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鑒賞考完了,黎璇老師,我想說
鄭賢武
摘 要: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生于德國,是偉大的作曲家,而《第九交響曲》就是貝多芬人生最后時光的創作,它的第四樂章做到了人聲和交響樂的融合并由此創作來表達貝多芬向往和平,渴望自由的思想。本文從貝多芬自身的觀點來出發,對《歡樂頌》進行探索。
關鍵詞:貝多芬;歡樂頌賞析;結構特點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6-0072-01
一、《歡樂頌》賞析
在1815年舉行維也納會議以后,歐洲被封建王朝所統治著,他們的自由以及與活動都受到了限制,可是就是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貝多芬依舊掛念著人們,然后《歡樂頌》就這樣產生了。《歡樂頌》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第四個樂章,《第九交響曲》本來的題目是《以歡樂頌的合唱為結局的交響曲》,貝多芬用了七年的創作,借用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并把兩者融為一體,來闡明他本人對和平的追求。《第九交響曲》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它的第四樂章,這一部分由變化的節奏方式來完成,是D大調,4/4拍。一般來說分為兩個板塊,它的序奏和插入的人聲。這個樂章主要表達了作曲家心中渴望打敗黑暗,戰勝暫時的痛楚來取得快樂的心境。在管樂器疾走的節奏中,我們就可以感覺到這兩股力量的氣勢。然后,緊隨其后,大提琴和低音琴展示出一句有力量的序章。從這時候,貝多芬就開始進行演唱,用他的實際行動表達對殘酷現實的不滿。在第一大樂章上,主體段落剛一出現,就被大提琴威嚴的變化節奏給打斷;第二大樂章是以輕快的節奏出現的,第三大樂章則是表達抒情的情感,在這幾個樂章的展示下,都不是最理想的,不足以表明表達的情感。這時候,第四樂章出現了,你會聽到,從木管聲部逐漸響起了《歡樂頌》的主題曲,在歡樂頌主體的演奏完畢后,樂隊戛然而止,空氣突然變得十分安靜,這時候,男中音開始演唱貝多芬寫的歌詞:“啊,朋友,不要舊調重彈,讓我們來唱一些歡樂愉快的歌吧”在滿懷激情的人們的歡呼下,《歡樂頌》演奏完畢。貝多芬用他一輩子的精力演奏的《第九交響曲》在一片和平有愛的的氛圍中結束。在結構上來說,以前我很久就知道《歡樂頌》,是因為演奏出來的那種歡樂純潔的氛圍。我們知道,貝多芬雙耳失聰,健康也不容樂觀,生活環境更不能做到保障,可就是在這樣的社會下,誕生了這樣一位音樂奇才,他克服了很多很多的困難,比如他用一根木棒,一端放在鋼琴上,另一端放在牙齒上,借用骨傳導的知識來聽產生的聲音,這種方法是很復雜的額,更是普通人完成不了的,可是他還是堅持了下來完成了創作,他從未得到世界的青睞,從沒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快樂,可是還是創造出快樂的樂章報答了世界,這是貝多芬傳奇所在。
二、《歡樂頌》的特點
它的結構具有回旋的特點,貝多芬是出名的作曲大師,他的作品都是具有嚴謹的結構,并且具有不同的特點,在《歡樂頌》就能很好的體現出來,整首曲子采用多種不同形式來進行演奏,他靈活的方式使主題表達的觀點更加鮮明,雖然形式靈活,但是還是秉持著理性的曲調,具體來說,在交響合唱部分來說,變3、變4、變5的結構一樣,都是先獨唱,后合唱重復以前的部分,這種還是來源于席勒的詩文里面,但是又不太一樣,首先就是男低音獨唱是變3、男女聲四重唱是變4、男女聲按照順序引入并合唱是變5,歡樂頌的主曲調是變3和變4,變4和變5則應用了重復曲調的方式來演奏,這樣,彼此間都有了相互的關系,但其實在音樂上卻改變了很多。音樂的前半段男高音用他獨特的嗓音來進行節奏的結合,使音樂激情澎湃;而后半段是獨唱和大家一起合唱的方式來演奏,這里貝多芬用三角鐵等樂器來進行補充,這里整段都是在一種緊張的氛圍下,在管樂重拍的和弦分別在B、E、A、D、G來進行,最后再在D和F上進行。這是整首曲子最激情的一個地方。在《歡樂頌》演奏成功后,主題的變奏10就此出現,它以G大調2/3的拍子來演奏,和前面的進行對比后,是整個曲子表達的情感更加明確,更富有張力。以上的所有變化采用了嚴格和非嚴格相融合的理念,在演唱方式上運用獨唱、合唱和重唱的方式,并應用復調的音樂技巧加以融合,更好的是整首曲子表達的更加細膩,更加引人思考,引發共鳴,在一系列結構的變化下,《歡樂頌》圓滿完成,在其中的音調變化中有很多,主要營造了在歡樂女神的照耀下,我們所有群眾團結在一起,向著和平的新時代邁進的主題。
三、結語
《歡樂頌》雖然是以歡樂來進行命名的,實際上它是代表了貝多芬本人,他倡導了自由理論,在樂曲中,打破了以前傳統的封建模式,大力歌頌了對自由的向往。《歡樂頌》可以說是貝多芬執著一生來完成的曲子,這里面包含了他本人對歡樂自由的渴望,在制作之前,他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編排,直到在《第九交響曲》中可以將歡樂頌融入進去,這可以說是一驚世創作,曲子能夠很細致的表達貝多芬對于當時世界的感念,在演奏中也能表達出來,貝多芬老年窮困潦倒,但是在歡樂頌的陪伴下,他也不會孤單,他是偉大的作曲家,偉大的音樂家,他的精神更是值得后人學習。
參考文獻:
[1]方朝正.淺談貝多芬的交響曲歡樂頌[J].品牌,2014(12).
[2]鄧軍.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歡樂頌”圖景——探究末樂章“音樂”與“詩”對于作品結構的深層意義[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02).
[3]黃緒富.優化教學策略,改進課堂教學——對《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的教學優化[J].四川教育,201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