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地方院校零陵花鼓戲課程設置研究

      音樂
      藝術評鑒
      2017年11月14日 04:28

      武漢會計培訓學校職業資格認證 課程設置-武漢科目四預約網站

      蔣娟全++曾鳳

      摘要:零陵花鼓戲是湖南花鼓戲六大流派之一,歷經了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變革,積淀了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承載著永州民族文化資源的根脈,具有鮮明的湖湘文化特色,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院校身處零陵花鼓戲誕生與延續傳承之地,見證著其演變發展歷程,在院校開發和傳承零陵花鼓戲,是他們的歷史使命,同時也是對零陵花鼓戲進行一次相對集中的提煉和整合,從而促使零陵花鼓戲的創新發展,代代相傳。

      關鍵詞:零陵花鼓戲 課程設置 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8-0124-03

      一、零陵花鼓戲的現狀

      據調查,零陵花鼓戲在一百多年發展的歷程中曾一度攀越巔峰,聲名遠播,不僅在湘南地區以及廣東、廣西、江西、貴州部分地區有流傳,并且與邵陽南路花鼓、桂林彩調、粵北和贛南的采茶戲等有過密切交流和互鑒,促進了區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零陵花鼓戲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風味感染觀眾,怡情悅性,深受廣大人們的追捧和喜愛,是當時人們茶余飯后的重要文化養料。近些年來,由于影視文化的影響,市場經濟的沖擊,零陵花鼓戲面臨人才匱乏、傳承斷層、設施老化等諸多問題,市委、市政府響應國家政策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經費和基礎設施上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許多實質性的問題由于積壓太久仍得不到解決,其中人才培養和傳承模式的構建就是目前面臨的兩大課題。為了貫徹落實宣發[2017]26號《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增進學生對零陵花鼓戲的了解和體驗,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的傳承發展環境,培養零陵花鼓戲的愛好者、傳播者和傳承者,本選題提出了校地協同創新,將零陵花鼓戲納入地方院校特色課程建設,充分利用當地院校資源優勢,發揮學校文化教育傳承的引領職能,促進零陵花鼓戲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二、地方院校零陵花鼓戲課程設置的必要性

      (一)是多元文化發展的需要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文化、教育、科技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交流、滲透和融合,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教育傳承與多元音樂文化的教育滲透得到各界越來越多人士的重視和關注。世界對多元文化下的民族音樂的重新認識,也為重視民族音樂架構下的地方音樂文化,及在各層次音樂教育中實施地方音樂教育奠定了基礎。

      由于零陵花鼓戲是永州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根脈,因此,關注零陵花鼓戲的社會文化價值和教育傳承作用,就是尊重多元民族音樂文化的體現,這為促成地方院校音樂教育滲透提供了必要的支持。重視多元文化架構下的地方音樂文化傳承,倡導地方民族音樂文化與現代音樂教育相結合的同時,必須給地方本土文化教育留有足夠的空間,地方院校需要充分發揮先導性作用,積極推動零陵花鼓戲這一民族音樂的發展,使其與多元文化時代接軌,吸納其它優秀音樂文化營養,促進自身又快又好地發展。

      (二)是增強自我造血功能的需要

      近年來,零陵花鼓戲面臨后繼無人、自我造血功能衰退的困境。受社會地位、工薪待遇、自我發展能力、上層人事部門干預不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出現了人才匱乏、演員老年化、劇目創新不夠等問題。沒有人才就沒有傳承,零陵花鼓戲的表演中有許多絕活,如頭碎磚瓦、吐火、繩技、口技等,因老藝人年事已高,年輕人接不上,導致部分絕技失傳。然地方文化宮與博物館給零陵花鼓戲提供了一定的地保護與保存,但要謀發展還需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傳統的自然傳承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零陵花鼓戲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條件,急需尋找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強校地合作,協同創新,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勢在必行。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國際上就提出了保留本土音樂傳統、構建民族音樂體系、開設民族音樂課程的計劃,并建議對全球不同地區民族音樂資料進行搜集,以利于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構建和課程開設①,這預示著民族音樂傳承進入由傳統傳承模式向教育傳承模式的轉型期。而后,許多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瑰寶通過轉型,不僅逃過了滅頂之災還獲得了重生。對照零陵花鼓戲目前的窘境,傳承模式的轉型無疑是一條有效地出路。不僅可以充分利用當地院校資源,發揮地方院校的文化教育傳承的引領職能,而且真正意義上能使本土文化資源傳承和利用既有創新價值,又有重新開發和傳承意義。加之地方院校在本土文化創新、本土文化傳承人才培養、本土文化研究與交流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三)是地方院校特色辦學的需要

