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民族聲樂演唱中的藝術處理.pdf
康彥龍
摘要: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信息科技技術的不斷進步,促使我國各行各業都在迅速進步,同時對我國民族聲樂演唱注入了新的發展元素,民族聲樂演唱中開始應用與借鑒京劇唱腔。在我國民族聲樂演唱中,應用與借鑒京劇唱腔能夠合理的運用本土資源,以及進一步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國粹精神,這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具有一定的貢獻。隨著民族聲樂演唱的不斷發展與弘揚,能夠充分的體現出我國藝術的號召力與感染力,這對我國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著重分析京劇唱腔的基本特性,以此論述民族聲樂與京劇唱腔的發展現狀,并提出民族聲樂演唱中京劇唱腔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應用策略 ? 民族聲樂演唱 ? 京劇唱腔
中圖分類號:J61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5-0065-02
京劇,曾被稱之為平劇,是我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被稱之為我國的國粹,二黃與西皮為主腔調,用鑼鼓與胡琴伴奏,被譽為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瑰寶之一。而民族聲樂演唱是結合我國傳統藝術形式,以及融入了西方唱歌技能的歌唱藝術形式。為了使我國民族聲樂演唱得到進一步發展與傳承,從事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者、愛好者應該將京劇唱腔有效地融入到民族聲樂演唱中,為我國民族聲樂演唱提供民族特色的發展思路,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藝術,從而使我國民族聲樂演唱更加具有我國地域特色。
一、京劇唱腔的基本特性
京劇,曾被稱之為平劇,其是一種綜合性藝術表演形式,在不斷地發展與表演中形成了豐富性、格律化、規范性以及嚴格性的藝術表演形式。京劇藝術表現形式中包含了行當分類、表現手法、發音技巧、板式分類以及唱腔分類等固有的幾項特性。京劇行當分類分為旦、生、凈、丑四種人物形式,同樣也構造了京劇藝術表演形式的主要表演人物。京劇的藝術表演形式主要體現在做、打、唱、念四項表演手法,這四項表演手法構造了京劇藝術基本的表現形式。京劇發音技巧包括假嗓、真嗓、吊嗓、左嗓、丹田音、云遮月等發聲形式。京劇的板式分類體現了唱腔節奏的組成形式,可分為快三眼、慢板、原板、搖板等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京劇藝術表演形式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的修改、整理,據有關統計而知,當前已有200多種優秀京劇曲目與表演形式得以有效的保存,并以其獨有的藝術表演形式在京劇舞臺中得以廣泛流傳。此外,隨著我國對傳統文化與藝術的保護與傳承,人們可以通過電視媒體來欣賞京劇表演形式,例如:《霸王別姬》《群英會》《空城計》《野豬林》《長坂坡》等。
二、民族聲樂與京劇唱腔的發展現狀
我國京劇最早出現在清朝光緒年間,其在歷史上被稱之為平劇、京戲、國劇、二黃、皮黃、京調、黃腔等,這足以能夠看出京劇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隨著我國京劇愛好者、演唱者對于京劇的專研與發展,形成了備受好評的傳統藝術形式。京劇吸取了說唱藝術、民族舞蹈、滑稽表演等形式,經過京劇愛好者與表演者的長期專研與表演,將舞、詩、畫、歌有效的融入一體,到達統一與和諧的表演效果,從而形成了以歌舞演繹故事的京劇特色表演形式。與京劇相比較,我國民族聲樂表演藝術發展得較為晚一些,我國民間聲樂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開始逐漸興起的。我國京劇與民族聲樂同樣作為唱歌的表演形式,京劇與民族聲樂存在許多的相通之處,兩者都是要求表演者運用氣息與調節共鳴,都是唱腔與表演相結合來演繹的。京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對民間聲樂演唱具有重要的應用與借鑒意義,能夠進一步提升我國民間聲樂演唱水平,能夠將民間聲樂演唱者的聲音與唱腔得到有效的提高。當前京劇唱腔已經成為我國民間聲樂演唱培訓中的重要課程,經過多年的研究與發展使兩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使兩者在藝術表現形式上逐步協調發展,同樣也使京劇唱腔在民間聲樂演唱中越來越重要。將京劇唱腔運用到民族聲樂演唱中,不僅使兩者相互借鑒與共同進步,還能夠為我國文化的發展創新新的思路。
三、民族聲樂演唱中京劇唱腔的應用策略研究
(一)京劇吐字發音的應用
