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甬劇班 十三年后再招生 傳承鄉土記憶
李艷
【摘 要】本文探討了寧波甬劇的發展歷程以及甬劇的藝術特色,并分析了在數字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戲劇發展的困境,以及新媒體傳播視閾下甬劇結合動漫技術形成的新的藝術形式對甬劇發展、甬劇的傳承與傳播所具有的作用與意義,重點闡述了甬劇動漫化過程的要求以及動漫化后新的傳承和傳播途徑。
【關鍵詞】甬劇;動漫化;傳播途徑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0-0010-02
隨著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表現和傳達逐漸多樣化,網絡、手機、電視、電影、動漫等,這些影像傳媒對傳統戲劇的傳播方式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在傳統模式下,戲劇只能供人們在劇場、劇院觀看。傳統戲劇傳播的方式使得其傳播時間、傳播空間、傳播成本受到了很大的制約,成為戲劇發展的瓶頸。在互聯網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傳統戲劇與數字技術的結合,成為其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一種戲劇發展與創新的傳承手段之一。較為經典的途徑則是傳統戲劇利用動漫這一新的媒介播放形式進行改編,再以新媒體技術作為傳播媒介進行傳播,突破了傳統戲劇傳播模式的制約。戲劇動漫填補了戲劇在表現形式和傳播途徑等方面的不足,同時戲劇也為動漫產業開辟了一個新的市場領域,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本文將探討寧波甬劇在動漫化道路上所遇到的問題以及甬劇動漫化的實現途徑。
一、寧波甬劇
甬劇,早期取名“串客”,屬寧波灘簧。甬劇發源于浙江寧波地區,后因寧波人多遷于上海,因此流行于浙江東部和上海。甬劇是最早進入上海演唱的外來戲曲劇種之一。甬劇進入上海后,隨著演唱藝術的豐富與發展,經歷了寧波灘簧、四明文戲、改良甬劇、新甬劇幾個階段,成為能適應廣大觀眾審美要求,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戲曲劇種,擁有《半把剪刀》《典妻》《天要落雨娘要嫁》《田螺姑娘》《亮眼哥》等經典劇目。
甬劇的藝術特色很鮮明。首先在音樂曲調方面,甬劇音樂曲調豐富,約有90種。主要有從農村田頭山歌、對山歌演化而來的“基本調”,從寧波亂彈班中帶來的“月調”“三五七”“快二簧”“慢二簧”及四明南詞和一些地方小調。甬劇的音樂曲調婉轉明快,帶有很明顯的生活氣息。其次甬劇擅長反映現代生活,其各個時期的代表劇目都以當時普通民眾為主人公,俗化、大眾化也是甬劇劇目,特別是甬劇現代戲劇目的又一大特色。
甬劇藝術事業在各級領導的重視關懷和專業工作者的奮斗拼搏下,擁有過輝煌的歷史。隨著時代發展,新的媒體形式層出不窮,甬劇面臨的形勢愈加嚴峻,前景堪憂。
首先,宏觀環境。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電視、電影等新的娛樂方式快速發展,甬劇和當時很多進入上海的劇種一樣回到了發源地。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興起,新的娛樂方式層出不窮,甬劇這種傳統的地方戲曲藝術漸漸被人們淡忘,成為了瀕危劇種。
其次,表演人才的瀕危。甬劇人才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工作,培養人才的周期較長,進程緩慢。同時,由于歷史原因,劇團主要成員“上山下鄉”條件艱苦,收入又極其微薄,很多甬劇演員紛紛離團謀求他職,使本就缺乏的甬劇人員更加稀缺。近年來,藝校招生情況也不容樂觀。在招生過程中,面對甬劇的現狀和前景,有志投身甬劇事業的青少年極其稀少。目前寧波市甬劇團一共擁有演員23人,發展后勁嚴重不足,藝術生產困難重重。
再次,由于資金的嚴重缺乏,無法吸引創作和研究人才,無人致力于甬劇的研究,使甬劇研究事業無法有序開展,甬劇史料嚴重缺失。
