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中國傳統音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助推作用-中國傳統音樂論文
邱洋洋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進步,傳統文化逐漸被人們所遺忘,藝術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逐漸的發生著變化,藝術歌曲的創作繼而出現了瓶頸期,能夠創作出帶有本國文化色彩的作品逐漸減少。藝術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黃自的藝術歌曲創作,本文以黃自的藝術歌曲為例,分析當前藝術歌曲創作的現狀、黃自藝術歌曲特征以及當前的藝術活動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淺談藝術歌曲創作對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發展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勢在必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想立足于世界,必須扎根本民族的文化,將傳統文化的精髓發揚光大。
關鍵詞:藝術歌曲 傳統文化 黃自 促進作用
在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面臨著危機,藝術歌曲也出現了瓶頸期,代表中國元素、中國文化內涵的歌曲越來越少。新秀的作曲家們嘗試另類的作曲手法,老歌新唱,翻唱日韓的流行音樂,傳統的文化越來越少。代表傳統文化的戲曲也逐漸被人們所忽視,新中國時期培養的優秀的作家有的已經不在人世,那些膾炙人口的歌曲是越來越少了。作為藝術工作者,我們應將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傳承下去,這是我們肩負的責任,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展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一、當前藝術歌曲創作現狀及特征
20世紀初,隨著西方音樂的傳入,一些受西方作曲技法影響的音樂先驅們嘗試著作詞譜曲,于是產生了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第一批創作歌曲——學堂樂歌。直至今天,我們作曲工作者們依然在創作上沿用學堂樂歌時期的創作特征,本文就歌曲創作特征大致有三個方面講:第一方面就是作曲家們選擇“拿來主義”的觀點,將國外的旋律引進中國,運用現成旋律選曲填詞。然而這些曲調大多來源于日本、韓國,例如沈心工擬詞的《革命軍》歌,則是采用了日本軍人侵略時的歌曲《勇敢的水兵》的旋律。但是隨著認識的逐漸的加深,創作者們對日本的旋律曲調漸漸地產生了懷疑與厭倦,他們開始把目標轉移到歐美國家。直到現在被大家所熟識的由李叔同填詞的《送別》,旋律便是來自于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第二方面就是舊曲翻新唱,主要是把樂曲擴充樂段和對樂曲進行前后顛倒。第三方面就是原創音樂,全新的作詞作曲。教育家梁啟超認為:“蓋文太雅則不適,太俗則無味。斟酌兩者之間,使合兒童諷誦之程度,而又不失祖國文學之精神,真非易也”。當今藝術歌曲的創作,其影響范圍很廣,它不僅開始中國的學校音樂教育有影響、對青少年學生產生影響、而且通過這些影響對全社會造成了一定影響,因此在創作藝術歌曲時,應將傳統文化加入歌曲當中,將傳統文化的發展集成發揚下去。
二、黃自藝術歌曲創作的特色分析
黃自(1904-1938)字今吾,小字四由,出生于江蘇省川沙縣,今上海浦東。他生于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童年時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天資聰穎,3歲時即能背誦《大學》的片段,12歲在北京的清華學校學習音樂并參加學校的合唱隊。在合唱隊中擔任男高音聲部的演唱,并顯示出了對音樂的興趣和才能,青年時期留學美國,學習心理學、鋼琴和作曲理論。1929年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音樂系,黃自回國后,在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擔任授課教師,教授學生全部的音樂理論知識和作曲方向的音樂知識,音樂理論方向的課程包括:音樂史學、和聲學以及高級和聲學等,作曲方向的課程有:鍵盤和聲學、賦格學以及樂器法和配器法等,許多課程的開設與教學都是史無前例的,黃自都是這些課程的先驅者,同時,他還在學校兼任教務處主任的職務。黃自培養出的學生,都具有較高的音樂水平,他們也在音樂的道路上取得了了優異的成績。例如他的學生賀綠汀以及譚小麟等。他不僅開創我國近現代專業音樂創作的先河,更是敢于創新中國傳統音樂,發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藝術歌曲。
黃自的藝術歌曲分為抒情性藝術歌曲、古詩詞性藝術歌曲和現實性的藝術歌曲三類。其中《春思曲》、《思鄉》的創作以及《玫瑰蘭愿》和《雨后西湖》都是以抒情性為主的創作出來的。然而以古詩詞為題材的,多運用唐宋的古詩詞作為歌詞,如 《點絳唇》( 王灼詞) 、《卜算子》( 蘇軾詞) 、《南鄉子》( 辛棄疾詞)、《花非花》( 白居易詞)等 ,他們都是以簡潔樸實的筆法、新穎的和聲曲式的進行,優美儒雅的旋律,精準細致的體現了詩中原本的含義,歌曲中體現出濃濃的民族性、時代性,歌曲與時代同呼吸,使得藝術歌曲更具文化內涵,古典詩詞的這種韻律美和音樂的完美的融合,更加的堅定我們堅持和發展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此外,黃自根據白居易的同名長詩創作了唯一一部大型聲樂曲和清唱劇《長恨歌》,豐富的民族性。黃自創作了一系列的愛國歌曲,如《旗正飄飄》、《贈前敵將士》、《九一八》、《睡獅》、《抗敵歌》、《熱血歌》,真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混亂、民眾的無知與悲慘,表達了黃自對國家的擔憂、對祖國的熱愛,希望借助自己的音樂喚醒民眾,奮起反擊、保衛國家,這些歌曲在當時具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還出版了一部《愛國合唱歌曲集》,以此來激勵中國人民奮起反擊,保衛家園。其中聲樂作品《思鄉》中所描繪出來的中描繪的具有濃濃詩意的場景,均是借助鋼琴和聲的表現手法演繹出來的。黃自他用簡介質樸的筆法,優美動聽的旋律走向,給人們營造除了一幅優雅恬靜的畫面,思念遠方的故鄉親人,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詞。長短句歌詞清麗典雅,富于韻味,深為黃自所喜愛。此曲上篇為寫景寫物,下篇為抒寫鄉愁。他的這首作品曲調悠揚婉轉,不僅對這首詩詞的含義表達的準確無余,也同時對早春時節的自然場景描繪的淋漓盡致。