在京劇演唱過程中,通常都較為注重表演者的吐字發音,要求表演者在發聲中做到字正腔圓,這也是檢測京劇表演者是否合格的關鍵因素。然而,對于那些吐字不清晰與發音不正確的表演行為京劇演出是很忌諱的。基于漢語語言中獨有的咬文嚼字特點,京劇表演者對于情感上的演繹可以通過對漢字的不同發音來實現,以此能夠看出發音的準確與清晰度對于京劇表演者的重要性,發音清晰與正確是京劇表演者情緒與感情表達的基礎。而民間聲樂表演者的發音,并不是咬字發音,其發音氣息與時長具有特定的規律。因此,民間聲樂演唱者要想更好地表達出聲樂作品的效果,就應該有效的應用京劇中的吐字發音特點,克服平日里說話的發音方式,根據不同聲樂作品的內容與情感調整自身的發音氣息與時長,從而使民族聲樂表演者能夠更好地演繹聲樂作品。對于民族聲樂表演者而言,京劇咬字發音特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掌握的,其需要在日常生活與聲樂學習中不斷地練習與演繹,才能夠更好通過聲聲音來詮釋民族聲樂作品。例如,在學習蒙古歌時,演唱者就可以借鑒京劇的演唱形式,演唱者通過借鑒京劇的演唱形式,能夠將蒙古草原那種無邊無際情景演繹出來,能夠使蒙古歌曲更形象,使蒙古歌曲內容更豐富,從而打動聆聽者。
(二)京劇演唱風格的應用
京劇的演唱風格、演唱方式都與民族聲樂演唱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然而,在民族聲樂發展的初級階段,有許多的民族聲樂作品都是借鑒京劇的演唱形式發展而來的。如,民族聲樂將江南戲曲與民歌的相結合,通過民族聲樂的演唱,突顯出聲樂的細膩情感,使江南聲樂更加的委婉、動人;對于川江戲曲而言,其戲曲風格緊張、激烈,曲調之間緊密相連,將京劇咬字發音融入其中,通過民族聲樂的演唱,更能夠突出川江人們的個性特征;對于北方戲曲與東北民歌的相結合,東北民歌通常聲調較高,通過民族聲樂的演唱,能夠將聲樂作品中的豪放氣息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對于民族聲樂演唱者來說,京劇唱腔指導作用較為強烈,如在民族聲樂作品中《故鄉是北京》演唱中,歌手李谷一就將京劇唱腔融入到演唱表演中,并細膩地處理歌詞中的每一個詞匯的發聲細節,形成自己演唱的風格,從而才能夠給聆聽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者,在民族聲樂作品的發音上,有效運用京劇唱腔能夠使聲樂作品在一定的規律下進行,通過民族演唱使聲樂作品的內在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提高演唱者的咬字發音能力,從而使演唱者的聲樂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三)京劇氣息方法的應用
在京劇唱腔表演中,表演者十分注重自己氣息的掌控,而對于民族聲樂演唱者而言,氣息的掌控同樣是很重要的。在京劇表演之前,表演者需要保持氣息的均勻、靈活、穩定,確保在表演過程中不驕不躁、心平氣和,以最佳的氣息狀態去演繹作品。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對演唱者的要求同樣如此,將京劇氣息方法有效的運用到民族聲樂演唱中,能夠使演唱者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氣息,演唱者能夠結合自身的演唱技巧,能夠獲得最佳的民族聲樂演唱效果,從而能夠在演唱中得到聆聽者的認可。因此,民族聲樂演唱者應該合理的運用京劇氣息方法,運用京劇氣息方法不僅使演唱者掌控自己的氣息,還能夠提高民族聲樂演唱水平,從而使民族聲樂演唱更具特色。
(四)京劇手眼身法的應用
基于我國京劇與民族聲樂的表演形式,京劇與民族聲樂存在許多的相通之處,兩者都是要求表演者運用氣息與調節共鳴,都是唱腔與表演相結合來演繹的。在京劇表演中,表演者不僅要唱好,還應該演好。在京劇表演中對演唱者的手、眼、身法具有較高的要求,表演者只有具備很好的身段,再配上優美的音樂,才能夠確保京劇作品的有效演繹。在民族聲樂演唱中,表演者應該借鑒京劇唱腔中的手眼身法,將其運用到民族聲樂演唱中,在配上聲樂音效,從而使演唱者能夠唱出最佳的民族聲樂作品。因此,演唱者將京劇唱腔手眼身法運用都民族聲樂演唱中,能夠提高表演者的演唱效果,從而受到聆聽者的認可與喜愛。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京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對民間聲樂演唱具有重要的應用與借鑒意義,能夠進一步提升我國民間聲樂演唱水平,將民間聲樂演唱者的聲音與唱腔得到有效的提高。將京劇唱腔應用到民族聲樂演唱中,不僅能夠將京劇藝術得到有效的傳承與發揚,還能夠使民族聲樂演唱更具特色。因此,民族聲樂演唱者應該有效的將京劇藝術運用到民族聲樂演唱中,將京劇唱腔中的咬字發音、唱腔演繹風格、唱腔氣息方法、唱腔手眼身法等應用到民族聲樂演唱中,從而使民族聲樂能夠演唱出最佳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陳諾.現代民族聲樂作品中京劇音樂元素的運用及演唱分析[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6年.
[2]郝麗慧.淺談民族聲樂學習者如何演繹京劇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以京劇唱腔《卜算子·詠梅》為例[J].學周刊,2015,(15):14-15.
[3]郝麗慧.淺談民族聲樂學習者如何演繹京劇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年.
[4]張玉.淺談民族聲樂對京劇唱腔中喊嗓子的借鑒——如何找到自己最好的音色[J].黃河之聲,201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