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新媒體環境下我國民族音樂學實地調查的優勢與困境

      音樂
      藝術研究
      2018年01月08日 21:57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報紙的生存困境和出路研究.pdf

      盧玉

      摘 要:縱觀歷史,雖然民族音樂學的學科在中國發展并不久,但實地調查的時間可追溯到古代的“采風”。當今新媒體環境下,音樂數據庫、網絡民族志以及線上交流等新型調查方式的出現,一方面促進我國民族音樂學實地調查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挑戰。如何有效將新媒體技術和傳統的參與式調查結合,是現代民族音樂學學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 田野調查 數據庫 民族志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音樂學科也隨之發展。如音樂教育之中,出現了以網絡為鏈接媒介的“慕課”形式;音樂創作中,出現了以電子設備為主要創作載體的“計算機音樂”。民族音樂學實地調查也在不斷地學習與反思中進行更新。所以,想要更加便捷有效地推動民族音樂學的理論研究與資料采集的發展,亟需新媒體技術地扶持。而這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一、新媒體環境下我國民族音樂學實地調查的變化

      1.調查手段數據化

      實地調查即民族音樂學工作者深入到調查現場,在田野地頭或是大小城市進行課題研究,有時是記錄一場音樂會,有時是記錄一次會議。隨著時代的發展,實地調查的重點已經漸漸從田野走向生活的方方面面了。伍國棟老師在2012年出版的《民族音樂學概論》中曾提到實地調查的方法有直接觀察法、個別訪談法、集會調查法等①。當時,并沒有將依托于電子載體的調查方法納入其中。但隨著網絡與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載體越來越成為音樂民族志記錄以及音響資料與圖像采集的重要媒介。

      近幾年,音樂數據庫得到一定發展。以中國音樂學院為例,該校圖書館目前擁有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展演采錄實況數據庫、世界民族音樂多媒體數據庫、中國當代民族器樂表演藝術家數據庫、中國現代風格音樂多媒體數據庫等主要針對整個民族音樂進行歸類的特色數據庫。

      此外,也有像武漢音樂學院“湖北民族民間音樂音響數據庫”;星海音樂學院的“嶺南音樂音響數據庫、冼星海特色電子資源數據庫”;中央音樂學院的“馬思聰專題樂譜專著全文庫”等針對特殊地區音樂以及個人建立的專題數據庫。隨著大數據化時代的來臨,還將有更多的音樂數據庫逐步建立起來。

      2.記錄方式電子化

      2016年的第三屆21世紀人類學講壇中,主要以“民族志、自媒體時代的知識生產與文化實踐”為論題,以期倡導未來中國人類學的新趨向、新問題、新模式。而民族音樂學與人類學有諸多相似之處,所以在人類學積極反思的同時,民族音樂學更應跟上時代,以現代的視角進行反思。

      當前我國的音樂民族志大多數以文字記錄為主,相應的音響、視頻資料難以對應表現出來。網絡民族志的產生則彌補了這一缺陷,從紙質載體到電子載體所帶來的記錄方式的變化,使得實地調查的民族志成果可以更加豐富、更加直觀地表現。以“民族志”為例,其發布的環境是網絡平臺,通過將自己在田野調查中的所看、所錄、所思、所想及時上傳,共享給更多的研究學者。

      3.交流渠道多樣化

      過去,實地調查多以面對面的方式與被研究對象進行交流。有時需要在所調查的村子里住上幾個月甚至幾年不等,或者奔赴全國各地采集資料,以此記錄民族音樂。但現在,技術的發展已經可以使全球各地的人通過視頻實現萬人大合唱,聊天工具的實時性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障。只要條件允許,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學者們可以通過、QQ等聊天軟件與當地人進行遠程交流;此外,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得很多會議的視頻可以在線傳輸到網絡平臺,如2017年5月11日在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辦的“一帶一路”音樂教育聯盟成立大會中的院長論壇、“新疆木卡姆”專場音樂會、“從草原走向海洋”專場音樂會等都能在中央音樂學院的上找到相應的視頻鏈接或文字。

      筆者2016年3月赴畬族雙華村探訪“二月二”會親節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通常認為畬族對歌應該在山野之中進行。但在當地,我們發現除了面對面的對歌外,當地的老百姓也流行用進行對歌,通過發送語音的方式與其他人進行互動。所以交互式聊天工具的產生以及網絡平臺的發展,不僅拓寬了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交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被研究對象之間的交流方式。

      二、新媒體技術在我國民族音樂學實地調查運用中的優勢

      無論是音樂數據庫、網絡民族志還是線上交流工具,它們的發展為我國民族音樂學的實地調查工作都提供一定的便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參考數據系統化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地廣物博的國家,擁有十分豐富的民族音樂資源。如果僅靠紙質載體進行整理,很難及時有效、全面地保存下來。若能統一輸入到數字數據庫之中,利用計算機高速、精準的運算能力,很容易將電子數據按照地方或者時間進行分類,使得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學者們可以通過除深入現場的方法外,便捷地查詢到被研究音樂的歷史文獻及樂譜、音響、視頻、實物、圖片等資料,實現文化資源的共享與運用。不僅為研究者查詢相應資料提供便利,也為民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更寬廣的平臺。

