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蔚
摘 要:研究繪畫的形式美不應該只從藝術世界的大環境中看它的發展與審美價值,還應該從某一個人物及作品中去發掘。而吳冠中作為20世紀中國畫壇比較有影響的人物,通過自己的鉆研和實踐,不斷摸索著繪畫中形式美的規律。吳冠中先生提出了形式美和“筆墨等于零”的觀點,他的作品中充滿了獨特的形式美語言,形成了以形式美為主題的水墨畫風格,為中西方藝術的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研究吳冠中先生的繪畫形式美的創作理念,對我們進行新的藝術嘗試有啟示性的意義。
關鍵詞:形式美;吳冠中;中國畫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6-0025-01
所謂繪畫的形式美,廣義地說,它是客觀事物外在形態的呈現,狹義地說,則是點、線、面、色彩、空間、材料等要素的組合。形式美是藝術作品成為經典并得以流傳的重要條件,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一直運用著比例關系,恰當的比例有一種協調的美感,如果比例失調,就會破壞美的秩序和規律。所以協調的尺度和比例,是每一幅完美的畫面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在畫面中,他們是相互依賴,彼此呼應的,只有把握了恰當的尺度和比例,我們的畫面才會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這種沖擊力和感染力就可以被我們稱之為形式美。
音樂節拍輕重緩急的變化,文學作品的鋪墊、高潮、結局都是節奏感的體現。這種節奏感體現在畫面中就是黑白灰、冷暖、虛實的變化,整張畫面有松有緊,就像音樂中的音符一樣。畫面的統一可以增加條理性,使畫面更有秩序,突出整體的美感。但是不要過分統一,過分的統一會顯得刻板單調,缺乏藝術的視覺張力。為了使畫面的視覺效果更加活躍,我們必須注重畫面色調的冷暖明暗、形狀的大小,位置的高低遠近,形態的黑白虛實間的變化。所以在一幅畫面中,既要表現出統一性又要有變化,這一規律也體現了哲學上矛盾統一的世界觀。
對比與和諧,就好像織物中經線與緯線的關系,它們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對比的巧妙,可以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還可以更加鮮明的升華主題。畫面中對空白的處理也就是畫面的空間設計,中國畫里講就是留白,留白之處有時候更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想象空間,正是筆未到意已至的美妙所在。虛實關系也是為了深化主題服務的,國畫中用墨色的濃淡來表現虛實,“虛”是為了突出“實”。
任何藝術都離不開形式美語言的追求和表現,在繪畫中,這種形式語言體現了無窮的藝術魅力,而在國畫里,最有代表性的能夠體現出形式美的就是吳冠中先生的作品了,今天我就來分析一下吳冠中先生水墨畫中的形式美語言。
吳冠中是20世紀中國畫的代表作家,他非常重視對形式美規律的探索,特別擅長用中國畫的材料和工具結合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來創作,有他自己獨特的創作理念。他的作品兼容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西方現代繪畫觀念,表現出中國畫特有的意境,個性突出,具有創新意識和時代特色。吳冠中在一次訪談中表示,“真正的美術、造型藝術,眼睛看的東西,它的語言是形式,通過形式來表達語言,從形式上來看美丑,從形式上感染人。真正好的美術是通過他本身的感染力來呈現的,是形象感染人,而不是題目感染人。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講,內容與形式是分不開的,內容也是形式,形式也是內容。”吳冠中所追求的形式美主要是線條和氣韻,這種形式美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形式美,它是抽象與具體,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要在畫面中表現形式美,點、線、面、色是最基本的視覺元素。吳冠中先生在繪畫過程中,非常善于把一些具象的實物變抽象,簡化繁雜的對象,從復雜紛亂的自然元素中提取出這些形式要素,更是加強了中國水墨畫的線的運營,和西方藝術特有的色彩。他不單單追求線條入畫的效果,而是更加重視用線條表現感情。
在應用色彩方面,吳冠中借鑒了西方的色彩對比手段,別出心裁的在畫面中大膽添加黃、綠、紅等色典,加強了色彩的表現力。筆墨是中國畫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我們不能為了筆墨而筆墨,而是應該充分運用筆墨為整體畫面服務,筆墨只是技巧,孤立存在的筆墨是喧賓奪主,沒有意義的。“筆墨等于零”并不是說就是要拋棄傳統筆墨,而是在發揚繼承優秀的筆墨技法的基礎上結合當代審美和畫家創作的畫面需求來創造一種新的、有意味的筆墨。不要拘泥于古法,裹足不前。我們在繪畫創作中要避免陷入千篇一律的限制里,不斷尋求自由革新的筆墨語言形式才能更好的去表達自己的情懷。
“藝術家在生活中對事物的感受激發出情感,從而創造出藝術作品,但是在抽象成某種藝術形式的過程中,還是要有一根線來聯系作品與生活,風箏不斷線,使每一位觀眾能與作品交流。抽象也是要從現實對象中提取出來的,沒有形象的抽象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是不可取的。”這就是吳冠中先生的“風箏不斷線”理論。就是說畫家所創作的畫是要與客觀現實存在一定聯系的,“風箏”就像作品,“線”就是現實生活。
創作不能脫離現實生活故意去做一些花樣翻新,不應該為了追求形式效果而去做效果,我們看到的畫面中的抽象美并不是無形象的,而是來源于生活,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寫生,通過觀察世界汲取生活中的藝術養料,達到形式與情感的統一,讓藝術扎根于生活,這樣觀眾在看我們的畫的時候才會產生共鳴,這才是我們應該提倡的形式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