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箏歌藝術的多元文化表現形式

      音樂
      藝術研究
      2017年12月11日 03:08

      企業文化展板形式主義模板下載 突出重點

      摘 要:古箏是當下除鋼琴外學習者最多的一種樂器,古箏演奏是大家常見的舞臺藝術表現形式,而箏歌的藝術形式卻鮮有所見,箏歌是集中多種民族傳統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將文學、歌唱與器樂演奏結合在一起,融古典詩詞、民族聲樂、民族器樂為一體,文學和音樂相得益彰,成為當下多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關鍵詞:箏歌藝術 多元文化 傳承與發展

      箏歌在可查證的文獻記載中,多數人認為最早出現的應該是在公元前237年,秦朝大臣李斯進諫秦始皇收回逐客令的《諫逐客書》中對有關彈箏歌唱的描述:“夫擊甕扣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①這里提到的“彈箏”、“歌呼”等應該是有人“彈箏”、有人“歌呼”,還有人在“擊甕”,還有人在“扣缶”和“搏髀”(“擊甕”、“扣缶”、“搏髀”是打擊樂的一種形式)等,就像一個各種樂器大合奏的形式,有時單純奏樂有時為歌者伴奏有時為舞者伴奏的狂歡的場面。這是目前可查證最早的有關“箏”與“歌”的文字描述。箏歌藝術,顧名思義既有箏樂又有歌唱,彈箏與歌唱同步進行,唱的是古典詩詞,古典詩詞原本就是可以吟誦的,于是把吟誦、箏樂、歌唱與表演結合一起,就形成了箏歌藝術的多元文化表現形態。箏歌藝術自古就有,在文人墨客的筆下頻頻出現,但明清起開始衰落,當下研究琴歌的不少,研究古典詩詞演唱的頗多,研究古箏藝術的更多,但研究箏歌藝術的不多見,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箏歌藝術的多元文化表現形式展示箏歌藝術的獨特魅力,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 古典詩詞是箏歌藝術的基礎

      箏與歌能夠結合,詩詞是橋梁也是基礎。歌者唱的是詩詞,表達的是詩詞的內容,把詩詞字里行間的意境通過音樂的形式來表達,這是文學與音樂的完美結合,使箏歌藝術得到升華。“中國詩詞以靈動的意象再現了生動的意境,凝練的言辭飽含了豐富的感情,和諧的韻律和精致的平仄設計,呈現出萬年長青的藝術生命力。”②眾多古箏名曲原本就取材于古典詩詞,如《漁舟唱晚》取材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秦桑曲》取材于唐代詩人李白的《春思》、《楓橋夜泊》取自唐代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同名詩、《箜篌引》取自李賀的《李憑箜篌引》而《云裳訴》的曲名是引自李白的清平調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內容則描寫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而中國古典詩詞本身的特點就是音樂與詩詞結合的吟唱體,從春秋戰國時期 的《詩經》、《楚辭》,到漢唐時期的《樂府》、《格律詩》及明清時期的《散曲》、《琴歌》都是詩與樂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從春秋末期的《詩經》來看,它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距今三千多年的歷史,是可誦、可奏、可歌、可舞四位一體的詩歌總集,是詩與樂結合的典范。《楚辭》也是一部詩歌總集,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結合楚地的語言、文學、音樂等創作的,因此箏歌藝術中的詩是本體,是內涵,樂是載體,是表現形式,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承載了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蘊含著深厚的人文底蘊,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古典詩詞中的韻律感、起伏感又具備了音樂的基本要素,從詩詞中可以感受音樂的律動,從音樂中感受詩詞的意境,詩詞的意境與音樂的韻律充分融合,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二、古箏演奏是箏歌藝術的載體