      在高校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地方院校在辦學方向、人才培養等方面都面臨新的改革,原來那種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千校一面、萬人一書”“大一統、齊步走”的辦學模式和課程結構已無法適應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培養模式。各校需要在我國高等院校教育體制改革中,尋求適合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零陵花鼓戲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承載著永州民族文化資源的根脈,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主要內容。作為零陵花鼓戲流傳地的院校應該立足本地,以服務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為目標,加強校地深度融合,協同創新,在學校構建零陵花鼓戲傳承的新平臺,校地協同育人,培養零陵花鼓戲的欣賞者、繼承者和傳播者,為永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做貢獻,同時也是當地院校辦學特色需要。

      三、地方院校零陵花鼓戲課程設置的形式

      零陵花鼓戲這一極具地方音樂特色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為當地院校的鄉土音樂教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如何將其納入當地院校音樂教學內容、使本土音樂教學在多元音樂文化觀念培養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上起到積極地作用,是我們首先要面臨的問題。民族音樂學以課程形式進入當地院校音樂教育,已經不是先例,如“南音”在福建泉州學院音樂教育中獨樹一幟。“南音”音樂專業的設置,為“南音”傳承與發展開辟了一片新天地,至今已經形成了泉州學院的教育特色,在服務民族音樂教育的同時為“南音”自身樹立了地位。各區域中絢麗多彩、寶貴豐富的本土民族民間音樂資源在為地方院校校本音樂課程提供堅實、可靠資源保障的同時,也會讓地方院校校本音樂課程教育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民族音樂課程的開設對促進音樂教育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2006年3月教育部下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文件規定“每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至少要在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中選修一門并取得2個學分方可畢業。”這個規定看似一種強硬的手段,其實為藝術教育成為培養普通院校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渠道提供了理論的保障;中宣發[2017]26號《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更進一步明確了戲曲在院校的傳承要求。根據零陵花鼓戲的藝術特點與本地院校的辦學條件等各方面因素進行考究后,對零陵花鼓戲課程在本地院校中的設置提出以下幾種形式。

      (一)以任選課形式納入地方院校通識課程

      零陵花鼓戲的教育發展需要面向廣闊的人群,讓更多的學生和老師都能接觸到這一寶貴的藝術瑰寶,從而拓寬花鼓戲的人才培養市場和受眾面,增加知名度。以任選課形式納入地方院校通識課程,邀請花鼓戲民間藝人共同參與課程教學,并請民間藝人結合課程教學進行短劇示范表演和講解。由于通識課人數相對較多,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讓學生更深層次的了解、近距離體驗花鼓戲藝術魅力,且無形中對零陵花鼓戲進行了宣傳。采用這種教育與宣傳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感受不一樣的學習氛圍,對培養學生興趣愛好、激起學生對民族地方音樂的熱愛之情起到了積極作用,使其成為真正的愛好者和傳播者。

      (二)以限選修課形式納入地方院校音樂專業課程

      地方院校音樂專業的學生受過一定的音樂藝術熏陶和技能訓練,雖然沒有經過嚴格的戲曲專業訓練,但在音樂專業學習積累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音樂素養和方法技巧,這為學習零陵花鼓戲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以限選課的形式納入音樂專業課程,每屆人數限定在30人以內,聲樂、舞蹈、器樂、作曲等專業人數相對平衡,從第四個學期開始選,開設一個學期,2個學分。學習內容由外聘的零陵花鼓戲藝人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上課形式可以靈活多樣,校地共同合作,“雙維度”培養零陵花鼓戲的編導者和創作者。

