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無痕根雕審美與感悟片
吳曉璐
摘 要: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美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學校美育課程體系要以藝術課程為主體,各學科互相滲透融合,增強課程綜合性。藝術教育仍然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21世紀初我國學者滕守饒先生提出“生態式藝術教育”理念對今天學校美育綜合改革仍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生態式藝術教育;學校美育教育;思考啟示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7-0208-02
一、美育綜合改革的背景
至20世紀初蔡元培第一次明確美育概念,將之與德育、智育相提并論,并進一步提出“美育代宗教”說,提倡以美陶冶凈化人心。然而美育經歷了抗戰時期的停滯不前,甚至文化大革命的倒退時期,人們的審美素質急劇下降,美育發展出現斷層,造成永遠無法彌補的損失。盡管后來逐漸恢復美育,出現美育熱潮,但在整個教育事業中中美育仍然是最薄弱的環節。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美育教育首次進入國家戰略層面,已經成為最急迫解決的教育問題。發文中指出:學校美育課程建設要以藝術課程為主體,明確學校美育課程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各學科互相滲透融合,增強課程綜合性。我們可以看出,藝術教育仍然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藝術教育改革就要致力于將缺失的美育教育填補平衡,保持“兩條腿”走路的人才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的人。
二、生態式藝術教育的理念
21世紀初我國學者滕守饒先生提出生態式藝術教育,他指出“生態式藝術教育是繼灌輸式藝術教育、園丁式藝術教育之后的一種新型藝術教育”,通過音樂、舞蹈、繪畫、戲劇等多種藝術間的交叉、融合,通過藝術與其他非藝術學科之間的生態組合,改變各種知識之間生態失衡的狀態,實現各專業、各學科、各類知識生態和諧的教育。他的這種理念是在自然生態學、社會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生理學、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來,以生態對話為主旋律,不僅強調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生態融合,分析和研究姊妹藝術間的共同美學價值與聯系,還注重建立不同學科之間的生態關系,包括人文學與人理工科在內的一切學科,最終實現生態式“融合”,從而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全面的發展的人,富有智慧的人。
三、生態式藝術教育對學校美育教育的啟示
生態是藝術教育正是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關注生命發展,實現人可持續發展的健康教育。在其啟示下的學校美育教育以藝術教育為主體,審美教育為核心,人文教育為方向,引進科學精神,聯通學科綜合。它必須以生態觀出發堅持“人本式”美育思想,以整體觀出發創設“浸潤式”美育環境,以綜合觀出發融合“主題式”課程教學,以對話觀出發構建多方“對話式”生態關系。
(一)生態“人本式”的美育思想
美育是一種人的教育,是使人全面發展、人格健全的“人”的教育。德國詩人席勒發表的《美育書簡》,第一次提出“美育”觀念,力圖通過美育來補缺缺失的人性。《論語》中“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認為人在經過文化知識和行為規范的教育之后,最終只有接受藝術教育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君子”。曾繁仁教授曾對我國審美教育未來的發展作出反思,他認為美育的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人文教育”的方向。
不以人的發展和完美為目的的美育是沒有生命力的。當我們在談論自然環境、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時,關乎于個人和社會前進發展的教育往往被忽視其可持續發展性。而美育種的藝術教育一直擔任著“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角色,是人們精神食糧的的重要源泉,失去精神的人,是沒有靈魂的人,失去精神家園的社會是不可前進發展的社會。教育的目的在于實現人的發展,生態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
滕守饒在《回歸生態的藝術教育》中指出“凡是藝術,必然蘊涵生態原型,而生態原型又是每個人心智發展的原動力。”我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各式各異的藝術形態在生活中必可找到其原型,但藝術更高級的原型并不只是這種靜態的圖像,而是存在于人內心深層次的高級意象,一種無意識原型。那么,藝術教育就是要在人和藝術之間搭建一條生態紐帶,以健康的方式引導人接觸藝術和欣賞藝術,接受到藝術感染和熏陶的人在無意識中將藝術與自己內心深層無意識的原型聯系起來,人的氣質、修養在藝術的潤養中無時無刻不發生著變化,使之成為健康的人和可持續發展的人。
(二)整體“浸潤式”的美育環境
在語言學習中有一種“浸入式”教學模式,是讓孩子“浸泡”在語言環境中學習,從而獲得語言能力。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在其“才能教育”中就指出優良的教育環境對兒童學習音樂的重要性,他強調“人是環境之子”,認為只要能為幼兒提供如同母語環境相似的音樂環境,讓兒童每日沉浸其中,那么他們就可以像學會本國語言那樣輕松地學習和喜愛音樂。同樣,在美育教育中也運用此方法,讓學生“浸泡”在美的環境中自然成長,對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審美趣味,提升審美素養能達到潛移默化和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生態藝術教育認為,符合生態原理的融合必須要樹立起全局觀、整體觀。美育教育需從頂層設計與管理、美育課程體系與模式、美育課程資源與教材、美育師資建設與培育、美育環境與社會資源等全方位整體布局。“1、2、3 + ”模式構建美育生態圈,以一個學科或一個人文主題為切入點,使教師、學生形成雙邊對話,利用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助力線上、線下美育資源聯動發展,實現立體化“三位一體”的美育生態圈,即小學、初中、高中美育課程鏈接一體化,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文化美育教學實踐一體化,學校、社會、家庭美育資源一體化。學校創設“以美感人、以景育人”文化環境,社會與家庭堅持正確審美觀,傳播健康的審美導向,讓美的環境浸潤孩子的心靈。在“三位一體”的良性循環生態圈里,每個人作為生態系統的一份子,需要用“大而整”的思維真正從人本從發,化繁為簡,多方對話,形成開放、流動的生態圈以保持其活力,“大而整”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智慧。endprint
