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表演藝術家 許青枝 師承于中國豫劇馬派創始人馬金鳳先生
田果
【摘 要】青衣在戲曲中是旦角的一個重要分支。在豫劇的很多經典劇目中,青衣塑造了一個個鮮活而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深受觀眾們的喜愛。本文從豫劇青衣的唱腔特點及代表人物、舞臺表現、角色塑造等方面對這一行當的表演藝術進行分析,以期青衣得到更好發展和傳播。
【關鍵詞】青衣;表演藝術;唱腔;舞臺表現;角色塑造
中圖分類號:J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3-0029-02
一、豫劇青衣的唱腔及代表人物
豫劇唱腔以韻味醇美、行腔酣暢、吐字清晰、善于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青衣的唱腔講究清麗、柔美、圓潤,這樣的唱腔特點不僅令人回味無窮,而且還有助于塑造一些哀怨、堅貞、纏綿的人物形象。豫劇演唱以旦角為主,在四大聲腔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以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為代表的五大流派。
五大流派在唱腔上各有特點,而青衣尤以唱功為主。以常香玉為首的常派唱腔,將豫西調的渾厚、深沉、莊重、浪漫和豫東調的特點混合在一起,在這兩種音調匯合上開創了新的局面,使其“腔”呈現出了動態美。
以陳素真為首的陳派,其唱腔古樸典雅,韻味純正,是祥符調聲腔的集大成者,有“大音希聲”的王者之韻。
崔蘭田為豫西流派的杰出代表,其唱腔以下五音為體,兼用上五音,同時融會秦腔、曲劇、河北梆子、京昆等劇種的音調,唱腔旋律豐富多彩,發音長于鼻腔共鳴,音域寬廣,行家總結為“氣不暴,聲不搶,字不逼,音不撞,形不露”;行腔樸實,較少使用花腔,表演形靜而實動。
以馬金鳳為首的馬派唱腔,其嗓音明亮純凈、清脆圓潤,音質堅實、柔韌,唱法上以假聲為主,真假聲結合運用;唱腔結構嚴謹,旋律樸實,節奏明快、舒展,技巧嫻熟。馬派唱腔的特點是剛健豪爽,深入淺出,蘊藉醇化。
閻立品的閻派唱腔能做到一個戲一個樣,處處新穎,有人物、有性格,而且感情深厚,耐人尋味。她不以行腔花哨取勝,但無平淡乏味之感;她的唱腔不但繼承了豫劇樸素大方、高昂奔放的特點,而且不乏優美娟秀、細致委婉的表情。
二、豫劇青衣的舞臺表現及實例分析
豫劇是一門綜合性的舞臺表演藝術,青衣一角雖以唱功為主,但僅有唱是不夠的。要想征服觀眾,還必須有細膩豐富的舞臺表現。既要會唱,還要能演。優秀的青衣演員需要具備扎實的“四功五法”,即以唱功為主體,以做功為載體,念功畫龍點睛,準確而深刻地表現人物的內在情感世界,揭示人物命運、刻畫人物性格。
(一)青衣舞臺表現之——念功。念功是一種內心的獨白,表演時要做到字正腔圓,言為心聲。由于青衣念韻白,需要具備一定的聲調與節奏技巧,演員在表演時,吐字真切、以字行腔、字聲相諧。豫劇中的念白同時要注意旋律與語氣的表達,突出豫劇聲腔藝術的韻律美,做到“念要像唱”。陳素真在臺上的念白被評價為“高低抑揚,錯落有致,輕重徐疾,相間得體,字正音準,脆甜明亮……”極富音樂之美。崔蘭田在豫劇《秦香蓮——抱琵琶》中的念白形散而意不散,哀哀怨怨、如泣如訴,近乎于說白或朗誦,把秦香蓮對丈夫的怨恨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
(二)青衣舞臺表現之——做功。因青衣飾演的都是端莊穩重的中年女性,在舞臺上的動作幅度較小,表演要訣是“上場伸手似攆鵝,回手水袖搭手脖;飄飄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腳脖。”“說話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演員需要熟練掌握水袖、云手等基本技能,對臺步、眼神、手勢等一招一式都必須拿捏到位,訓練有素,才能在表演中自然運用這些功法和技能,使角色塑造逼真而感人。青衣戲的體態語言可以傳情,要做到以情做戲,以情傳戲,就要在做功上加強訓練。