      (三)以實訓、實踐課形式開設“零陵花鼓班”

      零陵花鼓戲民間藝術傳人趨于老齡化,急需培養出一批骨干新秀來繼承和傳承這一文化藝術。以限選課形式開設零陵花鼓戲學習班,面向全校,側重音樂與舞蹈專業,以表演類專業為主,每屆人數限定在20人以內,從第五個學期開始課,開設一年,4個學分。花鼓戲在技術上有嚴格的規范和要求,例如基本訓練中的唱、做、念、打,也叫基本功訓練,訓練過程比較艱苦乏味,建議外聘的零陵花鼓戲傳承人采用“以戲帶功”,即與短劇教學結合的教學方式,摒棄傳統古板的教學套路,取其精華,棄之糟粕,與現代科學的教學方式相結合,進行系統的、科學的、有效的訓練,致力培養零陵花鼓戲的表演者和傳承者。

      總之,地方院校對零陵花鼓戲的傳承創新是民族特色文化傳承創新的要義所在。加強校地深度合作,協同創新,充分發揮地方院校在本土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引領作用,保存零陵花鼓戲的完好,保證零陵花鼓戲的生存,保持零陵花鼓戲的“鮮活”,進一步推動零陵花鼓戲的創新發展。

      注釋:

      ①蔣娟全:《將地方戲曲引入民族聲樂教學的可行性研究》,《科教文匯旬刊》,2011年版第7期.

      參考文獻:

      [1]董寧.論湖南花鼓戲的傳承與發展[J].歌海,2010,(05).

      [2]金鑫宇.試論音樂傳承與音樂教育的相互關聯與影響——以陜西寶雞市和榆林市義務教育中的本土音樂課程為例[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3年.

      [3]王中.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的中學音樂教育研究——以湖北省咸豐縣民族中學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4]蔣娟全.湘南地區“零陵花鼓戲”唱腔探析[J].大舞臺,2012,(09).

      [5]蔣娟全.將地方戲曲引入民族聲樂教學的可行性研究——以“零陵花鼓戲”為例[J].科教文匯旬刊,2011,(07).

      [6]周卉.當代人文環境下福建南音的主要傳承模式及啟示[J].藝術教育,2008,(02).

      [7]劉大巍.論多元文化架構下的地方音樂文化教育——以蘇南地方音樂教育滲透為例[J].大舞臺,2012,(12).

      [8]蔣娟全.零陵花鼓戲在地方高等院校音樂系的開發與傳承[J].文藝生活,2011,(06).

      [9]余艷.新疆民族音樂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關于新疆藝術學院木卡姆表演專業的調查與分析[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06年.

      [10]熊娜娜.地方院校校本音樂音樂課程的開發研究——以懷化學院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11]譚真明.湖南花鼓戲研究[D].濟南:曲阜師范大學人文學院,2007年.

      [12]李紅竹.永州花鼓戲唱腔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13]崔英杰.地方院校對鄉土教育的承接及其價值取向[J].赤峰學院學報,2014,(09).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花鼓戲 鄉土 文章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一本色道久久88精品综合| 成人影片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看片福利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毛片在线完整免费观看| 天天干天天干天天操| chinese真实露脸hotmilf| 国内成人精品亚洲日本语音|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白袜脚足j棉袜在线观看| 131美女爱做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 美女免费视频黄的| 国产999精品久久久久久| 男女下面一进一出无遮挡gif| 伊人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叉叉叉BBB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本人视频jizz页码69| 丰满上司的美乳| 天天久久影视色香综合网|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高清| 超级色的网站观看在线| 国产a毛片高清视| 牛牛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高清片| 久久精品资源站|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www.一级片| 国产精品乱子乱XXXX| 色聚网久久综合|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欧美视频亚洲色图|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日本人与黑人xxxxx18| 中国人免费观看高清在线观看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