      古箏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樂器,自古以來就得到文人雅士的青睞。皆因樂器本身音色優美、委婉動聽、極具韻味,而且特別能抒發人的情感,自古人們就經常把秦箏稱之為“哀箏”,并賦詩詠箏。如蘇軾的《江城子》:“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曲,人不見,數峰青。”③南宋詩人辛棄疾的《念奴嬌》寫道:“卻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唯消棋局。”④又如晏幾道的《菩薩蠻》中:“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緣。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當筳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⑤這些經典詩詞都是通過古箏這一樂器來表達思鄉、惆悵、哀怨等心情。箏樂擅長表達人的情感也構成了古時箏樂與詩詞結合的主要內容,文人雅士特別喜歡箏這一樂器,甚至有“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⑥ 的說法。尤其到唐宋時期詩人常常借箏詠情,借箏抒懷,《全唐詩》中描寫箏藝、箏人、箏樂的詩有百余首,單白居易的詠箏詩作就有二十多首,如《夜箏》:“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⑦可見箏自古深受詩人喜愛。再者箏與歌唱的關系更是密切,在漢相和歌里古箏就已經是一件為歌唱伴奏的樂器了,唐宋時期習箏人更是趨之若鶩,唐代的顧況有《鄭女彈箏歌》云:“鄭女八歲能彈箏,春風吹落天上聲,一聲雍門淚承睫,二聲赤鯉露鬐鬣,三聲白猿臂拓頰。鄭女出參丈人時,落花惹斷游空絲。高樓不掩許聲出,羞殺百舌黃鶯兒。”⑧可見在唐朝人們自小就開始彈箏唱歌,箏與歌息息相連。一直到20世紀中國主要的古箏流派不論是山東箏派、河南箏派、浙江箏派或是潮州箏派、客家箏派等,這些流派的古箏都有給聲樂伴奏、模仿唱腔演奏的傳統。中央音樂學院李萌教授在《中國傳統古箏曲大全》里提到“河南箏派是在河南大調曲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謂‘大調曲子是一種曲牌體的曲藝形式,由明清兩代流行于中原地區的小曲和民歌衍變而成。”⑨

      三、民族聲樂是箏歌藝術的呈現

      箏歌藝術雖然是且彈且唱、箏聲與歌聲同步展現的方式,但從觀眾的聽覺角度來說,最直接聽到的還是歌者的演唱音響,古箏彈奏多數是作為伴奏音樂出現的。從古典詩詞、古箏演奏與聲樂演唱三者的配合來看,歌唱是最直接和最中心的,它既要配合古箏音樂的優雅,又要準確表達詩詞的神韻。因此“聲”是箏歌藝術中詩詞與箏樂的結合點。“彈唱曲中的唱是為了藝術地傳達辭意,它是彈唱的中心任務。在這個藝術表達的過程中,行腔與字聲相合是趨于完美的重要標準。”⑩這就要求歌唱的過程中,不僅自身的音色要美,還必須與文字語言中的平仄韻律和諧統一。也許在單純中國古典詩詞演唱上,聲樂界對用哪一種唱法有爭議,有認為用美聲唱法、有認為用民族唱法、還有認為用流行唱法的,但這些都是建立在古典詩詞演唱用鋼琴伴奏的基礎上,而箏歌藝術是以古箏這一傳統樂器為伴奏的,不論古箏、古典詩詞都是以古韻、古風、典雅為其主要審美特征,因此在歌唱上也應以古人吟唱為特征的民族聲樂演唱方法為準。音樂學家劉承華先生認為:“中國音樂不追求音高的固定性,而注重聲腔性,而聲腔性又源于中國語言的聲調性與旋律性,植根于中國音樂向人聲的接近。”?輥?輯?訛而且古典詩詞歌曲的作品在創作上就頗多根據詩詞吟唱的特點來寫的。“作曲家都注意到了古典詩詞的吟唱傳統,并將其引入創作實踐,使歌曲或多或少的呈現出吟唱的特點。例如采用一字一音的處理方式,有些旋律幾乎是念白式;有的在句末的字或其他字句上采用拖腔、長音的處理方式;有的旋律采用小裝飾音的處理方式等。”?輥?輰?訛既然作曲家在創作時都引入了吟唱的特點,演唱者更要以吟唱作為主要的歌唱方式,在演唱的過程中特別注意中國漢字的語言特點做到“依字行腔”和“字正腔圓”。endprint

