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航拍小觀之 多之四
于潔 劉振宇
近幾年,國內的紀錄片開始逐漸走上精品化的創作路線,除去越來越高超的拍攝技法、細膩而講究的畫面、富有文化內蘊的解說詞、考究的音樂之外,深耕中國故事,將人文意識滲入到幾乎所有品類的紀錄片創作思維中也是這些優秀紀錄片制勝的法寶。梳理一下近幾年的優秀紀錄片作品,那些具有人文思想的精品紀錄片總能成為大眾熱議的焦點。從《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到《本草中國》《我們誕生在中國》,紀錄片中關于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的描述在不斷豐滿,而近來一部以航拍為唯一拍攝方式的紀錄片——《航拍中國》,再一次掀起紀錄片的觀賞熱潮,它突破了“航拍”這種拍攝方式在很多紀錄片創作中的局限,鏡頭在天地之間縱橫遨游,既有宏觀角度對華夏天地之大美的無盡禮贊,又有微觀角度的對地域民俗、宗教、歷史、地理、自然保護的探析解密,讓人從橫向和縱向兩種角度深刻領略天地之美,人文之韻,這不得不說是國產紀錄片創作的又一突破。以下本文將從《航拍中國》的主題意蘊建構及創作方法兩個角度剖析這部紀錄片的實踐經驗,分析這部紀錄片是如何通過造型和意蘊的開掘,拓展高空攝影的美學功能的。
一、 主題意蘊的構建
大型航拍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以空中視角俯瞰中國,涉及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計劃拍攝34集。該紀錄片的第一季包括《海南》《陜西》《新疆》《黑龍江》《江西》《上?!?集,在這播出的6集當中,可以清晰地梳理出編創者的主題構建思路,即多重開掘,層層深入。編創者沒有將該紀錄片的主題呈現停留在一個層面上,而是做了多種有意味的探索,這種探索已經超越了以往以航拍為拍攝手段、航拍鏡頭僅用作風光呈現功能的紀錄片,向更富哲學意味的“悟道”前進。
(一)俯仰天地之思
近些年,航拍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在紀錄片的創作中的運用中越來越嫻熟,如果說,起初的紀錄片運用航拍鏡頭僅作為一種奇觀化的呈現手段,那么,如今在中外以航拍為拍攝特點的紀錄片中,它逐漸帶來了一種新的美學理念和審美感受。
從國際上享有盛譽的《遷徙的鳥》(Winged Migration)、《家園》(Home)、《人類星球》(Human Planet)、《飛越地球》(Earth Flight)、《飛行的魔力》(The Magic of Flight),到國內廣受關注的《飛越海西》《飛越山西晉善晉美》《鳥瞰中國》,再到如今的《航拍中國》,航拍紀錄片的主題開掘已經一再打破既定傳統,朝多維度前進。
在《航拍中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哲學的意味對紀錄片創作的影響?!吨芤住は缔o傳》中曾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俯仰”既是中國古人觀看世界的主要方式,又是此后中國人眼觀世界,體會悟“道”的思維方式。
宗白華先生曾說:“俯仰往還,遠近取與,是中國哲人的觀照法。”[1]更有當代的研究學者指出:“它(俯仰,編者注)對于此后審美與藝術實踐產生了具有重大影響的理論導引作用,中國古代審美觀照的民族特色,也從中得到了明確而集中的概括。”[2]
航拍紀錄片從高空俯視,有“俯”的意味,跳脫開地面的束縛,更容易從一定高度上得到體悟。“俯則觀法于地”指的不僅僅是觀風景物象,更是上升到哲學高度的“法”,甚至是“道”,從某一地域的地理形成到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宗教風俗的沿革,建筑風格背后的寓意,都是該紀錄片關注的內容。除了大量的俯拍鏡頭之外,《航拍中國》也使用了仰拍,例如在拍攝扎龍保護區的丹頂鶴飛翔姿態時,仰拍鏡頭讓丹頂鶴在天空優雅翱翔的身影有了與長天和諧共融的意味?!把鰟t觀象于天”,在《航拍中國》中則更多體現為紀錄片內在精神的“仰”,即將中國文化當成一種仰視的目標,用“俯”的視角,呈現內在精神的“仰”。每一集結尾飽含深情的解說詞即可看出編創者對中國文化的“仰視”姿態,例如,《陜西篇》結尾的解說詞:不羈的流水如同天河倒瀉,壺口成為天險,許多慷慨激昂的故事在這里演繹,勢不可當的黃河,成為這個東方民族的精神象征,沒有什么能阻擋一條長河奔流入海,萬川歸一的大海就在前方。
