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楚州“十番鑼鼓”的傳承保護問題探討

      音樂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17年12月06日 08:20

      楚州十番鑼鼓國家級淮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楊娟

      摘 要:楚州“十番鑼鼓”作為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來源于宮廷,根植于民間,富有濃厚的楚州文化特點和地域屬性。本文對楚州“十番鑼鼓”藝術傳承面臨的主要困難與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開發利用的實施方案建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楚州“十番鑼鼓”;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141-02

      一、楚州“十番鑼鼓”及其傳承

      江蘇省淮安市楚州縣(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唱表演流傳至今的楚州“十番鑼鼓”來源于宮廷,根植于民間。1939年日本侵占楚州城之前,楚州曾有十幾支演奏十番鑼鼓的團體(當時稱堂子),最有名的是南門一帶的“糧安堂”,代表人物有周眉賓,他以擅長演奏笙、蕭、管、笛而著稱。第二代傳承代表人物以河下古鎮“敬安堂”丁健剛、丁健科兄弟二人最為人知。第三代傳承代表人陳寶富以擅長演奏琵琶、胡琴和打擊樂而聞名。

      20世紀70年代,縣淮劇團的演員周寶洪與第三代傳承人陳寶富成為忘年之交,陳寶富老先生不吝賜教,悉心教導,并將珍藏的《楚州十番鑼鼓》手抄本傳于周寶洪,書中記錄著《金盆撈月》、《詠花》、《詠蝶》、《到春來》、《前探營》、《后探營》、《歸依》、《紅樓撇子》、《朝天子》、《陽告》共十首曲目,寄望于他將楚州“十番鑼鼓”重現輝煌,發揚光大。周寶洪在陳寶富的指點下對楚州“十番鑼鼓”的演奏技法、定弦方法、十多種打擊樂器的敲打技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演奏技藝日臻成熟。隨后,周寶洪在“十番鑼鼓”傳承方面做了口頭陳述、示范演奏等工作,對“楚州十番鑼鼓”的盛行年代、演奏方式、演奏技藝、藝術性等撰寫了大量文字說明,為楚州區文化館建立傳承基地提供資料、購置樂器、設計服裝、制作錄音資料等,并將楚州“十番鑼鼓”中的《詠花》、《到春來》二度創作為器樂曲、舞曲在文藝展演中得到廣泛好評。

      楚州“十番鑼鼓”主要在楚州地區流傳,由楚州區文化館負責保護傳承工作,已組建了一支20余人的相對固定的演出團隊,長期在藝術舞臺、市民廣場、社區、公園、旅游景點等地演出。楚州區政府已將楚州十番鑼鼓列為重點保護項目,由區財政每年撥付專項經費用于楚州十番鑼鼓的傳承保護,成立了由區文化部門負責牽頭的專門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定了詳細的保護措施和規劃,為楚州“十番鑼鼓”的傳承保護奠定了堅實基礎。

      楚州“十番鑼鼓”傳承基地位于區文化館內,面積約100平方米?;貎却娣胖葑嗍褂玫臉菲骱头b,主要有:竹笛、蕭、竹管、笙、琵琶、二胡、京胡、班鼓、堂鼓、大鑼、小鑼、糖鑼、號筒、木魚、碰鈴、拍板和演奏時藝人們身穿的長袍、所戴禮帽等?;貎葔Ρ诓贾昧苏拱?,內容為:(1)楚州“十番鑼鼓”歷史沿革及分布;(2)基本內容及特征;(3)傳承譜系及代表性人物;(4)主要價值;(5)目前保護情況?;貎扰鋫溆须娨暀C、影碟機等設備,循環播放楚州“十番鑼鼓”音響資料。

      楚州區文廣新局及文化館為傳承人周寶洪提供時間、經費等方面的支持,對原古曲工尺譜進行譯譜,并組建了專業演出團隊。2009年11月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楚州“十番鑼鼓”傳承基地,利用基地培訓青少年演奏人員100余人次,部分人員多次參與各類演出活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在基地建立了該項目的基本文字、圖片、音響資料檔案,根據需要添置了投影儀以及演奏樂器、服裝等設施。同時,加強對傳承人的補助,實施1234補助標準(補貼傳承人每人每月區級100元、市級200元、省級300元、國家級400元)。

      對于楚州“十番鑼鼓”的傳播,楚州區文化館專門組織人員進行各類媒體宣傳,有關楚州“十番鑼鼓”的專題文章先后被《人民日報》、《新華日報》、《中國文化報》、《江蘇文化周訊》、《淮安日報》等報刊及眾多網絡媒體刊載,中央電視臺以及多家省級電視臺都作了專題報導。2011年,在剛剛建成開放的中國漕運博物館內,專門設置楚州十番鑼鼓表演項目,以聲、光、電等高科技形式,讓民眾與楚州“十番鑼鼓”近距離接觸,了解其文化內涵,感受其獨特意蘊。

