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中國手風琴作品風格特征研究.pdf
馬驪驪
摘要:本文就建國后我國手風琴研究文獻,從80年代前、80年至89年、90年至99年,新世紀以來等四個四期進行梳理,概括每個時期的大致情況并給予適當評析。
關鍵詞:手風琴 演奏 創作 教學 文獻
中圖分類號:J6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22-0061-02
本文就建國以來手風琴研究文獻做一個綜述,以前也有人綜述過,但不同程度存在不完整性。許曉歡的文章[1]僅就改革開放以來一些核心刊物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即從1980年開始每個十年劃分成一個時期進行描述,認為理論、演奏、作品分析研究都需要加強。但該文選取的樣本僅是核心期刊,且不問核心期刊的概念只是從1992年才產生的,非核心期刊的文獻也有些是有價值的,1980年前的研究沒有包括在內。朱文琪的文章[2]從手風琴創作、演奏、教學、現狀與發展等方面對2000-2012年間的幾大核心刊物文章進行綜述,顯然,選取的時間本身就有局限性,也只是對核心刊物的綜述。此外,許多學位論文也有一定程度的綜述。根據這些文章的綜述現狀,本文取總體綜述視角,就上述文獻沒有“綜”到的層面進行綜述如下。
建國后我國手風琴研究的狀況,以中國知網刊載的論文為統計依據,統計結果如下:1980年以前共計文獻有46篇;1980年至1989年有151篇;1990年至1999年有321篇,2001年、2002年、2004年分別有46、41、38篇,其他年份均在百篇以上,從2010年起,每年產生的文獻基本在兩百篇以,總計在3100余篇。研究內容分述如下:
1980年代前的文獻幾乎沒有什么學術價值,大多是一些隨筆性文章和介紹性文章,甚至還有一些發牢騷的文章,涉及到手風琴技術訓練的文章有兩三篇,這大該跟那時對研究重視不夠有關。不過,比較特殊的是,對手風琴制造的技術改良研究為數不少,基本集中在《樂器科技》這個雜志上,可能是因為這一方面,實踐中手風琴使用非常活躍,群眾歌詠離不開手風琴,因此對手風琴的需求旺盛推動了這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從科學角度研究可避免可能帶來政治方面的問題。
1980年至1989年期間,盡管網絡搜索統計有151篇文獻,但實際上,除了一些手風琴制造報道的文章外,許多文章只是提到手風琴,還有部分隨筆、介紹性文章,真正對手風琴演奏、教學研究的不多,大約有二十余篇。其中記譜法方面的研究有5篇,手風琴伴奏研究有4篇,關于演奏技術的研究有5篇,如風箱的使用等;涉及具體樂曲分析只有一篇《霍拉舞曲》,手風琴教學的文章有5篇,重要的演奏家介紹一篇。相較1980年代前是有進步了,但進步不明顯。
1990年至1999年,專業探討文獻大增,有價值的文獻有148篇,其中大多是演奏技術研討文獻,僅探討風箱的運用就有19篇,此外關于手腕運用、如何觸鍵、如何放松、顫音演奏、手指僵硬問題、節奏問題、演奏中的呼吸問題、演奏力度問題、如何快速演奏、左手雙音指法訓練、左手低音鍵鈕的排列規律、鍵鈕音位排列及和弦奏法、演奏姿勢、美學問題等。師范手風琴教學研究也比較多,如對手風琴集體課、個別課教學的探討、對手風琴教材的研究、教學方式方法研究、教學思維研究、教學模式研究、教學效率研究,演奏家研究如宋志邦、張國平、江貴和、王雁盟、李聰、弗蘭克·安吉列斯等。手風琴伴奏研究、手風琴的發展研究、鋼琴與手風琴比較研究,手風琴考級研究,涉及的樂曲研究有《巴赫創意曲》《蘇聯手風琴曲選》《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d小調奏鳴曲(田園)》《野蜂飛舞》《廣陵傳奇》。可貴的是,還出現了手風琴民族化研究如《民族化歌曲手風琴伴奏編配五法》(曾錦藩),《手風琴音樂民族化初探》《論手風琴藝術的民族化》。記譜法方面,尹志超提出了“手風琴簡易記譜法”,很可貴,有創造性。還出現琴體的手風琴探討文獻,如《諧振腔手風琴》《有待開發的全音階鍵盤式手風琴》《新疆構造手風琴式開合演化的基本特點》《論中國鍵鈕式手風琴樂器與演奏》《談如何用雙系統自由低音手風琴演奏巴赫的復調鍵盤作品》《談巴揚式手風琴的結構特點及演奏優勢》。
