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 夸大 的中國功夫 淮南吧
夏婷婷
摘要:德爾薩特表情體系主要以兩大基本原則、機體表情理論和動作表情理論三部分組成,對動作與內心活動的相互關系進行探究。舞蹈表演是依附主體——人加之舞蹈動作、情感,通過舞美等藝術手段,來表達主體內心情感的藝術,是最能與觀眾產生共鳴的藝術形式。本文從德爾薩特表情體系入手,結合中國舞蹈表演進行研究,分析德爾薩特表情體系對中國舞蹈表演各個方面的啟示。
關鍵詞:德爾薩特 ? 舞蹈表演 ? 啟示
中圖分類號:J7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5-0083-04
19世紀末,“身體文化”興起,其中最為熱潮的是美國的德爾薩特運動,領導者是戲劇教師弗朗科斯·德爾薩特(Delsarte,1811-1871)。此運動產生的重要因素有兩點:其一,由于德爾薩特童年時對學校教學模式的抵觸,萌發了他想改善教學中訓練方法的想法;其二,源于德爾薩特對基督宗教的摯愛,在宗教影響下,對圣母、圣嬰、圣靈三位一體的個人理解。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員所展現的舞蹈形象必須帶有內心情感和肢體表情,兩者的關系相輔相成,內心情感有利于肢體表情的表現,肢體表情促使情感真實抒發,表情作為形象塑造的具體體現,無論是對主題的凸顯還是對作品的提升,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德爾薩特表情體系概述
(一)德爾薩特表情體系的基本原則
“一致性”與“三位一體”是德爾薩特表情體系的兩大基本原則。所謂“一致性”,指人的內心情感趨向與外部身體動作趨向相一致。大多學者認為,人在自然狀態下所表現出的動作旨意與此時的內心活動意圖是相符的,即肢體動作是真相的附屬品。在舞蹈藝術中,我們需要的是有靈魂的舞蹈藝術形象,只有將表象與具象、肢體與靈魂高度統一時,藝術作品才更有藝術魅力。
德爾薩特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三位一體”理念源于基督教對他的影響。德爾薩特將基督教“三位一體”理念運用到了德爾薩特表情體系中,他認為,上帝創造了人類,人類也一定具有上帝的某些特征。德爾薩特表情體系將“一致性”與“三位一體”作為該體系的基本原則,并在“一致性”原則基礎上發展“三位一體”原則,將人的身體空間分為三個區域:頭部、上肢、下肢,它們分別代表著“智慧的”“情感的”與“生命的”。德爾薩特又根據肢體動作運動路線與中軸關系,劃分三種運動形式,“離心的”“向心的”與“中心的”,通過這三種運動形式的研究,總結出了“九重一致”(如表1),由“離心的”“向心的”“標準的”三種量的組成,這三種量可兩兩相組,形成新的量的形式組,每個形式組中一個為主導作用,一個輔助作用,體現著三者密切關系。我們從九宮格模式出發,設想出頭部、手部等不同身體部位各九種不同動作,當我們頭部的九個不同動作碰撞上手部的九個不同動作時,會出現八十一種不同動作,此時我們繼續與其他部位碰撞,會產生數以百計的動作組,這種動作發展模式對舞蹈表演者有著重要意義。
(二)德爾薩特表情體系的具體內容
德爾薩特表情體系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機體表情理論和動作表情理論。機體表情理論包括結構機能、部位技能、關節技能,動作表情理論可分為動作類型和動作法則。但由于德爾薩特本人并沒有出版原著,現有資料多為德爾薩特學生整理的筆記,這對德爾薩特表情體系的研究存在著一定難度。
1.機體表情理論
結構機能根據人體不同部位的表情表達功能分析,將人體表情分為三個區域,即生命的、精神的、情感的。德爾薩特將人體分為三大區域,每一區域都是被控制的。
頭部(Head) ? ? ? ? ? ? ? 心理的、智慧的(Mental)
上肢(Upper Torso) ? ? ? 情感的、精神的(Moral)
下肢(Lower Torso) ? ? ? 生命的、物理的(Vital)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手部和腿部雖統稱為人體的四肢,但腿部較多的受到重心及調度的制約,相比之下,手部解放空間較大,其表情語匯更為豐富,手部屬于情感的,腿部屬于生命的,這是德爾薩特表情體系“結構機能”的基本內容。肢體表情在不同空間區域所表達意義不同,例如手部動作在胸部周圍或胯部周圍時,手部動作應屬于性感的情感區域,手部運動在頭部時,手部動作應屬于精神體現。我們通過對結構機能中身體劃分的認識,了解到不同身體區域及運動形式所表達的意義不同,每個區域都有其獨特一面,這對我們日后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部位機能是由兩大基本原則的指導下,對人體不同部位的動作與姿態分析對應。通過把肢體某一部位放置九宮格圖表里進行分析,用三大動作類型的九種姿態來呈現,總結出身體不同部位與其對應的情感。我們以手部為例,手部屬于上肢部位,手主要承擔的是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工作。手放置額頭位置,表示沉思或是頭疼;手緊緊握拳,表示憤怒;手五指張開,表示驚厥等。除了手部姿態以外,每一個手指也有指代功能,如小母手指表示靈巧,無名指表示情感,大拇指展現人的生命力。