      楚州區文化館多次舉辦十番鑼鼓的研習和對青少年演奏人員的培訓,以發現和培養更多年輕的演奏人員。此外,區文化館與楚州多家器樂培訓班聯絡,并向社會廣泛宣傳,免費培訓楚州十番鑼鼓的演奏人員,傳授演奏技巧。每年舉辦十番鑼鼓演奏培訓10余期(次),參加培訓活動100余人次,部分人員還參加率相關演出活動。

      二、楚州“十番鑼鼓”的發展困境

      盡管如此,楚州“十番鑼鼓”藝術傳承依然面臨諸多困難與問題。通過對楚州“十番鑼鼓”瀕臨失傳的原因進行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一)傳承人匱乏

      楚州“十番鑼鼓”是一個大型的民間音樂文化體系,再現昔日輝煌需要演奏、敲打、演唱人員數十人,目前的演奏,無論從人數還是樂器的門類,還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培養青少年演奏人員方面,因為青少年外出上學、就業等現實問題,逐漸脫離演奏隊伍。楚州“十番鑼鼓”面臨人才青黃不接和斷代危機。如果不及時解決人才問題,楚州“十番鑼鼓”失傳將不是危言聳聽,有可能會變為現實。

      (二)補助投入不足

      文化部門著手將楚州“十番鑼鼓”全部曲目的演奏進行錄音錄像,并出版相關畫冊、書籍,同時,在現有傳承基地的基礎上,建立楚州“十番鑼鼓”陳列展覽館,這都需要較大的經費投入。

      (三)傳播普及率低

      楚州“十番鑼鼓”為文人傳作,專業錄寫的《楚州十番鑼鼓》工尺譜并非一般百姓可以讀懂和掌握,過去主要靠藝人團體在節日慶典期間進行表演傳播。在當今新時代文化環境下,大眾可以通過電視網絡媒體等渠道了解楚州“十番鑼鼓”藝術,在一些旅游景區也可以欣賞現場演出或者影音視頻資料,但是由于地域環境限制等因素,以上形式的傳播率仍然較低,大眾直接或間接了解該表演藝術的機會依然不多。

      (四)群眾基礎薄弱

      籠統說社會重視不夠有失偏頗,近年來政府加大了楚州“十番鑼鼓”的保護力度,但是作為一種民間藝術,缺乏群眾的廣泛參與支持。調查發現呈現“一熱一冷”想象,即“政府熱百姓冷”,政府對楚州“十番鑼鼓”的現狀最為清楚,設專項資金成立“楚州十番鑼鼓傳承基地”,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人很少喜歡和參與楚州“十番鑼鼓”,這也許是致命的,楚州“十番鑼鼓”的社會和群眾基礎發生動搖,越來越薄弱。

      三、傳承與保護對策

      作者認為,楚州“十番鑼鼓”現代化道路要以觀眾需求為導向,采取劇本創作、舞臺演出、包裝營銷一條龍創意運作,使戲劇以全新的生產方式走向市場。同時應采用更多形式、風格、組合的創意元素對戲劇進行成功運營,最終實現產業化。

      首先,對楚州“十番鑼鼓”表演的服飾、道具等帶有鮮明的藝術特征的文化產品進行規?;a,參與市場運作。

      第二,借立法、立人、立品牌進行產業化開發,實現開發的專業化,培養一批擁有現代意識和專業能力的文化人才。

      第三,借獨特的藝術魅力進行產業化開發,實現開發的連續化。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的發展時代,注重運用創意元素將給“十番鑼鼓”藝術注入新鮮活力,使之渙然一新地面向市場消費群體,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重成功,并為世界戲劇文化寶庫作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建昌.論陜西商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價值[J].商業論壇,2006(08).

      [2]張博,程圩.文化旅游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人文地理.2008(01).

      [3]周寶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楚州“十番鑼鼓”價值研究[J]. 安徽文學,2012(01).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生活 鑼鼓 服裝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亚洲美国产亚洲av|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理论秋霞在线看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婷婷九月| ipx-412天海翼在线播放| 性孕妇video国产中国| 中文字幕日韩三级片| 很黄很色裸乳视频网站| 一级毛片视频在线|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观看| eeuss影院免费92242部| 国产香蕉在线观看| 91制片厂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 2021最新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裸拍裸体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 五月开心激情网| 放荡的欲乱合集|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中文字幕 | 成人免费公开视频|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蜜桃| 在线a免费观看| 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大香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一级女性全黄生活片免费看| 国美女福利视频午夜精品| 5g996未满十八| 国产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 538prom在线| 国产女主播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md传媒md00中国| 国产人成午夜电影| 真正全免费视频a毛片|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久久| 日日夜夜天天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