業結構上,網民中學生群體規模最大,占比為25.0%。互聯網的普及以及學生網民的增加為微課的實施提供了前提基礎。
2.移動終端設備的便捷
隨著科技日益更新,手機的功能已深入生活的各項內容,也成為了最便捷的信息傳達工具。當下、QQ都是學生日常使用最為頻繁的社交工具,其中推送、QQ群共享已成為最便捷的資源共享平臺。除此之外,高校網絡課程平臺、云盤分享等也是常用的共享平臺。在這些資源共享的網絡平臺上,學生可以使用移動終端設備隨時隨地進行觀看,方便快捷。
3.高校音樂微課的不斷發展
近年來隨著微課的不斷發展,全國范圍內舉辦內每天都會舉辦全國及省級的微課大賽。在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網站(http://weike.enetedu.com/)近年各大賽事的學校選拔作品中,共有音樂微課作品762件。這些作品的內容涉及的專業有聲樂、器樂、作曲理論、音樂學、音樂教學法等,這些作品體現了高校教師針對微課在高校音樂教育中進行了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并積累了經驗,同時也說明了音樂微課近年來在高校教學中不斷發展并初具規模。
四、結語
傳統二胡演奏的教學都是以傳授演奏方法及技巧的實踐性質的課程,課堂中最重要的內容也是首要內容便是針對學生演奏上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進行點評糾正與引導促進。演奏教學在傳統課堂中占用教學時間比例較大,而課程中不可缺少的理論教學以及新課的教學同樣需要大量時間,所有課程的內容集中在一起使課堂教學的內容非常的繁重,不僅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同時不利于學生消化學習。所以,我們試圖將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加入傳統課堂,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混合學習策略、個性化學習理論,根據高校二胡演奏教學的特點制作相對應的微課,并通過“翻轉課堂”的模式加以實現,與傳統課堂相結合,旨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課前預習與課后練習有豐富的資源供以參考。不僅降低老師課上的重復性,同時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教學更有效率,促進二胡學習者在演奏上不斷進步與成長。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技[2012]5號,2012.
②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遠程教育雜志》,2013年版第4期,第37頁.
③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第37頁.
④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電化教育研究》,2011年版第10期,第63頁.
⑤詹澤慧,李曉華:《混合學習:定義、策略、現狀與發展趨勢——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對話》,《中國電化教育》,2009年版第12期,第1-5頁.
⑥鄭云翔:《信息技術環境下大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14年版第7期,第126-132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教技[2012]5號[S],2012.
[2]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04):37.
[3]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3.
[4]詹澤慧,李曉華.混合學習:定義、策略、現狀與發展趨勢——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對話[J].中國電化教育,2009,(12):1-5.
[5]鄭云翔.信息技術環境下大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07):126-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