創作任何一首藝術歌曲直至他的成功,都應該是具有鮮明風格的詩化的音樂形象和音樂化的詩詞意境相結合的,這種融合也是溝通音樂和文學的紐帶和橋梁。音樂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體。黃自藝術歌曲的創作與他根深蒂固的古典詩詞文化的修養是密不可分的。詩詞所蘊含的內在的情感和文化,深深的影響到了他們,他們受到文化的熏陶,被古詩詞文化所吸引和折服,并在他們的藝術創作中體現出來,他們通過音樂,把詩詞中最能體現感情的,以及表達感情最微妙的地方用音樂的技巧表達出來,結合古詩詞的句子結構形式和音樂的優美旋律,深切的表達出詩詞所蘊含的豐富的感情,從而實現了對詩詞美學意蘊的深化。黃自把歐洲的作曲技法用于中國傳統古詩詞的音樂創作之中,做到吸取西方的作曲技法的精髓,從而發揚我們本國的音樂及文化傳統,直至今天,黃自的藝術作品仍被作為音樂專業的研究對象,中西的完美結合,傳統與音樂的完美結合,對后人有很大的影響。
三、藝術活動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
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在現當今的商業經濟的沖擊之下,我們看藝術的發展呈現多元化,那么在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上可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發展出現瓶頸期,盡管受到諸多外界的誘惑及影響,但現如今藝術工作者和各個行業都逐漸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傳統文化也逐漸得到關注和重視,各大媒體、電視紛紛創建了有關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如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主旨,并非一場比賽,而是一場詩詞的狂歡。節目從漢字到成語再到詩詞,央視對傳統語言文化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挖掘與推廣。使中國傳統文化得到繼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我們力爭為打造中國文化在國際傳播的品牌,塑造良好文化形象為之努力。2016年知名歌手譚維維攜手華陰老腔藝人們,以一曲《華陰老腔一聲喊》登上了央視春晚的舞臺,這首歌曲譚維維在《中國之星》的舞臺上首次亮相表演,這首新式的搖滾作品震撼了在場的所有人,將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的華陰老腔與現代的音樂相結合,這次的大膽的嘗試,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藝術工作者認為,音樂的教育應該與他所在的時代和文化相結合,通過自身的文化對音樂進行深入的詮釋,音樂才能更有效的得到展現。國家一級演員李玉剛,憑借《新貴妃醉酒》紅及大江南北,李玉剛可以說是將梅蘭芳大師的作品進行了新的詮釋,他將戲曲與流行音樂結合在了一起,進行了新的演唱,將傳統的文化融入到流行音樂之中,豐富了流行音樂的內涵,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近年來,風靡大江南北的鳳凰傳奇組合,他們膾炙人口的歌曲廣為流傳,傳統民族文化盡顯在歌曲當中。朗朗上口的歌詞、曲調。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和廣大民眾對少數民族民俗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民俗傳播的模式與方法也成為了當代民俗學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藝術歌曲的創作要源于傳統文化,也要發展傳統文化,想要立足于世界,必須堅持本民族的傳統。
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日趨發展,我們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逐漸被民眾所重視,尤其是作為藝術工作者,將中華文化的精髓傳承和發展下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我們所應該肩負的責任。我們藝術工作者更應立足于傳統,發展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應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源逐漸的深入到教學課堂之中,不僅可以豐富教學的內容,使教學多元化,更能夠很好的發展和保護傳統的音樂文化。
參考文獻:
[1]人豪等著.音樂學基礎知識問答[M].民音樂出版社.1997.
[2]羅琦,唐苗.淺析電視節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M].新聞知識,2016.
[3]張靜蔚.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匯編[Z].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哈爾濱劍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