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舫黃梅戲唱腔選集 附CD光盤1張
何麗瓊
摘 要:本文主要以黃梅戲的唱腔特點與演唱分析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演唱方法為主要依據,從黃梅戲唱腔種類特點、黃梅戲唱腔旋律節奏特點、黃梅戲唱腔語言道白特點這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宣傳黃梅戲藝術特色,使更多社會群眾能夠參與到黃梅戲演唱活動中,認識到黃梅戲藝術特點,進而為我國藝術傳承提供有利條件。
關鍵詞:黃梅戲;唱腔特點;藝術風格;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170-01
一、黃梅戲唱腔種類特點
黃梅戲唱腔含有諸多種類藝術文化特色,它屬于板式變化藝術,其中含有主調、花腔以及彩腔等。在黃梅戲演唱中利用最多的就是主調,它是最基本也是最傳統的唱腔,在大戲中廣泛應用,依據不同狀況又能分為火攻、二行、平詞、三行等腔調。在正本大戲內會含有平詞唱腔,絕大多數都利用到抒情性、敘述性較強的正本唱段中,曲調優美、聲音婉轉悠揚,最具代表的有《梁祝》,當前,黃梅戲內的平詞腔調應用占比越來越大。由于黃梅戲的不斷完善,使得現代的黃梅戲平詞腔調中融入了一些音樂元素與地方民歌等,使傳統的唱腔藝術在不斷優化。二行、火攻皆依附于平詞或其他曲調唱腔,一般為多次反復變換組合,前者為慢板,后者則是快板,大都會在任務激動或是劇情高潮的時候體現,其二者間經營聯合應用,有節奏的復句具有傳遞感情的作用更大,尤其是人物恐懼、憤懣以及煩躁時。
花腔一般會出現唱小戲中,主要體現生活細節,它的腔調多半以歡快樸實為主,在實際表演中會呈現出生動活躍的氣氛,使社會群眾感受更加真切。含有濃郁氣息的相間小調,一般會應用襯詞,比如呼舍、哎喂,它狀物言情較幽默,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夫妻觀燈》中的“夫妻二個城門進,抬起頭來看花燈。東也是燈,西也是燈,”這就能將上述特點體現出來。所以,此種朗朗上口的旋律以及密集型的語言皆為群眾所喜愛,從而吸引更多群眾來傳承黃梅戲。
二、黃梅戲唱腔旋律節奏特點
黃梅戲唱腔通熟易懂與流暢的特點,不但受吟唱中的醇厚板腔體,還有民族特色且錯落有致的花腔小調所影響,還受其唱腔的整體節奏與旋律所影響。黃梅戲和勞動人民密切相連,通過長時間的發展,黃梅戲的唱腔旋律的整體呈現下行音階特點,在開頭處時常應用開口腔為一或是潤腔的旋律。但黃梅戲的唱腔也是會一句節奏變化而改變,唱腔不同所對應的節奏特色自然存在差異,在進行演唱時因會受到的影響因素比較多又會發生轉變,比如人物感情、劇情變化以及語言音韻等,結合利用黃梅戲唱腔所具有的藝術特色更加靈活多變。盡管黃梅戲的唱腔與節奏都含有屬于自己的特色,但依然需依據戲劇要求,來對語氣進行合理銜接,段句節奏唱腔需和諧過渡,所以不同的黃梅戲表演者在同一段唱腔中所呈現的節奏、情緒以及唱詞等皆會體現出屬于自己的藝術特點。
三、黃梅戲唱腔語言道白特點
與京劇的大聲喊有所不同,唱腔的位置比較高,含有的假聲較多,并且道白是京話,十分注重高壓藝術。黃梅戲起源于貧苦大眾,它的近距離表演的特點就是使黃梅戲音量會變小,不夸張做作,不體現高低音,聲音甜美且自然,其道白由安慶地方方言起源的,它的舞臺方言有生活傳統、古裝以及現代小戲,古裝的黃梅戲的道白含有京劇韻白,十分具有韻味,而現代黃梅戲方言道白摻著普通話,節奏明快,生活傳統小戲的道白比較親切自然。以上為黃梅戲唱腔語言道白的主要特點。
四、演唱方法
目前,黃梅戲的演唱基本上都是在真聲的基礎上進行混聲,在保證黃梅戲的真聲特點的前提下,利用深呼吸與引入京劇的高位置發聲法,合理應用頭腔共鳴來拓展音域,將黃梅戲高音發緊的問題切實的解決掉了。進而增強了黃梅戲的演唱質量,并且延長了表演者的表演生命。我國著名黃梅戲大師王少舫,在學習黃梅戲以前學習過京劇,因此在控制嗓音上輕松自如,并不會扯著嗓子演唱,并且嗓子的應用年限也有所延長相較于那些扯著嗓子演唱的演員更加健康。這便說明了在運用嗓音上,演唱黃梅戲時盡量應用真聲進行演唱,可以說真聲比較多的混聲,這樣才能確保演唱黃梅戲只得不足得到優化與完善。利用此種混聲能夠切實將聲帶的張力發揮出,保障高聲區音色圓潤且明亮,具有較強的穿透力;但中低聲依據要保持在自然說話的真聲狀態,但此時的真聲需要具備呼吸基礎,而并非是大白嗓,這樣才會在保證在借鑒的同時不失去黃梅戲自帶的藝術特點。借鑒之后的聲音要比之前的更加清晰,音色更具表現力,并且具有交錢的穿透力,上下音區也比較容易統一。并不會出現換聲痕跡與真聲與假聲不協調的現象,時表演更加自然,從而使社會群眾的欣賞需求得到滿足。
五、結語
綜上所述,盡管黃梅戲不像京劇那樣高雅,不像昆劇那樣細致,但其卻是集聚了誦讀、演奏、歌曲、舞蹈、民俗為一體的親切且自然的生活藝術,使黃梅戲中覆滿生活情緒與人生哲理,為廣大貧苦群眾所傳唱,歷史十分悠久,在不斷發展中融合了南北民俗腔調,才能發展成當前充滿活力的黃梅戲藝術,躋身到我國五大戲曲之中。
參考文獻:
[1]王祝華.論黃梅戲唱腔特點及其地域性色彩[J].黃河之聲,2015(11).
[2]周潔群.淺談黃梅戲青衣演員的綜合修養[J].戲劇之家,2016(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