所幸的是,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寧波市申報的“甬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保護和傳承甬劇藝術,政府以及各方人士開始了甬劇傳播和傳承的研究工作。
二、動漫與戲劇
隨著互聯網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伴隨著媒介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對動漫產業的扶植,動漫影像迅速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最具活力的視覺方式之一。動漫產業是以卡通動畫、網絡游戲、手機游戲、多媒體產品及舞臺劇等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由于其廣闊的發展空間,被稱為“新興的朝陽產業”。以此為背景,國內形成了一個以青少年為主體、規模龐大的動漫亞文化群體。
筆者認為,當代文化環境中,動漫既是文化產業行業,更是一種文化傳播的媒介;動漫極富感染力、親和力,尤其對青少年群體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我國早期的《鐵扇公主》《大鬧天宮》《驕傲的將軍》《哪吒鬧海》《三個和尚》等優秀動漫作品,幾乎全是改編自中國傳統話本或戲曲中的故事。傳統藝術作品的動漫化給甬劇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樣是藝術,甬劇也可以追溯京劇、相聲等其他藝術形式的發展道路,向電視熒屏、網絡新媒體進軍。在這種環境下,為了扭轉和拓展戲劇的傳播困境,甬劇動漫化將是一條傳播傳統藝術的重要途徑。
三、甬劇動漫化的意義
將甬劇與動漫相結合,借用動漫的先天傳播優勢來傳承和發展甬劇,其意義明顯。
首先,可以吸引大量青少年群體的關注,為甬劇奠定年輕化觀眾的基礎,從而擴大甬劇的受眾面。觀眾是甬劇發展基礎,一部劇只有得到觀眾的認可,才能獲得它的社會與商業效益,而觀眾素養以及文化熏陶,青少年時期的影響最為深刻。隨著時代審美趣味的變化,生動幽默、色彩絢麗、形神兼備,洋溢著時代氣息的動漫作品才能吸引青少年的關注,使青少年“能在夸張的形象、鮮艷的色彩和可愛的聲音中獲得樂趣”,甬劇代表作《田螺姑娘》就是與動漫結合的成功典范之一。
在甬劇的動漫化過程中,甬劇元素是動漫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甬劇故事、甬劇唱腔和甬劇程式性的表演將在無形中被表現出來,青少年經過耳濡目染的熏陶,自然就會了解甬劇,領略到甬劇之美,為今后進一步了解甬劇、研究甬劇、熱愛甬劇埋下一顆種子,也為甬劇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觀眾基礎。
其次,拓展甬劇的傳播方式,豐富甬劇的傳播途徑。戲劇的生命力在于觀眾的關注度,傳統的傳播方式是通過演員現場演出,向觀眾展示戲劇的思想與藝術。但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推送、、微博等平臺觀看視頻成為了人們觀賞藝術作品的主要途徑,人們很難進入劇院欣賞戲劇。在這樣的環境下,甬劇的傳播方式革新之路勢在必行,而甬劇以及其動漫作品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傳播,人們可以通過電腦、手機觀看,這無疑大大拓展了甬劇傳播途徑。
最后,甬劇動漫在注重娛樂性的同時也提升了觀眾的藝術審美水平。甬劇動漫承載著文化傳播與價值觀傳播的功能,藝術作品尤其是動漫作品,在為青少年帶去歡樂的同時也應當在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藝術審美方面為他們樹立榜樣和正確的引導途徑,使青少年在欣賞妙趣橫生的甬劇動漫作品時,也受到孝廉、正義、寬厚、仁慈、誠信等道德品質的熏陶。另外,動漫作品可以容多種表演形式于一體,加之多種超現實的藝術手法用于作品展示,使甬劇更為美輪美奐,無形中提升了青少年的鑒賞水平和想象能力,進而更能理解甬劇之美。
四、甬劇動漫化的要求
進行甬劇的動漫化傳承和傳播,既要在音樂、唱腔、化妝等方面充分保留甬劇的特色,又要考慮動漫的特定表現手法,符合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觀賞需求,因此甬劇動漫化過程中應達到以下要求。