      以“庫克數字音樂圖書館”為例,雖然其中以外國作品為主,但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網站內主要按照音樂體裁、音樂時期等進行分類,系統地將音樂進行歸類整理。再以“中國古琴音樂文化數據庫 ”為例,主要對古琴的音樂理論資源、 音響資源以及古琴相關的文化背景資源等進行整理。②這些數字資源既方便進行數據統計,也方便進行數據查找。

      2.調查形式動態化

      傳統的研究者們習慣通過親自造訪當地,與村民們同吃同住進行交流和觀察,最后回來整理撰寫成民族志。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調查形式更加靈活,研究者可以通過間斷性交互聊天來了解被研究對象的生活狀態,并且可以通過網絡視頻讓當地人將音樂事件記錄下來傳輸給學者,最后整理成系統的資料,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既不用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也可以完整地將現場情況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現出來。不僅縮短了調查的周期,也增強了調查的實時性。

      我國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對象眾多,如果每一項研究都要花上幾個月甚至幾年去當地進行調查,很多偏遠的少數民族音樂可能等不及研究者的整理便消失了。所以,新媒體技術的產生彌補了傳統參與式調查的耗時長的不足,使得調查時間分配更加合理化。并且相對于參與式的實地調查,現在將線上和線下結合起來的調查方式會更加公開化和實時化,能夠以消耗更少的人力、物力資源而展現更豐富的音樂民族志材料。

      三、新媒體技術運用在田野調查中面臨的挑戰

      科技是把雙刃劍。所以新媒體技術給我國民族音樂學田野調查的發展提供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1.學者的跨學科知識運用能力不足

      大部分鉆研民族音樂學的學者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以及運用并不熟練,而建立音樂數據庫需要專業性計算機人才的引導與幫助。數據庫的建立絕不僅靠一種力量可以完成,如果不能將學科專業知識與科學技術對接起來,容易造成信息不對稱,從而導致數據庫的更新緩慢。因此,如何增進人才間的交流與互動、提高學者跨學科知識的運用能力成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從而真正意義上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實現在音樂學的基礎上加以計算機技術輔助研究,發揚和傳承我國的民族音樂。

      2.音樂數據庫開放性不足

      靳婕在《世界民族音樂多媒體數據庫的建設》一文中提到:“現有的這些數據庫,有的僅供文本格式的全文瀏覽,有的僅限于文本目錄級的查詢,有的正在建設中尚未完善,有的目前已經處于停滯狀態,而真正意義的音樂多媒體數據庫尚不具備。”③

      在登陸已經建立特色音樂數據庫的高校圖書館查網站查看時,不難發現,很多音樂數據庫是“只聞其名,不見其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資源壟斷,大部分數據庫是需要該學校的校園網或者校內賬號才能訪問,這就違背了建立音樂數據庫的初衷。收集民族音樂資料,建立數據庫平臺不是為了將其束之高閣,而是希望能夠通過這樣一個網上平臺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到我們國家的音樂文化,為學者們的研究提供便利,這樣才能更好地找到讓民族音樂重新煥發生機活力的發展方向。所以,音樂數據庫的建設與開發還是任重而道遠。

      3.網絡民族志、線上交流受制于網絡狀況

      網絡民族志雖然可以實時更新調查進度,交互式聊天軟件雖然可以實現遠隔千里的調查研究,但都受制于網絡狀態。如果調查的對象處于偏遠地區,信號無法覆蓋,甚至連手機都沒有普及。那么,借助于網絡平臺而實現的線上調查就無法開展,此時還是需要學者深入到實地進行參與式調查。所以,雖然新媒體技術為民族音樂學的實地調查帶來不少便捷,但也受制于許多條件。

      四、結語

      新技術的產生并不意味著要我們放棄民族音樂學傳統參與式的實地調查,音樂數據庫、網絡民族志、線上交流工具的出現只是田野調查的輔助工具,都是為研究者提供相關資料的方法。未來,民族音樂學的實地調查甚至可能出現以VR虛擬技術為手段的調查方法,但不管出現什么樣的技術,都是為了使調查報告更具有說服力與真實性,都是為了我國民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而服務。

      注釋:

      ①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②袁靜芳.中國古老音樂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的探索與創新———關于建立 “中國古琴音樂文化數據庫 ” 的意義和價值[J].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4).

      ③靳婕.世界民族音樂多媒體數據庫的建設[J].中國音樂(季刊),2006(1).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調查 配飾 面對面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欧美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欧美大香线蕉线伊人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人成| 青青青手机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男女猛烈无遮挡| 香蕉视频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美女网站在线观看视频18| 又粗又大又黄又硬又爽毛片| 男人扒开添女人下部免费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热线|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高清|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琪琪布|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草草|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福利视频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导航| 成年人免费视频观看| 三级很黄很黄的视频| 在线观看日本www| 91精品成人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51在线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 美女脱了内裤张开腿让男人桶网站 | 国产123在线观看| 用劲好爽快点要喷了视频| 亚洲精品美女视频| 杨幂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喷潮| 强行扒开双腿猛烈进入 |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在线精品国精品国产不卡| 2021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入口 |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