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度古塔區 最美警察 最佳警隊 評選開始啦
嚴西秀
四川清音《布谷鳥兒咕咕叫》出自曲藝作家黃伯亨之手,成于1958年。
六十年來,四代清音演員從未停止對她的吟唱。程永玲唱于西歐多國,田臨平唱于悉尼歌劇院,任平唱于維也納音樂廳,劉靚靚唱于克里姆林宮……更多的清音演員唱于廣袤的巴蜀大地,無數的孩子們唱于中小學校園。她有多種版本,獨唱版、群唱版、情景表演版,甚至還有重金屬樂隊的搖滾版……
在清音現代曲目中,她名氣最大,普及最廣,流傳最遠,影響最深。她是四川清音最經典的現代曲目之一。
這首只有十八句,演唱二分三十秒的清音小小段,為什么擁有如此強大的魅力?究竟是什么原因?
首先,她有了不起的歷史厚度和文化含量。
布谷鳥,學名杜鵑鳥。傳說三千多年前,由古蜀國王杜宇的魂魄變成。杜宇的墓,現聳立于成都郫縣望叢祠內。杜宇就是望帝,他死后變成布谷鳥,這鳥的使命就是春天剛一來臨,就在川西平原上不停地“布谷,布谷”啼叫,以至把嘴角都叫出了鮮血。老百姓說,那是杜宇的魂魄在催促我們“春耕,春播”。這便是“杜鵑啼血”和“布谷催春”的典故了。這布谷鳥兒與四川老百姓如此親近,與巴蜀大地如此親近,所以四川人對杜鵑鳥尤為敬仰,有蜀鳥、蜀王魂、蜀魂等多種別稱。世世代代的四川人,絕不會傷害杜鵑鳥,她是我們的祖先。
黃伯亨用擬人化手法,以最生動傳神的語言,通過布谷鳥“咕起眼睛到處瞧”,看到人世間忙忙碌碌的春耕圖—— “早稻秧苗穿綠袍,苞谷出土多苗條,青青麥苗蓄含苞,蕎子臉紅抿嘴笑,豌豆胡豆笑彎腰,牛兒耕耘田間跑,精耕細作本領高,布谷鳥一看就雙腳跳,啊嗬一聲喊糟糕,今年報信遲到了,春耕更比往年早”。川西壩己是盎然春意、生機蓬勃。她有些失落,更多的是喜悅。
第二,《布谷鳥兒咕咕叫》的唱腔設計,出自四川清音著名琴師、作曲家熊青云之手。熊老師用清音小調曲牌“鮮花調”創新衍化而成。這“鮮花調”又是由江南民歌“茉莉花”演變而來。《布谷鳥兒咕咕叫》由四段唱詞反復吟誦成“分節歌”。旋律中大量使用了“哈哈腔”。“哈哈腔”是李派四川清音獨特的潤腔技巧,以一連串“似斷非斷,似連非連”的十六分音符,快速地推進旋律發展。讓演員可用來學習技巧、檢驗技巧、顯示技巧。
第三,1957年,32歲的李月秋和丈夫熊青云,從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捧回了金質獎章。回國第二年,應是他們心情最好、藝術狀態最佳的時候。李月秋擅長“哈哈腔”,熊老師便在曲調中融入一連串“哈哈腔”,形成一種歡快、跳躍、喜悅、調皮的動感。十分穩貼地表現了布谷鳥兒面對如畫的川西平原,東張西望,應接不暇的神態和情緒。李月秋老師的演唱,當然為這作品錦上添花。四川人民廣播電臺長期播放、大力推廣,《布谷鳥兒咕咕叫》便長出飛翔的翅膀,飛向田野,飛進萬戶千家,乃至經受住了歲月的洗禮,一直飛進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和我們當下的生活息息相關了。
如此看來,這是由三位大師級藝術家,最佳狀態合作的成果。不想經典都難。
然而,三位大師合作的作品并不少,為何《布谷鳥》能獨享如此殊榮?似乎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 愛民是最美的情懷。
自古以來,為政者造福一方,都會被老百姓世世代代銘記心上。即使主觀并非為百姓造福,只要客觀對百姓有利,老百姓也不會忘記。前者如李冰的都江堰,后者如長城、大運河。所以,正直的為政者多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情懷”修煉自己。愛民便成為最美的情懷,你把百姓放在心上,百姓把你捧在天上……
曲藝創作以小勝大,四兩撥千斤,一滴水見太陽……《布谷鳥兒咕咕叫》給了我們優秀的示范和有益的啟迪。
《布谷鳥兒咕咕叫》的歷史文化底色是“杜鵑啼血”“布谷催春”,而作品卻沒有停留在對此的歌詠上,而是在“人勤春早”上打了一個高明的結。
啊,春播秋收、春華秋實,原本就是老百姓自己的生活。只要勤奮努力,就會有豐碩的成果。這就是《布谷鳥兒咕咕叫》的當代意義。
這意義給人激勵,給人希望,讓人陽光,催人上進,而且永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