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砍樵》的形態特點賞析及延伸心得-...霉菌病的影像學特征
吳麗情
摘 要:花鼓戲《劉海砍樵》又叫做《劉海戲金婚》,以湖南常德市誕生的“劉海砍樵”這一傳說為主題創作,《劉海砍樵》這一唱段與其傳說被人們關注,得到了觀眾們的廣泛喜愛,《劉海砍樵》的民間傳說故事流傳開來,這一唱段與其傳說影響并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本文,我們就《劉海砍樵》這一唱段,進行一系列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劉海砍樵;作品賞析;故事背景;特點
中圖分類號:J61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6-0148-01
一、花鼓戲《劉海砍樵》的故事及背景
“狐娘”胡秀英為主角,講述勇敢追求愛情,勇于挑戰困難的“狐娘”胡秀英與勤勞樸實的樵夫劉海,最終修成正果,結為夫妻的故事。《劉海砍樵》后被創作成花鼓戲,成為傳唱度極高的經典唱段。《劉海砍樵》以川調為主,在湖南花鼓戲傳統折子戲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以民間流傳說為題材,雖說是傳統劇目,但包含了浪漫主義情懷,是故事性極強的劇目,藝術風格幽默詼諧、趣味叢生、曲風明快、傳達方式通俗易懂,以載歌載舞的形式為大眾所知。
二、分析《劉海砍樵》的形態結構
以音樂題材綜合故事起源以及伴奏與演繹形式和音樂的展現手法與結構為根據,川調、民歌小調以及打鑼腔是為長沙花鼓戲的主導類別,一般正調以極具特性、聲腔格式,唱腔較為固定的川調和打鑼腔為主。《劉海砍樵》的唱詞的表現方式常為中上下句相互呼應的表現手法,應用重復二段體結構,且相對比較規整的。在《劉海砍樵》中以川調類為主采用了十字調、西湖調,而在民歌小調類中,則選用了采蓮船調:徽調式。十字調以四音為主,分別是羽、宮、角、微( la,do,mi , sol),參差不齊表現方式,為突出第七級音的羽調式。西湖調二段體的結構方式,基本使用規范整齊的七言句的表現方式詮釋唱詞,在《劉海砍樵》中西湖調的體現在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位置,在這一唱段中,發生地點在綠樹繁茂的山林中。
三、《劉海砍樵》體現的特點
(一)地方曲調聲腔
由于各地方言所存在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戲劇表達方式,例如:京劇、粵劇、秦腔、川劇等。各地方言的差異也是不同劇種最重要的區別之一。依據上文所述,《劉海砍樵》選用了不用的曲調唱腔,為了豐富川調唱腔,在歌詞基本曲調基礎上又增加了“比古調”的曲調,讓唱段更加朗朗上口。在《劉海砍樵》唱段中為呈現出人物喜悅、興奮的情緒,使內容更加深入人心,則選用旋律悠揚唱調偏于高亢的唱調一字調,一字調又稱作雙川調,常用與是湖南花鼓戲中,也常用于抒發情感的唱段。由于設計不同的唱腔,整曲以唱腔波浪起伏形態以及悠揚優美抒情方式進行劇情發展。
(二)語言特點及巧妙運用
長沙花鼓戲的靈魂便是方言,舉例說明一下,一些常見的具有長沙方言特色的唱詞,原滋原味原生態的花鼓戲就是要用當地的方言唱出來,如果是選用不同的語言去詮釋花鼓戲,效果一定是不如當地方言這樣生動形象。《劉海砍樵》中的這段經典唱段來說,在這一段男女對唱中,男主角劉海與女主角“狐娘”胡秀英,一唱一和,一問一答中,以對話的形式出現,抒發了特定地點情景的情感。在唱詞的語言呈現,也選擇當地人民的說話方式習慣,比如說使用“得兒”的這個語氣詞搭配著“來”,也是適當的加入了象聲詞和語氣詞極好的例子,豐富了人物的形象,對人物情緒也有了更好的詮釋與解讀,也使音樂腔調有了更好的呈現,整體唱段使用的象聲詞與語氣詞以及使用的方言,也是《劉海砍樵》這一唱段中不可或缺、十分精彩的一部分。
(三)《劉海砍樵》表演形式及延伸角色分析
在《劉海砍樵》中,開場時,扮演勤勞質樸的青年劉海的男演員與扮演“狐娘”胡秀英的女演員分別站在舞臺的兩邊候場,待到音樂響起時,兩人將同時上場表演,扮演勤勞質樸的青年劉海的男演員將手持一個大扁擔為道具,而扮演“狐娘”胡秀英的女演員將會兩手各持一個大花扇子進行表演,增加舞臺豐富性,并且達到深刻刻畫人物的效果,使舞臺表現生動形象。延伸到《劉海砍樵》的劇種湖南花鼓戲上來說,俗話說的好“藝術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體現生活,高于生活”,花鼓戲的題材選取大多都貼近生活,取之生活,在過去,貧苦的勞動人民與不同職業的手工業者是表演花鼓戲的主力軍,包括在在花鼓戲的演出過程中也會將生活經驗編排成表演動作呈現在觀眾面前,在當時,花鼓戲演員取其精髓,將生活中各式不同的生活經驗與職業經歷心得,經過選取編排融入到演出劇目與表演題材當中去。因帶有濃厚的生活色彩與優美唱腔相結合的花鼓戲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的時候,就得到的廣大群眾的追捧與喜愛,所以,花鼓戲是人們能夠口口傳唱,培養生活情操的優良曲種。
參考文獻:
[1]胡遠慧.《劉海砍樵》系列研究——兼談地方文藝的傳承與發展[J].名作欣賞,2011(32).
[2]龔佑臣.常德“劉海砍樵”傳說“狐仙”形象探析[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03).
[3]任銘月.淺析中國民間戲曲音樂花鼓戲——細品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J].大眾文藝,201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