(三)綜合“主題式”的課程教學
人創造藝術,藝術的發展從來都是混生的。無論是我國傳統樂舞、戲曲,還是西方歌劇、舞劇,都屬于綜合了多種藝術形式的活動方式。最早的原始音樂大多是“詩、樂、舞”的綜合形式,書畫本是一體,詞曲亦不分家。德國著名作曲家瓦格納對傳統歌劇進行徹底改革時,他在樂劇中實施了“整體藝術”思想,他探索了各種條件,使所有在音樂戲劇中發揮作用的各種因素完全融合在一起。“他認為,詩歌、音樂、舞蹈、戲劇應有機結合成為一個整體的藝術作品,如同一個生命體,音樂是心臟,詩歌是大腦、舞蹈是軀體,有了音樂的心臟活動,詩歌的大腦才不會成為機械的技藝,舞蹈的軀體才不會成為沒有感情的動作,三者在相互給予中成就藝術的生命。”
我國傳統藝術教育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各個領域,且以分科教學形式存在。過去十年國家基礎教育改革《音樂新課程標準》提出人文性,審美性,關注學科綜合的理念,然而并沒有做到真正的綜合,多是貼標簽流于形式。美育綜合改革的藝術課程要突破傳統藝術教育分科界限,注重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等不同門類以及與其他非藝術領域之間的融合,強調以人文精神為主線,知識技能為輔線,密切藝術與文化、科學、生活的聯系,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整合發展之目標。 “就像語言教學能把聽、說、讀、寫綜合起來一樣,藝術教學也可以把視覺、聽覺、觸覺等融為一體”。
“人文主題+(藝術、科學、生活等)”模式的美育課程教學模式,是以具有人文性的主題為核心,以美育為線軸,有機融合與之相關的其他學科。每個學科提煉出與美育相關的一小點,將無數的小點進行銜接,設計成一個在人文主題統領下的綜合藝術課程。充分考慮課程是否體現了“美”,同時也實現了“育”的作用。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集體備課或校本課程,深入挖掘學科之間的聯系,每學期提煉1-2個主題,打磨1-2節課,慢慢積累成一套系列課程,從而形成特色教學內容,這也需要每位教師打通“整體”意識,學科之間不再界限分明,這樣才能發揮集體智慧。這種貫穿“美”的人文主題教學要使各學科充分把握“美的法則”才能讓整個教學富有“美的靈魂”。
(四)平等“對話式”的生態關系
對話是一種平等、開放的態度,“對話式”的生態關系是不同要素之間在對話中相互激發、互生互補所建立起來的關系,在美育教育中包括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教學過程中的對話,學生與藝術環境的對話等。按照生態原理,這種對話是在彼此力量平衡的基礎上建立的,滕守饒舉了“西瓜”和“芝麻”的例子來說明不平等的力量之間的接觸是無法達到對話效果,也不能建立起生態關系。
“藝術的教學必須引進科學精神,二者的結合使藝術教育成為高級的審美教育。”不同學科之間需在平等的位置上進行對話,無論是不同門類的藝術學科之間,還是藝術與非藝術學科之間都不是簡單而機械地相加,而是相互聯通、相互對話、自然地融合,使各學科達到最佳組合,以形成一種互生、互補、生機勃發、持續發展的生態關系,最后培養出知識經濟時代最需要的智慧。
在美育教學中,學生、教師、作品是三個必備要素,三者之間若要產生精彩的對話需依賴于學生敏銳的藝術感覺,教師巧妙的教學藝術和引人遐思的藝術作品,三者在平等的對話中產生共鳴,得以建立生態關系。如果學生的藝術感還只是“1”而理性思維能力已經是“10”的情況下就無法產生有效對話,所以藝術課程要以培養學生藝術感為前提,而不是純粹的專業技能的訓練,讓學生具有良好的藝術感覺,才能在多方對話中碰撞出更高級的創造性思維。
學生與藝術環境產生對話前提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美的感覺。正如那句話“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當代文學大師木心說過“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解救不了。”讓學生具有發現美、欣賞美、感知美的能力,才能在面對與“孤鶩與落霞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美景時產生共鳴,并進一步轉化為美好感情的表達與創造,這也是體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生態式藝術教育的啟示下學校美育教育是以藝術教育為主體,審美教育為核心,人文教育為方向,引進科學精神,聯通學科綜合,堅持“人本式”美育思想,創設“浸潤式”美育環境,融合“主題式”課程教學,構建多方“對話式”生態關系的教育,以實現“美育無痕、惠及人人”的育人理想。
參考文獻:
[1]滕守饒.論生態式藝術教育[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3).
[2]滕守饒.回歸生態的藝術教育[J].社會科學戰線,2009(01).
[3]滕守饒.藝術教育與生態[J].美術觀察,2003(05).
[4]邊霞.生態式藝術教育的基本思想與實踐探索[J].學前教育研究,2003(07).
[5]曾繁仁.試論生態審美教育[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
[6]曾繁仁.審美教育應有面向未來的正確態度[N].中國教育報,2011-06-24.
[7]劉瓊.滕守饒的“生態式藝術教育及其美育觀”[J].華夏文化,2012(04).
[8]劉桂珍.論走向綜合的基礎教育階段的藝術課程[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9]蘆葦.藝術課程分科走向綜合的合理性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
[10]馬俊燕.基于生態觀的音樂育人實踐路徑探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學科教學),2016(06).
[11]李洪先,樊寶英.中國古典藝術整體美學精神的文化闡釋[J].淮江論壇,2004(03).
[12]姬晨.生態音樂教育——一種新型音樂教育觀的研究[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4(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