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黑龍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產業化進程中的保護與傳承研究

      音樂
      藝術研究
      2017年12月10日 20:54

      黑龍江省文化廳關于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普查和申報試點工作的通知 -中...

      張浩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兩者存在著互為需要、互為補充、互為促進的共存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可為文化產業提供素材,文化產業可起到保護、傳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口口相傳的傳統文化,具有活態的、無形的等特質,其保護與傳承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對其進行產業化發展研究,不僅有助于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更有利于我省四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四小民族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 文化產業

      20世紀末,在我國幾乎同時出現了兩個思潮,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創意產業”。前者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蘇找到了關注的熱點,后者為中國呼喚強烈的經濟轉型找到了契機。兩個思潮都來自西方,是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而在思想意識上產生的結果。中國很快做出的選擇是思想解放和內在的需要,是首先意識到了這些思想的重要性從而借此機會推動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然而可以轉化為文化資本;文化創意產業是經濟,然而利用的資源是文化。對于二者的研究從開始的分別研究,很快就進入到了交叉研究和實踐階段。①本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我省四小民族中與音樂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產業化進程中的保護與傳承進行研究。

      一、黑龍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黑龍江省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就像達斡爾族傳統民歌扎恩達勒中唱到的那樣:“達斡爾愛門②的歌聲多么嘹亮,古老的民族發祥在黑龍江,從事游牧漁獵人丁興旺,開荒種地繁衍生息在嫩江平原上,歷史的變遷錘煉著民族的成長,輩輩踏著先祖的腳印闊步奔前方。”③自明末清初之始,源于黑龍江流域的諸游牧漁獵民族中,赫哲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這四個民族的生產和生活都比較穩定。雖然人口少,但居住集中,因此他們的傳統民間音樂藝術形式始終保持著“原始”的風貌和特點,也被稱為黑龍江省的四小民族。在黑龍江省四小民族中,赫哲族的民間說唱藝術“伊瑪堪”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赫哲族的民歌“嫁令闊”為首批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達斡爾族的說唱音樂“烏欽”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達斡爾族民歌“扎恩達勒”為第三批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族的民歌“贊達仁”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族口弦琴為第二批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鄂溫克族瑟賓節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或屬于音樂類或與音樂有著緊密的關聯,其中有些很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瀕臨消失、急需保護。

      二、 黑龍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內容

      1.赫哲族

      伊瑪堪:是赫哲族特有的民間說唱藝術。“伊瑪堪”是用赫哲族語演唱的,大多采用即興的表演形式,演唱風格分為以說為主的“大唱”和以唱為主的“小唱”兩種,不需要伴奏。民間說唱“伊瑪堪”的篇幅宏大,展現了赫哲族的悠久歷史、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等。“伊瑪堪”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承至今,具有承載本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價值。

      嫁令闊:是赫哲族民歌。“嫁令闊”民歌涉及了兒童歌曲、勞動號子、山歌小調等多種體裁。最典型的特點是男女分腔,互不混唱。演唱方式多為獨唱,偶有對唱,節拍節奏規整,常采用五聲音階,徵、宮、羽調式,很少出現變化音,曲調輕柔婉轉流暢。“嫁令闊”民歌中的襯詞很多,例如“赫呢哪”、“啊啷赫呢哪”、“赫赫呢哪”,既可獨立填充全曲,也可作虛詞穿插在歌詞中使用,特性襯詞“給根”常用于結尾時。代表曲目有郭頌老師演唱的《烏蘇里船歌》和張權先生演唱的《烏蘇里麻木》等。④

      2.達斡爾族

      烏欽: 是達斡爾族傳統的說唱音樂藝術。“烏欽”達斡爾語為“唱的詩”之意。演唱形式主要是一人說唱,以唱為主,自彈自唱,樂器伴奏為四胡。“烏欽”的題材廣泛,有英雄史詩、愛情故事、寓言故事等。曲目短小的只唱數分鐘,篇幅長大的可連唱幾天幾夜。曲調多專曲專用,一般一曲到底。“烏欽”是達斡爾人智慧的結晶,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扎恩達勒:是達斡爾族民歌。“恩達勒”,是達斡爾族語 “民歌”的含義。達斡爾族民歌“扎恩達勒”是與漢族民歌中山歌、小調相似的歌曲的總稱。“扎恩達勒”通常是在生產勞動時即興演唱的歌曲。旋律優美高亢,其中一部分為有固定的歌詞,其余的均可在固定的曲調上即興填詞,反映生產生活,抒發特有的熱烈情感。

      3.鄂倫春族

      贊達仁:是鄂倫春族的民歌。“仁”為鄂倫春語“山歌”的意思。“贊達仁”是一種載歌載舞的音樂藝術形式,舞蹈隨著歌曲的不同而變化,演唱勞動歌曲時會伴有勞動動作的舞蹈;根據不同的歌曲內容還有模仿動物形象的舞蹈和表達喜怒哀樂不同情感的舞蹈,在熱鬧的節慶中會唱著“贊達仁”圍成圈跳起熱烈的篝火舞蹈也叫“圈舞”等等。“贊達仁”的曲調大多是固定的,但也有即興式的,經常使用襯詞,如“那依耶”、“希那耶”等。調式以五聲音階為主,曲式結構為單樂段形式。演唱中常出現滑音和顫音等的裝飾音,以感覺歌聲更加悠遠綿長。