除了以上研究外,還有一些研究比較宏觀,對創作創作層面的宏觀研究有《當前中國手風琴創作與其特色》,對整個歷史發展的描述有《我國手風琴事業的發展與分析》《中國手風琴藝術發展概述》,特別是李遇秋已經提出了建立“中國手風琴學派”的問題,殷琪也就這一話題提出展望《中國手風琴學派的歷史與展望》。此外,也出現了兩篇對國際手風琴方面的介紹和研究文章,如《聽國際手風琴大師來華講學與演奏之后的思考》《差距與希望并存——由國際手風琴大賽想到》。
新世紀以來,每年度的研究文章呈逐年遞增趨勢,僅核心刊物發表的文章就有百余篇,碩博學位論文就有200余篇。有研究者繪制了這一時期的碩博論文統計圖[3]如下:
其實,整個學術界都呈現這樣的趨勢。文獻增多是有原因的。首先,博碩招收人數增多,為了完成學位論文,必然徒增許多學位文章;其次,國內外學術、實踐交流頻繁,引發關注也增多;再者,隨著評職稱常態化,對論文的要求越來越多;最后,一些新式手風琴出現,如自由低音鍵盤式、巴揚、電子手風琴,這些也確實需要探討。
本時期總體上也呈多元化的特點,尤其是多國手風琴曲的傳入,豐富了我們的音樂資源,也開闊了眼界。遺憾的是,國內的手風琴音樂創作在多元化方面,缺少本民族作品,尤其是手風琴越來越脫離人們的生活令人遺憾,這固然有客觀原因,但與從業人員過度專業化也有關系。想當初,手風琴剛引進國內的時候,甚至跟算命的聯系在一起,建國后,幾乎成了人們群眾音樂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樂器,當前這樣的現象已經引起一些人士的反思。因此,在手風琴民族化之路仍然很長。當然,為了跟群眾結合,也有一些人把目光投向非經典作品方面,探討一些流行手風琴音樂之路,希望能促進普及的良苦用心是好的,但過分依賴法國的流行手風琴音樂即弗雷德里克·德尚的教學體系未必很適合中國國情。
在多元的研究態勢中,手風琴家及其作品研究很多,其中以李遇秋研究為眾,有240篇之多。關于手風琴作品的創作總體上呈現借鑒、開拓、創新、多元化發展幾個時期,把一個由伴奏的樂器組件發展成獨奏、重奏等多樣化演奏形式的樂器。[4]此外,開始出現地區性手風琴發展研究,如上海地區、北京地區、哈爾濱地區等,這與以往不分地區的概而論之的研究要更具體一些,這跟新世紀強調地方性知識總體浪潮也有關系。具體演奏技術研究也仍然很多,比較新的領域如關于風箱的運用方面有抖風箱、顫風箱、拍打風箱等,此外還有刮鍵盤、敲擊變音器、按壓放氣孔等新技法研究。
教學研究研究方面有關于即興伴奏課程方面的研究,重奏方面的課程研究等。
總體來講,數量上確實上去了,但質量還需要提高,確實缺乏一些較為前言的理論介入,但也有一些論文批評有個性,如《關于中國手風琴,那些你不知道的事》[5],看標題夠大膽的。我們現在,許多文章不是內涵索然無味,就是寫法也很拘謹,完全沒有個性。這方面,教師對學生的寬容很重要,能用這樣的標題作為碩士論文標題說明該校教師比較開明,寬容。遺憾的是,文章的內容也并非就是我們“不知道的事”,盡管也有一些。在這方面,高潔的博士論文《中國手風琴音樂藝術發展史研究》[6]還是不錯的,是近年來少有的力作,值得從業人員一讀,希望未來有更多這樣的文章誕生。
參考文獻:
[1]許曉歡.近三十年部分中國手風琴藝術理論的文獻研究[J].人民音樂,2013,(06).
[2]朱文琪.新世紀國內部分手風琴音樂研究綜述[J].音樂創作,2014,(02).
[3]潘珂.21世紀以來中國部分手風琴音樂理文獻研究2001-2016年[D].鄭州:鄭州大學,2017年.
[4]張楊.建國以來中國手風琴作品發展軌跡探微[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5]張珅.關于中國手風琴,那些你不知道的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6]高潔.中國手風琴音樂藝術發展史研究[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