(三)“青衣第一人”張寶英的舞臺表現。被譽為“青衣第一人”的張寶英老師是崔派傳人,成功塑造了四大悲劇中的人物形象。她的舞臺表現以穩重大方、細膩真切著稱。張寶英老師擅長通過人物的一笑一顰、一舉一動等較生活化的細微肢體語言,揭示人物復雜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比如在《桃花庵》的演出中,有一個接杯子的動作,張寶英飾演的竇氏只是把用過的茶杯在妙善的托盤中輕輕一按,妙善此時便惶恐地低下了頭。這個細節精妙揭示了竇氏的機敏和妙善的惶恐之情。在《包青天》中,張寶英飾演的秦香蓮見到夫君陳世美,用手扶陳世美三次,三次動作都不同,把一個妻子遭遇丈夫遺棄,渴望丈夫回心轉意的復雜內心展示了出來。
(四)“豫劇皇后”陳素真的舞臺表現。陳素真在舞臺表現方面對豫劇的貢獻尤為突出,開創了豫劇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被譽為“豫劇舞臺上的一尊美神”。她身段動作優美規范、細膩傳神、剛柔相濟、含蓄秀美,臺步行走如飄,能夠準確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出神入化的舞臺表現力不知傾倒了多少觀眾。其水袖技法堪稱一絕,長綢舞、水袖功都美輪美奐。陳素真獨創了飄、抓、轉、托、揉、旋袖,以及團花袖、煙云袖、扇花袖、波浪袖、飛天袖、鴛鴦袖等多類袖花。其成功塑造了《宇宙鋒》中趙艷容這個青衣形象。她將水袖的多種技法綜合變換,表演起來忽輕忽重、忽剛忽柔、忽疏忽密,把雍容端莊的趙艷容于瘋癲中變化萬端的感情波瀾表現得淋漓盡致,演出了該劇的新水平和豫劇的特色。
三、豫劇青衣的角色塑造
角色塑造是戲曲表演的終極目標。表演藝術家要不斷深入體驗生活,積累生活經驗,豐富自己的修養和認知能力,才能將青衣的角色進行完美演繹。
悲情主義是大多數青衣戲的感情基調。通過扮演那些命運多舛、飽經滄桑,卻又堅持正義、堅韌不拔的女性角色,喚起人們對于舊社會婦女的同情和歌頌。如《桃花庵》中的竇氏、《三上轎》中的崔氏、《鍘美案》中的秦香蓮、《賣苗郎》中的柳迎春等角色,無一不是封建社會悲苦命運的女性形象。
真正要演好傳統劇目中的青衣角色,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有著“人民藝術家”之稱的常香玉大師,出生在一個窮苦家庭,“戲比天大”是她的座右銘,她在艱苦的歲月里,堅持下基層體驗生活。她塑造的悲劇人物總能將人的情感與理性的沖突、主觀與客觀現實的沖突等交織在一起,充分揭示劇中人物的悲劇命運,給人以“凄美”的感覺,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閻派創始人閻立品,一生以戲為伴,一個角色可以用幾十年的生活經驗去沉淀和揣摩,她在《如何進行角色創造》一文中談到“……演員要想通過自己的表演來感染觀眾,那一定要使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血有肉,活生生地展示在觀眾面前。因此也就必須把一些舞臺程式化的動作與內在的思想感情結合起來,給角色以新的生命,使他生活在舞臺上。……我體會到對劇本的深刻理解,對角色的內在感情的分析,以及根據特定情境發展想象,給一些舞臺程式化的動作找出內心世界的依據,是演員創造角色的基礎。一個演員離開了這些,戲是演不好的。”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博大精深,豫劇又是第一大地方劇種。深入探討青衣的表演藝術,塑造好劇中的經典人物形象,對于發揚豫劇的藝術魅力,保護和傳承這一文化遺產具有積極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程海云.張寶英對豫劇“崔派”表演藝術的突出貢獻[J].四川戲劇,2007(5).
[2]郭琳.探析豫劇唱腔與豫劇音樂[J].音樂創作,2012(8).
[3]李金玲.豫劇常派唱腔中吐字和嗓音的運用[J].大舞臺,2013(6).
[4]董淑華.論中國戲曲舞臺體態語言的寫意美[J].電影評介,2008(8).
作者簡介:
田 果(1978- ),女,揚州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西方音樂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