德爾薩特不僅對身體主要部位進行論述,對各個關節也進行了分析。關節技能中強調關節是思想情感力度的表達。我們以肩、肘、腕三個關節進行舉例。肩——當人們在表達某種強烈意愿的時候,肩部會自然聳起,以加深情緒化,強調內心感受;肘——我們設想一位孤苦伶仃的老人,其體態弓腰駝背,手肘靠近身體內側,這一形象也表現出無力、落魄的樣子;腕——手腕的靈活度、力度能夠間接反映一個人的身體狀態,一位優秀的舞者,必須具備靈活運用手腕舞動的能力。
2.動作表情理論
動作類型:德爾薩特運用空間呈現法將動作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相反動作、平行動作與連續動作。相反動作指身體局部運動軌跡程相反方向,表現身體控制平衡的功能,強調身體綜合能力與情感。例如我們在過獨木橋時,手臂會放在身體兩側,行走時會一只手臂向上一只手臂向下運動,其動作的表現動能就成為了控制人的平衡能力。平行動作指身體局部運動軌跡呈相同方向,其動作的表達意蘊具有柔美、輕緩的情感色彩。連續性動作必須具有連續性,指身體的各個部位依次進行運動。這三大動作類型不僅給舞蹈表演者帶來眾多益處,在舞蹈表演的動作開發上、舞蹈表演教學上都給予了重要啟示。
動作法則:作為舞蹈承受載體人來說,在藝術表演過程中,需要各類有標志性動作來表達內心情感,為進一步開發人體動作的各種可能性,德爾薩特發現,動作的發展及運動是有規律的,并總結歸納為動作法則,其內容包括高度、力度、幅度、動機、順序、方向、形式、反應、廣度九項法則。
高度法則:以手臂為例,由下到上將手臂分為了九個高度,其意義由完全拒絕到完全接受。我們將手臂動作向上、向前運動表現意義為美好的、積極的,向下、向后表現意義為丑陋的、消極的。力度法則,演員表演時力的強弱可表現情感的深淺,在雙人舞或者群舞表演時,也可運用相互間動作力度對比來完成不同的情感表達;動機法則,情緒的強弱對動作的幅度有著緊密關系,激動的情緒需要大幅度的動作進行配合,舒緩的情緒需要小幅度動作進行表演;順序法則,即表演時要順應由思想到動作的順序表達;方向法則,肢體運動與空間的不同視角;形式法則,如直線、斜線、圓;速度法則,表演者自身條件會制約舞蹈動作的速度,動作速度與情緒的起伏有著直接聯系;反應法則,最真實的反應情緒應是類似于瞠目結舌的狀態,做作的動作表情并不能表達真實反應;廣度法則,可總結為,情緒越激動,動作廣度就越大,反之,動作廣度就越小。
二、德爾薩特表情體系對中國舞蹈表演的啟示
德爾薩特表情體系在法國萌發,到了美國達到了發展高峰。斯蒂爾·馬凱和泰德·肖恩將德爾薩特表情體系引入到舞蹈學科領域上,斯蒂爾·馬凱借鑒德爾薩特一些基本原理創立了“和諧體操”《運動美學》《表達的原理》,深受戲劇家、體操研究者等人的喜愛,并將其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泰德·肖恩將德爾薩特表情體系中的動作法則經過提煉、加工、創新成適用于舞蹈領域的新體系,為舞蹈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一)德爾薩特表情體系對轉變中國舞蹈表演觀念的啟示
德爾薩特表情體系推動了舞蹈藝術觀的改變。歐洲早期的現代舞蹈家鄧肯、肖恩都曾直接或間接地學習了德爾薩特的理論,對他們的現代舞蹈的創作與表演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①伊莎多拉·鄧肯開辟了現代舞先河,擺脫了芭蕾傳統的舞蹈模式,以自然放松的舞蹈形式將動作展現出來,使舞蹈更貼近生活,為現代舞的理論基礎與藝術實踐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現代舞之母”。泰德·肖恩與妻子圣·丹尼斯創辦的丹尼斯——肖恩學校是美國最早運用身體動作訓練的學校,在這里,培育了眾多現代舞大師,如瑪莎·格萊姆、查爾斯、韋德曼等。肖恩在表演中強調身體與動作的關系,動作語匯主張提煉生活化舞蹈語匯,拒絕程式化,他與鄧肯的舞蹈理念有著相同之處,都崇尚自然天成的美。受其三位藝術家的影響,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以動作與心理相結合的舞蹈理念,如瑪麗魏格曼的表現主義舞蹈、多麗絲·韓芙莉的人道主義舞蹈等。她們都借鑒了德爾薩特表情理論,受到德爾薩特表情理論的影響。現如今,現代舞在中國的市場不容小覷,越來越多的中國舞蹈加入了現代舞的元素,無論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中國古典舞還是漢唐舞蹈,表演者在節奏及動作處理上都會融入現代舞蹈元素,如《扇舞丹青》《桃夭》《翠狐》《雀之靈》等。這些融入新元素的舞蹈更受觀眾的喜愛,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德爾薩特的“結構機能”理論,認為上半身是人體生命器官的生長區域,是“情感的”表現區域,而19世紀的芭蕾對上半身要求嚴謹,束縛了身體表現了,所以,20世紀的舞蹈家們認識到上身在舞蹈中的重要性之后,試圖打破傳統觀念,創立新的舞蹈理念,為舞臺視覺藝術提供了新視角。因此,在德爾薩特表情體系的啟示下藝術表演觀念實現了轉變,改變了19世紀的舞蹈狀況,在20世紀開啟了新的藝術理念。