      四、 舞臺表演是箏歌藝術的升華

      箏歌藝術如果只是作為聽覺藝術,當箏、歌、辭三者完美結合,達到“聲韻和諧”的境界時,就能滿足觀眾的聽覺感受。而當下的社會背景,受西方文化和現代科技的沖擊,人們已不再滿足只是“聽”,需要“看”。箏歌藝術要想傳承與發展,也必須要走上舞臺,走上電視、網絡等媒體, 讓更多人喜愛。要做到“視聽合一”的境界,舞臺表演與舞臺設計就成為箏歌藝術的關鍵。被稱為“古箏彈唱第一人”的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員張曉棠的《茉莉花》、《小河淌水》等,改變了傳統古箏演奏的坐姿,通過站立式演奏加上麥克風用于演唱,解放了肢體和表情,為身體的律動、表情的變化與作品內在音樂的融合提供了表演的空間,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還有青年古箏演奏家任潔的《絲綢之舞》、吉煒的《良宵》等都在舞臺表演上做出了新的嘗試,得到了觀眾的喜愛。這些箏歌藝術形式上的小小變化,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果在舞臺上再加上舞臺設計和表演就能使演員身入其境了。現代舞臺表演多使用背景設計或用LED屏幕設計,若能將詩詞的背景故事或場景做在演員背后的大屏幕上,就能再現作品的原貌,演員通過服裝、動作、舞臺變化等設計增強音樂的流暢感,也可以增加合唱隊員或舞蹈演員的伴唱、伴舞來增強舞臺的豐滿度。近年來在《又見國樂》中央民族樂團大型演出中,將傳統民族樂器與現代高科技的聲光電技術手段結合,制造了類似實景演出的效果,演出的曲目都是傳統經典作品《高山流水》、《陽關三疊》、《梅花三弄》、《十面埋伏》等,演員表演過程中既有古典詩詞的吟誦,又有演員的自彈自唱與配合布景的舞臺變化,看得觀眾贊口不絕。這樣的演出既傳播了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又區別與以往單調的音樂會,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

      五、 結語

      箏歌藝術形式自魏晉南北朝起,初興于漢代,盛行于唐宋時期,至明清時期式微,雖然古代的箏歌大多未能保存并流傳下來,但是當今許多的文學藝術家都在挖掘這門多元化的藝術形式,它既能吟誦、又能歌唱、既有箏樂、又有表演,四位一體的表演形式在促進古典文學的發展同時,又推動了多種藝術形式的發展。在當下國家大力推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勢態下,箏歌這種多元文化藝術形式應該得以再次興盛。

      注釋:

      ①【漢】司馬遷撰.史記?李斯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59.

      ②祁建立.中國詩詞的古典韻味[J].武漢: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2).

      ③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5:229.

      ④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5:1874.

      ⑤⑥⑦⑧吳兆基.宋詞三百首[M].北京:京華書局出版,2002:14.

      ⑨李萌.中國傳統古箏曲大全[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⑩趙毅,徐樺.以琴歌、箏歌為表現形式的彈唱曲探微[J].武漢:黃鐘,2005(1).

      ?輥?輯?訛劉承華.中國音樂的神韻[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輥?輰?訛左霞.淺議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旋律風格[J].北京:中國音樂學,2006(3).

      作者單位: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endprint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完美 歌藝 古箏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污污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亚洲三级小视频| 日韩欧美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无码| 免费观看午夜在线欧差毛片| 狠狠爱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午夜不卡av免费| 激情综合色五月六月婷婷|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电影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视频|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污视频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图片|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完整7| 九九热爱视频精品| 教师mm的s肉全文阅读| 中文天堂最新版在线精品| 奇米第四色首页| 99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在免费jizzjizz在线播 |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草草| 你懂的电影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日韩在线视频二区|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福利| 好猛好深好爽好硬免费视频| 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国产欧美精品AAAAAA片|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