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圈 的電影語言淺析
曹熔
【摘 要】電影發展的初期,攝像機是作為一個客觀的記錄儀器出現的,沒有被賦予任何內涵。而當攝像機發生運動的那一刻起,電影才具備了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存在的基礎,這也是蒙太奇這種藝術表現形式的基礎。
【關鍵詞】攝影機;運動;電影語言
中圖分類號:J9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3-0122-02
最原始的移動攝影,是將攝像機固定在一個移動工具上來實現位移變化的,隨著視角由客觀被動變得主觀能動,攝像機的移動范圍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大,甚至開始嘗試著讓被拍攝者的視線與觀影者的視線重疊。因此想要了解電影的藝術手法,必須先了解攝像機的運動和運用,本文從以下幾個基本角度去嘗試分析。
一、畫面結構
所有被表現的物體,都是以一種組合的形式呈現于畫面之中,這些物體都是客觀存在的,將這些客觀物體重新組合排列,通過攝像機鏡頭呈現在觀影者面前的結構,就是畫面結構。經過第一步對素材的揀選,第二步就是對畫面中將呈現的物體進行排列組合。
最初,電影對于畫面的呈現,并沒有任何加工的痕跡,只是作為一個記錄工具,從某一固定角度,無意識地記錄畫面。這種記錄方式體現出來的內容,與我們觀看一出舞臺劇并無差別。但是,隨著人們對攝像機運用越來越熟練,對畫面布置于內容表達影響的探尋,也變得越來越普遍。
(一)通過另一個客體的表情、肢體語言、狀態的變化來體現需要描述的對象的變化。比如,通過描述一場音樂會觀眾面部神情的變化,來反映音樂的跌宕起伏。
(二)通過對局部細節的放大,賦予事物思想內涵。比如,對慢慢浸潤的干涸的河床的描述,體現雨季到來的復蘇和生命的滋長。
(三)故意打破傳統的審美秩序,從而表現不尋常且多半具有破壞性的變化。比如,一個垂死掙扎的人面部被汗水打濕的亂發。
(四)改變視點,或者是選擇反傳統視點。通常視點的改變,會帶來觀影者主觀情緒的改變和關注,這對于長久對峙的雙方心理的描述,具有深刻的意義。
綜上所述,我們可知,攝像機所反映的這種不客觀的客觀,對于影片內涵的傳達,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全景和特寫
攝像機不斷進步的技術,為我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焦距的選擇,焦距和拍攝對象間的間距,形成了我們不同的景別大小。景別選取說起來很簡單,即鏡頭拉得越近,景像就越大,那么畫面內呈現的事物的種類就越少,但是細節越清晰;反之,鏡頭拉得越遠,場面隨之擴大,進入畫面的事物越豐富,但是觀影者在觀看瞬間分辨的細節就越少。總的來說,無論是哪種景別,總是會配套足夠的時長,而這個配比的標準和底線,就是觀影者要有足夠的反應時間,去辨別和理解畫面的含義。
(一)全景。全景的表達方式中,相對于周圍靜態的景物,人物常常是以一個較普通鏡頭更細微、更弱化的形式出現,甚至人也成了景的一部分,那么,這樣的手法極其容易塑造一個壓抑的或是莊嚴的氛圍。比如在影片《荒野獵人》中,當表現主人公的力量與自然界之力的差距時,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有時這種強烈的反差能產生諷刺或幽默感,正是由于這種對比的存在,才體現了影片的內涵。
(二)特寫。特寫鏡頭是我們常用但也是要慎重使用的一種鏡頭語言。它既是一種無巨細的全面展示,也是對于所有細節,特別是我們常常忽略的表情細節、肌肉變化等細微表現的放大,同時它也是鏡頭運動的終點。特寫鏡頭,對于觀影者的代入性和震撼感,是十分有力的,它讓觀影者不再處于觀察者的位置,消除了觀影者和演員之間的間隙,由此產生的錯覺,極容易讓觀影者感同身受。往往這種特寫鏡頭表達的不光是場景的變化,也是拍攝者對觀影者視線的牽引和限定,更是影片想要表達思想感情的手段。