(二)德爾薩特表情體系對舞蹈形象塑造的啟示
德爾薩特表情體系中的“一致性”原則對舞蹈演員舞臺表演有著重要意義。舞蹈中的每個動作語匯都賦有本身意義與情感色彩,“一致性”原則強調人體動作與內心情感色彩相一致,更加追求物質與精神相一致,這一理論在舞臺表演上極具科學性,并廣為學者鉆研。例如在傣族舞蹈作品《孔雀飛來》中,舞蹈的選材來源于云南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態為素材,將傣族圖騰孔雀作為藝術創作的形象表現傣族人們悠然自得、趣意年華的生活狀態。想要抓住作品的精華之處,首先要了解傣族地區人文、歷史及孔雀的各種生活習性等,然后再通過對動作的提煉,把孔雀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作品在表演上,將孔雀的生活化動作經過加工,轉變為舞蹈語匯,無論是手型還是舞步,跳躍還是技巧,都有著數種表現方式,舞者捕捉住孔雀生活狀態的每一瞬間,如昂頭、轉身、開屏等,仿佛自己就是一尊優雅的孔雀,通過肢體語言呈現給觀眾,傳達出和諧、歡樂、幸福、吉祥的寓意,達到身心的統一,強化審美愉悅感。從表演來看,表演者首先要做到“悅耳悅目”,即身體感官的基礎上加入想象、理解等因素,讓人的感官器官感受到愉悅。其次做到“悅心悅意”,即表演者將情感與精神上的因素帶入,使人獲得超出感官器官之上的內在愉悅。最終要做到“悅志越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致性”原則。由此可見,在形象塑造中,準確把握形象是優秀舞蹈作品的可靠保證,內心情感的把握遠比動作的形象模仿重要的多,“一致性”的最終目標是強調情感對個體的重要性,并非情感取代動作,必須將舞蹈動作和內心情感相結合,由內到外,達到身心一致。
(三)德爾薩特表情體系對中國舞蹈表演方法的啟示
德爾薩特的“九宮格”圖表,啟發了中國舞蹈表演新方法。“九宮格”以“離心的”“標準的”“向心的”三種動作形式為理論基礎,其對應不同的情感。當每個關節與身體部位發生碰撞時,至少出現九種不同的動作,當更多的關節碰撞身體部位時,得到的結果是會出現多的動作語匯,我們假設全身的關節部位都被調動起來時,會產生數以百計的動作組。由此可見,德爾薩特表情體系的“九宮格”為演員的即興表演提供了豐富肢體語匯的方法,不同的肢體語匯有著不同的情感表達,也就是說,在即興舞蹈中,表演者創造出多少動作,同樣也會表演出多少樣式的情感。肢體動作是情感樞紐的反饋,是情感樞紐的功能體現,旋轉、舞姿、體態任何一個動作都是對情感的回應,人所反映的每一個肢體動作都是情感的再塑,這種科學的方法能夠幫助表演者在即興舞蹈表演中抓住音樂風格,提升舞者舞感。同時,“九宮格”是德爾薩特在進行演員身體的表情能力培養中慣用的方法,德爾薩特試圖讓學生根據“九宮格”所提供的方法去發現動作,讓身體在不同空間中呈現出各式各樣賦有情感的動作語匯,通過反復推敲,最終達到解放肢體,使肢體崇尚自由,以至在日后的舞蹈表演中能夠準確運用身體表情抒發內心情感。
三、結語
德爾薩特本人雖沒有出版著作,但我們根據相關資料,肯定他為舞蹈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通過德爾薩特表情體系的學習,能夠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肢體動作從內到外的形態美,動作單一表現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需要的是有血有肉、具有生命力的舞蹈動作。德爾薩特表情體系作為培養身體表情的理論體系,他提出的“身心一致”理念以及對之后舞蹈家們的影響,無疑對中國舞蹈表演具有重要啟示,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注釋:
①劉青弋:《西方現代舞史綱》,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頁。
參考文獻:
[1]時黛.德爾薩特表情體系及其對舞蹈教育的啟示[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2]劉青弋.西方現代舞史綱[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馬麗萍.簡介德爾薩特、達爾克羅茲的藝術教育體系[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3,(06).
[4]汪加千,馮德,隆蔭培,徐爾充.人體律動的詩篇:舞蹈[M].北京:中國舞蹈出版社,2010.
[5]平心.舞蹈表演心理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