      口弦琴:是狩獵漁牧民族普遍使用的,歷史悠久的一種民族樂器。鄂倫春語為“明努卡”,或稱“天恩共”(意為鐵的聲音)。口弦琴非常小,手持部分為圓環形,聯接兩根“梢形”鐵條,中間夾一條薄鋼片,鋼片一端纏一點棉花或鑲柳木柄,以便于用手來彈撥。演奏方法是用左手持琴,放在唇齒間吹奏,同時可用手指撥弦。鄂倫春族口弦琴既能吹奏明亮歡快的曲調,也能吹出委婉柔和的音調。

      瑟賓節:是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慶。“瑟賓”是鄂溫克語“歡樂祥和”的意思。瑟賓節的節慶活動包括祭祀、具有民族特點的歌舞表演和競技活動、最后是篝火晚會三個主要環節。歌舞表演期間包括“扎恩達勒”民歌演唱和“魯日給勒”傳統舞蹈;競技活動包括摔跤、賽馬、射箭等傳統節目。瑟賓節的最后一個環節是篝火晚會,也是節慶活動的高潮部分,人們圍著篝火跳起歡快的舞蹈,興高采烈、通宵達旦。⑤endprint

      三、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黑龍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思考

      1.加強收集和整理,注重進行改編和創作。

      為了防止黑龍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漸漸消失,搜集和整理黑龍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關鍵,同時更要注重運用各民族的民間曲調和民族元素結合現代作曲技法進行新的改編和創作。基于民族音樂的新創作不僅繼承了黑龍江省四小民族的民族民間音樂,并且符合現代欣賞審美,這樣既傳承了四小民族的民族民間藝術使其得到了新的發展,同時也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

      數字傳媒技術為保護黑龍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技術平臺,不斷整合黑龍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有效資源,通過自媒體平臺編輯、存儲,改編與創新黑龍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音像、音響資料,不斷健全和完善黑龍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數據庫。

      2.加強政府扶持,創建少數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我省一直非常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對與音樂相關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格外關注。在全國范圍內我省入選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數量很大,這體現了各級領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問題的重視程度。四小民族的文化是黑龍江省獨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的依托下,積極創建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生態保護區,將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聚集在保護區內,使其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建立起與特殊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生活習俗等和諧共處的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了保護與傳承黑龍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保護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有效方式。

      3.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教育。

      真正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各級各類學校,加快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鄉土教材的編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精髓,還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脈。學校是一個重要載體,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外,還可以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來到學校為學生們舉辦講座和表演,讓學生了解我省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培養學生既有民族的情懷又有國際化的視野。學校教育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一個重要途徑。

      從儲備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的角度看,如何能夠讓不同時代的“手藝人”代代相傳讓非遺的傳承能夠源遠流長,就是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形式,來培養和孕育非遺傳承人的途徑來解決。對于中小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對于高校而言,可以通過制定培養計劃,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建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到少數民族聚居區招收少數民族學生到大學系統學習專業知識,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專業人才。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激發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培養非遺傳承人。

      4.通過“哈爾濱之夏”音樂節,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是全國三大音樂節慶之一,在國內乃至國際上都有著很大的知名度。在“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舞臺上,曾有過各國音樂家和音樂團體的精彩演繹,演出水準高,反響熱烈。在這個舞臺上,也曾誕生過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由哈爾濱走向全國,經久不衰。“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為四小民族與音樂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我省四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通過挖掘、改編和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將其通過“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舞臺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四小民族獨特的音樂文化,使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融入現代社會,并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發展,獲得經濟價值,有效地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產業化的有機結合,真正的打造了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品牌。

      結語

      結合“龍江絲路帶”建設,發揮黑龍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區位優勢,建立黑龍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區(帶); 建立我省四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發展與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文化產業衍生品。打造黑龍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江文化品牌,挖掘市場潛力及其內在價值,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產業化進程中,依托傳媒業,結合“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通過網絡、影視、APP等多種方式,不同渠道進行傳播,在傳播中保護,在傳承中發揚,在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下,豐富、拓寬、擴大和提升黑龍江省四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

      注釋:

      ①魏崇周.2001—2010: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熱點問題研究綜述[J].民俗研究, 2010(3).

      ②愛門:是達斡爾族語“民族”的意思,達斡爾愛門的歌聲即是達斡爾民族的歌聲。

      ③選自畢力楊·士清.《達斡爾族民歌匯編》[M].黑龍江達斡爾族學會出版,2006.

      ④麻木:是赫哲族語“江”的意思,烏蘇里麻木即是烏蘇里江。

      ⑤烏斯琴.鄂溫克族的瑟賓節[N].中國文化報,2011-5-17。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endprint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物質 生活 晚會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四虎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一区| 18末成年禁止观看试看一分钟| 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女老丝袜脚摩擦阳茎视频| 同人本里番h本子全彩本子| 久久久久久久性潮| 综合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被男人躁到呻吟的|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首页| 91精品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极品丝袜乱系列全集阅读|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 91在线精品中文字幕| 欧美在线视频a|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网站 | 老司机在线免费视频| 成年免费视频黄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 麻豆麻豆必出精品入口| 新婚熄与翁公老张林莹莹| 又黄又大又爽免费视频| 一级毛片a免费播放王色| 沉伦柳淑云漫画3d|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 亚欧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色xx群视频射精| 亚洲av本道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色妞妞www精品视频| 日本一在线中文字幕天堂| 你懂的手机在线视频| jealousvue熟睡入侵中| 波多野结衣xxxxx在线播放|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另类春色| 青春草国产成人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