《航拍中國》中大量篇幅從宏觀角度講述中國的幅員遼闊,多種地貌之美,更旨在探討天地大美之中蘊含的中國文化的魅力,即多樣共融,天人合一。正如片頭飽含深情的解說詞:“你見過什么樣的中國,是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還是300萬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輪轉的天地,還是冰與火演奏的樂章,像鳥兒一樣,離開地面,沖上云霄,結果超乎你的想象,前往平時無法到達的地方,看見專屬于高空的奇觀,俯瞰這片朝夕相處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變了一副模樣,從身邊的世界到遠方的家園,從自然地理到人文歷史,50分鐘的空中旅程,前所未有的極致體驗?!边@種觀賞體驗不僅僅是一種奇觀的震撼,更是對觀眾習以為常的觀念的挑戰。《航拍中國》經常會在對某一地域風貌的呈現之時抽離出來,探討這一地域的地理形成、人們的生活理念,宗教信仰,歷史沿革等等,從敘事視角的俯視與內在精神的仰望兩種角度呈現天地大美。
(二)生態美學之維
近年來的紀錄片越來越注重生態美學的呈現,例如,在《美麗中國》中,編創者不僅著力表現原生態的中國山水的魅力,更用大量篇幅描述當代的中國人對環境和珍稀動物的保護,讓曾經因工業化進程而被污染和破壞的中國地理環境逐漸變成一種“詩意的棲居”。
雖然在理論上,航拍題材的紀錄片更意味著著眼于一定高度的風景觀看,然而《航拍中國》借助更加靈活的小型飛行器接近那些生活在自然保護區的動物,營造出一番生趣盎然的景象。《航拍中國》的每一集中,都會穿插介紹各個省份的自然保護區或自然保護的理念、措施。例如《海南篇》中介紹了大田坡鹿自然保護區對坡鹿的保護,《陜西篇》中更是花大量篇幅表現陜西特別是秦嶺一帶生態的多樣性,攝制組編導先后到長角壩鎮、熊貓谷景區、“羚牛村”藥子梁等考察、拍攝,在秦嶺大熊貓野化培訓佛坪基地拍攝悠閑散步、食竹、靜坐的棕色大熊貓七仔,從藥子梁上的高山草甸、云海風光、第四紀冰川、原始冷杉林、野生羚牛群、朱鹮、獼猴、遺鷗,都被無人航拍機拍攝入鏡。《新疆篇》在談到雪山攀登愛好者不再攀登博格達峰時,解說詞“或許遠眺而不去打擾它,是欣賞它的最好方式”正是對這種環保理念最貼切的注解和肯定?!逗邶埥穭t談到“今天為了保護生態,北大倉的開發已經陸續停止,因墾荒而消失的濕地,正在逐步恢復生機”。endprint
在航拍紀錄片中,小巧靈活的無人機在拍攝野生動物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小巧、低噪音、操控靈活,不易被動物察覺,更容易拍攝出動物們自在的一面。無人機拍攝還可以克服湖泊、森林、懸崖峭壁、溝谷等各種復雜地形地貌的觀測條件,呈現給觀眾難得一見的畫面。在《航拍中國》中,無人機還捕捉下兩個有趣的畫面:橫道河子東北虎林園中的東北虎向飛行器猛撲過來的鏡頭讓紀錄片有了緊張的生氣,而上海野生動物園一臉呆萌的袋鼠追逐飛行器的鏡頭也讓人忍俊不禁。
(三)深掘人文之核
航拍不僅僅意味著一種拍攝手段,由于具有了上帝般凌駕于高空之上的視角,俯視一切,往往也意味著航拍紀錄片需要有高瞻遠矚的立意和深厚的人文內涵追求。航拍紀錄片往往蘊含人文之思,例如法國紀錄片《家園》,該片不僅介紹了地球的歷史和生物的演化進程,更深入思考人類文明崛起對地球的影響及破壞,結合航拍影像畫面和抒情意味濃厚的旁白,喚起人們對環境危機的認識。
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產紀錄片中的航拍鏡頭往往只負責呈現宏闊、壯麗的景象,很少承擔人文意識的滲透?!霸诋斀裰袊?,不少穿插或全片采用航拍手段的紀錄片,常常流于視覺震撼的滿足,這難免就會出現止于景觀拍攝的趨同性和同質化。在宏闊、壯觀、神奇、美麗等景觀呈現之時,我們可還看見人類的生產活動、組織保障制度、藝術宗教意識等文化結構與自然萬象相互作用所造就的生存空間? 可還看見各種文化與自然環境交織演變的人文景觀以及各個區域之間獨特的地方景觀? ”[3]
在《航拍中國》中,解說詞則時常透露出人文意識,如《陜西篇》高空環繞拍攝黃土高原,講到黃帝親手栽種的柏樹,已經存活了5000年,畫面是黃帝陵——軒轅殿,解說詞則談到對中華民族文明的探索和講述,甚至聯想到世界文明。例如:“黃土高原所在的緯度附近,在5000年前大放異彩,它集中了人類最古老的幾大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文明都先后崛起?!边@種對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關照體現出紀錄片的價值高度。《江西篇》對婺源徽派建筑的由來,徽商文化的探討以及江西客家人的圍屋建筑文化的分析都體現出一定的人文意識。
二、 創作方法探索
(一)高空俯視:不一樣的中國