(一)突出甬劇特色。動漫甬劇要突出甬劇的地方特色、語言特色、故事特色、表演特色等,突出表現甬劇的內在特點和外在形式,有利于甬劇的傳承和發展,不能因為動漫化就弱化甬劇的特色。
(二)既要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又要滿足當代社會創新的需求。在幾百上千年的戲劇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甬劇優良的文化傳統和優秀劇目,對既有的優秀甬劇進行動漫化改造,可以更好地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劇目。同時也應該注重動漫化的劇目創新,使其滿足社會各個群體的需求,比如創作優秀的兒童甬劇,結合受兒童歡迎的現代形式,加強現代性和表演性,滿足當代兒童的觀賞需求,擴大動漫甬劇的受眾面和影響力。
(三)藝術性和通俗性相結合。在大力弘揚民族戲劇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出現了大量的戲劇動漫作品,但大部分作品是戲劇故事、唱腔和動漫形象的簡單結合,在戲劇和動漫兩大要素上都缺乏創新,沒有凸顯戲劇動漫的藝術魅力。因此,戲劇與動漫的結合不能生搬硬套,要對劇本和表現形式進行改編,凸顯戲劇動漫的藝術性,同時在保留戲劇音調、唱腔的基礎上也應融入現代音樂元素,增加戲劇動漫的通俗性。
五、甬劇動漫化傳播途徑
(一)政府購買與政府支持
2008年,甬劇申遺成功,意味著甬劇這一藝術形式得到了國家乃至世界的認可,對甬劇文化進行保護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向本地的甬劇以及甬劇動漫傾斜,既滿足全民的文化服務需求,又宣傳和保護了甬劇藝術的發展。另外,在一些公共服務設施的設計方面,可以融入甬劇元素和甬劇動漫角色元素,讓甬劇成為寧波市的另一張文化名片。
(二)專門的動漫技術人才培養
政府還要建立甬劇發展基金以促進甬劇的發展,要加強甬劇文化管理和專項的戲劇動漫人才隊伍建設。目前國內還沒有既了解甬劇藝術精華又具有動漫制作技術的專門人才,因此,要著力培養一批了解甬劇精華的動漫人才,同時加大交流培訓力度,提升人才隊伍整體素質。
(三)國有藝術劇團(集團)經營模式轉型
以寧波演藝集團為代表的國有傳統藝術劇團要經營轉型,大膽革新,大膽投入,自建動漫部門或者與相關動畫動漫公司合作,進行甬劇動漫化創作、改編。以市場化的機制與相關電視臺、視頻網站合作,進行動漫甬劇的推廣和經營,將甬劇動漫作品進行廣泛傳播。另外,還可以借鑒方特東方神話的經營模式,成立類似的主題樂園,通過娛樂的方式傳播甬劇,擴大甬劇文化帶來的經濟成果和文化成果。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動漫甬劇的創作、推廣和經營。
參考文獻:
[1]友燕玲.寧波國有戲曲院團發展現狀調及對策研究[EB/OL].http://www.nbwyy.net.cn/art/2016/3/3/art_1843_80312.html.
[2]萬江.從“互聯網+戲劇”到“互聯網+戲劇動漫”——現代性與戲劇大眾化傳播問題探析[J].四川戲劇,2017,(03),28-31.
[3]馮波.淺析中國傳統戲劇造型與現代動漫造型的共通點[J].大眾文藝,2016,(22):266-267.
[4]胡祥龍.傳統戲劇動漫表現價值探析[J].藝術教育,2012,(10):106.
[5]葉鳳華.動漫藝術中的戲劇題材再創作[J].文藝爭鳴,2011,(10):161-162.
[6]孫四化.從大眾審美情趣變遷的角度論戲劇動漫化[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2):180-181.
[7]祁鳳霞.新媒體時代的中國戲劇動畫創作[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6):154-156.
[8]祁鳳霞,張艷梅,祁海霞,趙婷.中國戲劇動畫創作的現狀與創新發展[J].河北學刊,2011,(05):240-242.
[9]賈金利.當戲劇遇上動漫——淺談中原傳統戲劇的“現代化生存”[J].新聞愛好者,2010,(0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