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舞基訓教學2VCD
曹瑋
【摘 要】中國古典舞基訓是學習古典舞課程的必修課,因其具有典范意義和古典特質而被稱為中國古典舞。“圓”是中國古典舞的典型運動特征,它既是古典舞表演風格的起點,也是古典舞教學領域內需要遵循的重要規律。本文從教學組合的編創角度,探討和分析“圓”的運用,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古典舞的表演基礎:“圓”。
【關鍵詞】古典舞基訓;教學組合;平圓;立圓;八字圓
中圖分類號:J7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7-0194-01
一、古典舞基訓
古典舞基訓,是學習古典舞的必修課,它是學生掌握中國古典舞表演風格的基礎科目。它包含“形、神、勁、律”等方面的內容。“形”是指外形,泛指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古典舞運動過程以及特定舞姿;“神”是指古典舞特有的韻味和“精”、“氣”、“神”,泛指古典舞的內涵和風格;“勁”是指古典舞的發力方法和用力的對比規律;“律”就是“圓”,包含平圓、立圓、八字圓等基本的運動路線等。這四部分構成了中國古典舞基訓的主要內容,是解決學生基本功與技巧,培養學生民族風格特點、神韻和藝術表現力的基礎科目。
二、教學組合中的“圓”
古典舞教學的發展始終是沒有離開其本質的核心特征:“圓”。這一點在實踐教學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筆者僅從教學組合編創過程中“圓”的基本要求出發,談一下自身的教學感受。
(一)基礎部分。初次接觸的學員首先面臨的問題:規范和固定基本的運動路線以及特定的舞姿,同時還需規范身體的運力規律。在教學實踐中,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編創組合中大量使用“亮相”加“舞姿”這一“點”;用單一固定的手位做“點”的修飾,用單一的“平圓”、“立圓”、“八字圓”做“線”的鏈接,同時線的鏈接也盡量地予以分解細化,可以是整圓的二分之一,也可以是四分之一,甚至是局部的分解圓動律。把整體的動作元素,分解并重新予以整合,在保留原有風格的基礎上,讓學生逐漸適應并規范化地接受,是指具備初步認識古典舞的風格特點。
例1:教學組合:擦地組合;音樂:中速為主;節奏:2/4。
1.準備拍8拍,后4拍左手扶把,右手單山膀,腳右前五位站,頭右前方看45度。
2.1*8右腳前擦兩次,右山膀不動。
3.2*8右腳擦地至前點經四位蹲至后點步,收至后五位,右山膀不動。
4.3*8右單山膀經立圓至右單托掌,腳下成五位并立。
5.4*81-2拍到五位蹲右按掌,到右旁吸腿右單山膀位。
6.5*8旋轉至雙手扶把右旁吸腿。
7.6*8落半角掌右旁點步,左手立圓至單托掌。
8.7*8經雙手扶把右后五位蹲,成雙手扶把右射燕,頭左上看舞姿。
9.8*8右轉身成左手扶把,右單山膀,右腿伸直,快速向旁擦地至一位兩次后轉手接反面右手扶把接反面8*8。
以上組合中用到:立圓,小射燕舞姿,左右單山膀,左右單托掌,半腳掌,旁吸腿,正旁擦地等元素。
發力點:提胯,立腰,腰發力,腳尖延伸到頭。
(二)提高階段。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圓”形運動路線基礎后,同時對古典舞舞姿有了較為扎實的掌握,可以嘗試從圓形動律特點入手編創組合,由圓形運動路線引領并貫穿始終,穿插舞姿,充分利用慣性動勢,順勢引出舞姿,以單一圓動律進行編創訓練組合,音樂風格適合連綿不斷的抒情音樂,此類較適應把下訓練組合,如風火輪,或者控制組合等。
例2:教學組合:撲步風火輪組合;音樂:中速為主;節奏:4/4舒緩音樂為主。
一段:
1.面向五點,左后點步,雙揚掌轉唄,準備拍8拍,后四拍起。
2.1*8右上穿掌左旁吸腿接撲步。
3.2*8接反面穿掌撲步。
4.3*8再接右穿掌撲步下。
5.4*8接上穿掌撲步,后接點翻身,在4拍的風火輪。
6.5*8接兩個原地風火輪,4拍一個。
7.6*8接踢右旁腿,雙手立圓落下收縮身。
8.7*8接右腿探海。
9.8*8接右腿探海控制逆時針轉一圈。
二段:
1.1*8接上,提前腿后并立,手雙斜拖掌,上步接右踹燕,接收身。
2.2*8慢起左手領風火輪一個。
3.3*8接快的左手風火輪兩個,接慢風火輪走立圓,接地滾后,踏步翻身站起。
4.4*8雙簧手領起至左山膀,右按掌,同時左正吸腿舞姿,前跑一步接大越步接落地撲步。
5.5*8經下弓步轉移重心至并立雙揚掌。
6.6*8經右穿手下弓步轉移重心至并立雙揚掌。
7.7*8接左腳搓步兩次,接踏步翻身,接右弓步雙晃手領起,頭左上看,右腳勾腳。
8.8*8接左順風旗右腳大掖步。
以上組合中用到:立圓,撲步,穿掌,點翻,探海,踹燕,風火輪,踏步翻身,雙晃手,大掖步。
發力點:提腰,遵循立圓動律慣性,中心在腰。
三、結語
“圓”形的運動路線,是中國古典舞的典型特征。在古典舞基訓課堂實踐的過程中,分解“圓”這一動律元素教學方法,有利于將動律元素量化,同時也可以更加便利地將古典舞的典型舞姿,或典型舞姿鏈接等加以分門別類,在重新組織教學內容,以及編創訓練組合時可以更加直觀地把握古典舞的典型風格特征,方便學生學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