航拍又稱空中攝影或航空攝影,是指從空中拍攝地球地貌,獲得俯視圖。航拍的攝像機可以由攝影師控制,也可以自動拍攝或遠程控制。航拍所用的平臺包括航空模型、飛機、直升機、熱氣球、小型飛船、火箭、風箏、降落傘等。
《航拍中國》與其他表現中國的紀錄片的差異就在于,借助航拍這種唯一的拍攝方式呈現美麗中國、文化中國和生態中國,視角的不同也決定了呈現效果的不同。航拍就是“利用了獨特的視角,向人們展示了那些就在我們周圍,但我們卻看不到的景色?!盵4]導演余樂談到,在拍攝第一季之前,攝制組進行了遠程調研和實地考察,選擇出100多個適合進行航空拍攝的地點,并最終動用了16架載人直升機、57架無人機完成拍攝。完成拍攝后的畫面令攝制組也大感新奇,特殊的視角和高度帶來完全不同的觀感體驗,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對華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高空中多個角度的呈現,有的視角雄奇,有的視角壯觀,有的視角則令人膽顫,給人多方面的認識;從空中俯瞰涇河與渭河的交匯處,一個泥沙俱下,一個墨綠如玉,讓人真正明白了何謂“涇渭分明”;高空拍攝的安集海大峽谷河流將砂巖和泥巖沖向大地,沖出了一副大地抽象畫,讓人不得不慨嘆大自然是最好的藝術家;垂直俯視的新疆“八卦城”(特拉克斯縣城)則更讓人體會到高空視角的神奇與中國文化的魅力。
(二)微觀呈現:貼地挖掘中國故事
當然,若紀錄片只能“俯”,而不能“仰”,即在拍攝觀念及主題呈現上只能做到宏觀遼闊的描繪,而不能貼近地面,從微觀角度給予仰視,也不能真正做到“俯仰天地”。
“航拍”也可以做到貼地敘事、細致入微。2012年,BBC推出了一部以鳥作為主角的紀錄片《鳥瞰地球》。在影片中可以看到雪雁、棕鵜鶘、禿鷹等鳥類的特寫鏡頭,它們扇動翅膀的動態細節以及身上的羽毛都清晰可見。
在《航拍中國》中也可以看見細膩的處理方式。例如,片中有一組“和尚蟹”在沙灘上行走的鏡頭,只有2克重的“微型螃蟹”,即使是地面拍攝也需拉近距離才行。然而,無人機卻做到了貼地飛行,近距離取景。
導演余樂談到,他所期望的是,不管哪個角度,都要“食人間煙火”。在展現地理風貌的同時,將鏡頭對準人們的生活才是紀錄片的品格追求。在表現三亞這座城市時,畫面與解說詞的節奏完美契合,在表現高樓、高架橋等城市特色的建筑時,畫面推進明顯加快,使用快速剪輯、跳切,快速推拉的方式,配合字幕:俯瞰三亞,這座城市正演繹著自己的快與慢,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變化無處不在,人們需要加快腳步,才能抓住涌動的財富契機。之后在表現海濱的畫面處節奏慢下來,鏡頭移動舒緩,配合字幕:同一片土地上,另一群人卻慢得出奇,他們不遠萬里來到這里享受假期,只為了尋得片刻寧靜,這就是屬于三亞的雙城記。
《江西》一集中,無人機降低高度,深入到徽派建筑的院落中拍攝奇特年俗——舞板凳龍,貼近人們的屋頂拍攝“曬秋”這種極富生活氣息的圖景,甚至與地面上人們的視線平行拍攝了當地宗教活動——南豐儺舞,這種貼地敘事令《航拍中國》具有了扎實的表現意味。
(三)抒情意味:愛國情懷一以貫之
《航拍中國》全片貫穿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禮贊情懷。這種情懷不僅通過鏡頭語匯及高亮的色調顯露出來,還通過以吟唱為特色的新世紀風格的音樂及抒情意味濃厚的解說詞透露出來。
《航拍中國》選擇的畫面大多能呈現祖國河山的最美好的一面,攝影師往往擷取了光影與色調最完美配合的一幕,多個表現山巒的鏡頭中出現“圣光”,有的鏡頭則站在飄渺的云峰拍攝地面,有的則是用心等待只為拍攝一年中最美的幾天(伊犁的杏花溝),有人說,《航拍中國》中的若干鏡頭都可以定格成為漂亮的攝影作品或油畫,編創者懷著崇敬的心情拍攝祖國的每一幅漂亮圖景,愛國情懷油然而生。此外,片中反復出現以吟唱為特色音樂,具有啟發冥想的藝術效果,崇高感油然而生。
結語
誠然,航拍作為一種技術手段給紀錄片的創作帶來一種別樣的呈現視角和審美魅力,然而,怎樣講好故事,彰顯主題,提升人文價值仍是紀錄片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這也是《航拍中國》帶來的重要啟示。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9.
[2]張錫坤,姜勇,竇可陽.周易經傳美學通論[M].北京:三聯書店,2011:185.
[3]劉潔.航拍紀錄: 放眼看見的意味[J].現代傳播,2015(11):117.
[4]趙凌.以飛人的眼晴看世界——獨特的貝特朗高空攝影[J].大美術,2007(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