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摘 要:在“共性寫作時期”,對于構建一部音樂作品來收,功能和聲以及調性思維有著基礎性結構力的作用。在艾夫斯所有作品中有唯一一部1/4音的作品,即《1/4音鋼琴曲三首》,它的末樂章的“合唱”部分,是艾夫斯對于1/4音作曲技法的一種有益的探索。這部作品的最后的部分的合唱,有三種1/4音和弦結構和序進,并在此基礎性的和弦結構和序進的基礎上,對潛在調性的低音進行與終止式進行暗示,不僅如此它還建構了特殊調式和對歷史音調的引用等。這部作品以功能和聲與調性思維來實現,并使整部作品結構的完型。
關鍵詞:《1/4音鋼琴曲三首》 功能與思維 1/4作曲技法
艾夫斯在美國音樂創作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他擔任著新音樂創作的開山人的角色,他的《1/4音鋼琴曲三首》創作于1923-1924年,這部作品對于艾夫斯來說是晚年作品中十分重要的,它是其具有創造性的一部作品,它重要是因為它是唯一的,是作家唯一一部使用了微分音的作品。這部作品從三個樂章展現了艾夫斯在旋律、節奏和和聲三個方面對1/4音作曲技法進行的探索,前兩個樂章都是由其早期的作品改編而來,第三個樂章則是由1914年為弦樂隊作的同名的作品改編而來。
這部探索性的作品在種種原因作用下,被按照雙鋼琴的形式進行演奏,這種雙鋼琴同時演奏不能把作家追求的1/4音表現出來,整個演奏是通過將第一鋼琴本該做到的微分音的音高調高1/4來實現的。
一、 基礎和弦
1.中立七和弦
這種基礎和弦本由四個音組織而成,最常見的就是以C作為根音,緊接著往上是D音、再往上是G音、最后是A音。在艾夫斯眼里它就是含有兩個純五度和三個減1/4音程的大三度,它是一個重要的基礎性的和弦,在12音與1/4音兩個面頗有相似之處,它們都有兩個純五度,但是與之不同的是,這種和弦的三音與根音形成的中立三度處于大小三度之間,七音與根音形成的中立七度則處于大小七度之間,中立七和弦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這種基礎和弦中相挨著的兩個音之間,它們的音程距離都是相同的。等距音程是這種基礎和弦的重要特點。中立七和弦與減七和弦有著相似的形態,都含有等距音程,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后者的等音程有著八度循環的重要功能,但是前者中立七和弦則沒有,它的七音和高八度根音是有距離的,即中立二度的距離。正是由于中立七和弦的這種特性所以它能在各個音上構成不重疊的移位。
在艾夫斯的作品的第三個樂章中,中立七和弦的身影隨處可見,它的運用范圍很大、十分廣泛。在第三樂章中這種基礎和弦常以開放排列的形式出現,在進行演奏的時候,中立七和弦中的兩個純五度不能在一架鋼琴上同時演奏,而是把它分別給了第一、第二鋼琴,不僅如此,還讓它們處于不同的音區進行演奏。以第三章為例,特別是其初始的和弦,第二鋼琴用低音對C-G進行演奏,然后用第一鋼琴中音區彈奏D-A。
整部作品中存在著七和弦三度疊置,這種疊置是有等音替換而形成的,樂章中的和弦之間還存在著等音程關系。整篇樂章中多處存在中立七和弦,這種基礎和弦充分體現了作家對傳統和弦的概念和結構的借鑒。中立七和弦還有一種和弦變體,這種變體是在中立七和弦的五音、七音的基礎上降低了小二度形成的。中立七和弦的變體沖擊了原有的兩個純五度的穩定結構。
2.四度交置和弦
四度交置和弦也是1/4和弦的一種基礎和弦,它是四個小三度構成的,這四個小三度都相距減1/4音。具體來說,四度交置和弦是五音和弦,它的根音以及冠音形成了小七度,不僅如此,它還包括三個純四度。例如,以C為根音的四度交置和弦,其和弦音為C-D-F-G-B。此和弦不僅包括兩個具有連續性的純四度,還有交置其中的第三個純四度。四度交置和弦之名也是由此而來。
與中立七和弦一樣,四度交置和弦也是等音程和弦,并且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說二者和弦數目都大于四,或者等于四,雙方都具備兩個1/4音等等。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差別就明顯在于二者的和弦音數量、和弦音內部的音程關系,具體表現在數量不同,音程關系也不同,舉個例子來說,二者相鄰音之間音程關系差別很大,分別是減1/4音的小三度,另外一個是減1/4音的大三度,相鄰的不同相隔的也有差異,其中一個是純四度,而另外一個則是純五度等等。
除了中立七和弦之外,四度交置和弦是艾夫斯探索的另外一個重要的1/4音基礎和弦,這源于作家長期的實踐和探索,與作家對微分音的研究和體驗有著緊密的聯系,并且與作家對1/4音和十二音分層的運用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的產生主要是為了和中立七和弦中的減1/4音大三度音程進行區分,在這個過程中作家創造出了減1/4音小三度音程,而這種探索建立在大小三和弦的概念的基礎之上。
3.“9 0-5-5”和弦
“9-5-5”和弦是另外一種重要的四音和弦,它有增1/4音的大三度和2個減1/4音的小三度。“9-5-5”和弦與四度交置和弦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很多曲譜中“9-5-5”和弦的轉位都被原位四度交置和弦包含著。
二、 潛在調性
和聲調性和旋律調性是確立調性的兩種基本的確立形式,和聲調性是依靠和弦與低音進行的,而旋律調性則是依靠旋律的調式化進行的。
1.低音進行與終止式
