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琴演奏教程 技巧與練習181 200
王子強
【摘要】月琴是我國重要的民族樂器。本文從月琴的基本構造和性能、月琴的基本演奏方法和月琴的演奏技巧等幾個方面,對月琴的演奏藝術進行了較全面系統的論述。
【關鍵詞】月琴演奏;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3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1-0077-01
月琴作為民族彈撥樂器,廣泛流傳于黑龍江、廣東及西南地區。月琴共有4根弦,24品,使用彈片撥在琴弦上發聲。在京劇表演中,月琴占有重要地位,是樂隊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月琴、京胡、京二胡為京劇樂隊中的三大件。
一、月琴的構造與發展
月琴音箱為木制,圓形,因似圓月,故名“月琴”。音箱的兩面蒙以桐木板,形似阮,但琴頸較短,于面板上設“品”,最初為10品或12品,張弦四根,分為兩組,每組調成同音,按五度關系定弦。后經改革,增至23品或24品,張弦3根或4根,不再分組調成同音弦。月琴用彈片彈奏,右手彈撥,左手按弦。
在月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月琴名家和優秀作品,如獨奏曲《鐵人之歌》《百萬雄師過大江》和《鄂倫春篝火》就是出自月琴大師馮少先之手。還有很多月琴名家在戲曲伴奏中獨樹一幟,如黑龍江省京劇院的趙惠蘭、哈爾濱市京劇評劇月琴演奏家周德來等,都為月琴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二、月琴的基本演奏技法
月琴在演奏中常有輪指、滾奏、搖指等技法,右手彈、撥、撮、輪,稱為“基本功”。其方法為,右手食指與拇指緊握彈片,手腕與小手臂形成45度角,利用手腕的力量彈到佛手的上前方琴弦,反復彈撥,彈撥力度均勻,切記不要彈強、撥弱。待右手彈撥熟練后,再配合左手。在彈奏時,要控制指力,過重、太弱都會破壞音樂的線條;要具備旋律的歌唱意識,均勻彈奏出音樂的線條,給人以連貫和流暢的感覺。用中速偏慢的輪指表現悠揚抒情的旋律,如果顆粒過于清晰,就會破壞旋律的流暢性,雖然“點”是月琴發音的基礎,但不能一味強調“點”,要根據不同的音樂來追求“點”與“線”的和諧統一。
在月琴演奏中,由“點”所帶來的藝術效果是特別鮮明的,但是不能因為在演奏中為了體現美感而一味追求“點”,而要注意“點”和“線”的結合與互補。在有些作品中,如果在線條中加入了一些“點”,可以讓平順的樂曲增添幾分個性與棱角,使主旋律中帶有凸顯的節奏。按照作品的表現需求將“點”融入進來,可以有效提升作品的內涵的展現。如果不融入“點”,只有“線”,就不能表現出作品在該時段所要表現的人物情感或劇情轉折,音樂自然也就過于平淡,沒有起伏。
因此,在月琴演奏過程中,根據作品需求合理使用“點”和“線”,能夠更加完美地展現音樂的藝術魅力和特征,最大程度發揮出月琴的音樂效果。
三、月琴的演奏與技巧
月琴的演奏需要有較高的演奏技巧,演奏方式也豐富,需要不斷練習來提高演奏水平。
彈撥。“彈”是用撥子向下彈弦,“撥”是向上撥弦,這是右手各種技巧的基礎。彈撥的要求是,要用相同的力度使其音量平衡,間隔均勻,手腕放松而靈活,尤其是撥比彈手腕更要放松自然。初學者總是感到彈容易,撥較難,往往在撥時手腕緊張,結果是彈的聲音重,撥的聲音輕,造成了音量的不平衡。而且演奏時間久了手腕酸而無力。使用臂力彈撥,是一種錯誤的彈奏方法,必須要克服。彈撥可先在外空弦上練習,用較慢的速度,上下來回彈撥,直到聲音圓潤清晰、音量平衡、間隔均勻為止。然后進一步做強弱練習,用較長的時間,做快速彈撥練習,由最弱、漸強到最強,再由強到弱。
交換把位。月琴的換把就是交換把位,即左手任何一個把位上的音移向新把位的另一個音。換把時,首先要求左手放松捏住托位,以手腕帶動手指上下移動按音。隨著手腕的移動,大拇指可由托位的內側移至外側,甚至于在彈奏第三把位時,大拇指可以在品位上按音。這樣換把動作靈活,便于手指敏捷按音。換把時要注意,手指在手腕的帶動下先離弦,從甲音到乙音時,不管是多少快的速度,絕不能因換把的動作而影響節奏的正常進行,也不要使人聽出中間經過音的痕跡。
初學者在換把時,不容易控制,尤其是大拇指由托位的內側面移伸到外側面,月琴容易搖晃,按音不準。怎樣才能做到換把動作既靈活又干凈利索?在換把之前,用胸部壓住琴腔,右手臂壓住琴腔的另一面,以上兩面的力量使月琴本身穩固,然后左手就能夠從該把位自由移動到另一個新把位上了。
總之,在月琴演奏當中,既要了解月琴的發展歷程,掌握月琴的基本理論和演奏方法,也需要不斷總結演奏經驗和技巧,通過總結和創新,推進月琴演奏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大偉.談京劇月琴在京劇演奏中的彈奏藝術[J].劇作家,2009,(1):104.
[2]寧勇.中華阮樂技藝史探蹤[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