三、鏡頭的角度
(一)仰拍和俯拍。仰拍和俯拍在鏡頭的運動上是相反的,它們產生的效果也是相反的。仰拍鏡頭,往往帶來的是上升的、優化的、向好的方向發展的狀態變化;俯拍鏡頭則是批判的、壓抑的、被動的狀態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有時對于垂直鏡頭的運用,會起到非常獨特的作用。垂直鏡頭往往對真實感的表現是最貼切的,特別是用于大場景或者集中視角的表現,值得嘗試。
(二)斜拍和不規則構圖。斜拍鏡頭往往能最大程度讓觀影者感受到影片帶來的效果,特別是無序的、混亂的感受。在斜拍鏡頭中,可以分為主觀敘事和客觀敘事,即分別從被拍攝者和觀影者的角度去敘事。
不規則構圖是由攝像機不規律的運動造成鏡頭拍攝畫面無節奏、無方向的晃動。同樣,不規則構圖也存在主觀和客觀兩種敘事角度,分別體現了劇中人的感受和觀影者的視角印象。
四、攝像機的位移
(一)描述性。在描述類運動方式下,鏡頭運動的作用,僅僅是忠實記錄,并沒有被賦(下接第124頁)予情感內涵。常常我們會采用三種形式的運動,即隨著劇中人物進行;利用位移的錯覺對靜止狀態的物體動態拍攝;對同一場景或人物連續拍攝。
(二)戲劇性。戲劇性運動方式,常常被用于展現內在的某種聯系或者是給出對情節起到關鍵性作用的點。我們一般采用如下形式,第一,在同一空間中聯系事物;第二,多角度給予特寫;第三,由表演者的主觀活動出發,講述事件的經過;第四,對特定的情緒,如憤怒、恐懼等進行展示。
五、鏡頭的運動
鏡頭的運動相對于攝像機的位移幅度要小,但是對于畫面的意義,鏡頭的位移十分重要。鏡頭的運動形式分為三種:推拉、搖和跟。
(一)推鏡頭。相對于拉鏡頭而言,推鏡頭是一種廣泛運用的形式,這和我們人類的眼部生理結構和感受息息相關,推鏡頭是一種比拉鏡頭更接近人類視覺習慣的運動。
1.作用。第一,通過連續性的推鏡頭,交代整個影片的大環境。第二,對劇中人物或事物所處的三維環境進行描述。第三,推進運動和特寫鏡頭一起表現劇情的要素和關鍵點。第四,通過推進運動,對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進行挖掘。第五,通過推進運動,表達了人物情緒的漸進。
2.處理角度。第一,由攝像機出發,將鏡頭與觀影者的角度重疊,向觀影者陳述劇情的發展。第二,攝像機模擬的是劇中人物的視線,多半用于描述人物心理或者是情緒的變化。第三,這是一種類似蒙太奇或者就是蒙太奇的表現手法,鏡頭沿著被拍攝者的視線帶有方向性的推動,連接不斷變大的場景或人物關系的描述,這樣的手法既富有戲劇性也能引起觀影者的情緒共鳴,同時點明劇情的關鍵點。
(二)拉鏡頭。相對于推鏡頭而言,拉鏡頭比較簡單,我們常常見到的,是用于表現距離的變大或者進入尾聲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許多被動的或者負面的情緒和場景描述中,常常使用推鏡頭來聯系兩者。
(三)搖鏡頭。搖鏡頭是在不改變攝像機位置的情況下,通過一種軸旋轉拍攝。搖鏡頭也可以分為客觀描述性、主觀表達式、已經用于建立場景與情緒間的連接。
(四)跟搖鏡頭。這是上述鏡頭運動的一種組合,通常在長鏡頭里使用,但是,在使用時,一定要貼合劇情的發展需要,避免淪入炫技的流俗中,以免削弱劇情的感染力。
上述所有對攝像機運動和鏡頭運動的探討,實際上是對電影表達方式的一種分析,如同語言是人類的表達方式一樣,電影的語言就是通過這些鏡頭運動來表達的。無論是靜態還是動態,我們都應該清楚意識到,攝像機是一扇窗戶而不是一個密閉的空間,我們不能割裂去看某一個或一段運動,而是要在整部影片中找到貼切的電影語言,因為這決定了是否能將拍攝者的意圖傳達給觀影者,這是兩者間不可替代的橋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