艾夫斯的作品中末樂章的合唱部分以和弦根音及低音的四五度進行來對1/4作品的潛在調性做了暗示。這個作品的開始的一到四小節,就在中立七和弦以及變體和弦的基礎上,生成了低音四五度進行。著眼于低音關系,第一小節的低音是C,而在第二小節就跳至G,然后又回到C,從而形成了C-G-C進行,隨著在后兩節以低音C-F-C進行。諸多的低音方式都達到了一個目的,那就是強調了C主音地位,這些低音方式的序進模式和分句結構也十分吻合,它們還都以中立七和弦開始和結束。
這部作品的主和弦就是以C為根音的中立七和弦,C調是整個作品開始的調性。這部作品除了以低音進行來對調性進行暗示外,還以類似功能和聲的終止式來對1/4音進行強調。比如說作品的第一段的十三和十五節,通過中立七和弦的移位和連接形成了C調和弦序進,整部作品中總共出現了三次這種序進,并且每次都是在段落結束處出現,因此它就成了固定的終止式,它又再一次地強調了整部作品的調性。
2.“1/4音G大調式”與和聲進行
這部作品中的十六到二十九節,通過線性陳述形成了1/4音G調式。1/4音G調式以G大調式為基礎,通過吧后四個的調式音階升高1/4音,才形成的調式。在第一鋼琴的全低音演奏的過程中,對1/4音的后四個調式音級進行了提高,而第二鋼琴則對另外的三個調式音級進行演奏,同樣以低音全音進行,在演奏的過程中兩個鋼琴交相呼應。
艾夫斯的作品在上述基礎之上,為了再次強調該段的調性,對傳統調式和聲手法進行了合理地運用,比如說在段尾處有“I-V-I-IV-I”的和聲進行,這些和弦是在1/4音G調式中形成的三和弦,這樣一來這個段落不僅出現了1/4音G調式,還加強了對其的強調,至此與第一段的C調形成了對比關系。
三、整體結構
在對作品末樂章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樂譜和音樂形態將最后的合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呈示性樂段,這個樂段呈現了1/4音和弦、變形和弦。第一部分中包含了和弦低音的四五度進行、段落終止式,它們都共同強調了C調,并出現了先形成然后再進行對比的三句式的樂段。其中的第一樂句通過合唱式織體,對其暗示的C調性進行了呈示。緊接著下一句,也有織體,這種織體與第一樂句的織體十分相似,它還以七和弦的變形和弦,與上一句變成了展開的關系。最后一句則把四度交置和弦呈示了出來,整句都是通過全音階平行進行的方式展現出來,與第一二句在音高和織體方面形成了對比。本段末尾處以固定的段落終止式結尾。
第二部分則是復調織體,它是一個對比性段落,有明顯的調式,這個部分的前十個小節在第一以及第二鋼琴上通過線性化的陳述,之間構成了一種模仿關系,除此之外,其低音聲部還明顯地表現出了1/4音G大調式。在之后的二十六和二十七節也出現了1/4音G大調式。二十八和二十九節作為本部分的末尾,是本段的固定段落終止式。第二部分以復調織體和1/4音G調式與第一部分形成了對比。
第三部分以合唱式展開,其聲部中多有三度疊置音程,在兩個鋼琴之間相互交錯。這部分的前十一個小節,可以分出六個截段,它們都是以兩個小節為單位的,且它們都是以二度進行為主。在三十四和四十小節更加明顯,各個截段之間逐漸形成了重復和1/4音模進的關系。第四十節到四十二節又出現了中立七和弦的變體和弦,這兩節的聲部進行與整個作品的前四小節十分相似。接下來的四十三到四十七小節則是對第一段的二三部分的重復。
結語
在對艾夫斯的《1/4音鋼琴曲三首》中的1/4音作曲法進行總結的時候,可以從縱、橫兩個方面來進行。從縱向結構來看,艾夫斯對傳統七和弦的結構進行了借鑒與吸收,并在此基礎上引入了1/4音,從而探索出了中立七和弦、四度交置和弦、“9-5-5”和弦,這三種和弦都是1/4音和弦中的基礎和弦,這三種和弦的音程主要有三種類型,它們分別是減1/4音小三度、增1/4音小三度、還有減(增)1/4大三度,它們與傳統的和弦的結構有很大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三度音程的1/4音擴展。
作家以追求1/4音為基礎,不斷地對傳統音程、和弦進行改造,使原來的音程總類逐漸擴展,同時使和弦的結構形態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為新音響的獲得奠定了基礎。由于其對傳統的和弦的借鑒使其更加具有合理性,也更加獨立,并為其提供了保證。
再從橫向的方面來說,在1/4音和弦序進中生成了類似功能和聲的低音進行,并對其潛在的調性進行了暗示,除此之外,它以G大調為基礎,升高了音階后四音,使其變成了1/4音G調式,在此基礎上呈現出了一種線性化的旋律。
作家的《1/4音鋼琴曲三首》這部作品,把作家用1/4音作曲技法的特征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整部作品的調式的構建和音調都是基于功能和聲與調性思維來實現的,使整個結構變得更加完善。這部作品猶如一部預言性的作品,它對1/4音作曲技法的探索對后世的作曲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給予了他們以啟發。
參考文獻:
[1]錢仁平. 基于功能和聲與調性思維的1/4音作曲技法——以艾夫斯《1/4音鋼琴曲三首》為例[J].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2(1).
[2]錢仁平. 1/4音作曲技法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1.
[3]錢仁平. 基于集合思維的1/4音作曲技法——以布列茲《新婚的面容》為例[J].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3).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