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云 表演藝術家 二人轉
崔志生
摘 要:二人轉藝術發展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流傳于遼寧、吉林、黑龍江省及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部分地區。多年來,這個地方藝術已深深扎根人們的心中。自《劉老根》一、二部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及全國各電視臺播出后,使全國億萬觀眾認識了二人轉,并深受大江南北廣大觀眾的歡迎。這個引人注目的我國北方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是熔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表演為一爐的地方藝術寶庫。因此,在我國乃至國外都有人在不斷地研究其藝術魅力的所在。
關鍵詞:二人轉;表演;基本功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167-01
二人轉的“四功”存在于諸多藝術表演當中,如評談中的說唱談嚎、評書中的說表贊評、相聲中的說學逗唱、京劇中的唱念做打,而“四種”在二人轉中指的是唱說做舞,吉林省藝人稱之為唱說扮舞,扮含義為扮演各種人物。早期有“五功”之說,即唱說做舞絕,其中的絕是指舞手絹、耍扇子等絕技。后來經過東北三省的專家的研究與總結,認為唱、說、扮、舞都有絕活兒,二人轉廣泛吸收了東北民歌、東北大鼓、東北皮影、喇叭戲以太平鼓、評劇、河北梆子等音樂唱腔和表演技巧,其表演藝術共分為唱、說、做、舞四門功夫。我覺得作為一個地方戲演員重要的任務就是弘揚民族文化,繁榮地方戲事業,塑造好角色,給廣大觀眾送去高檔的精神食糧,給人們以美的感受和啟迪。
一、“唱”
二人轉的唱功有一定的講究,它要求演員要具備一定的功力,要求演員的“字兒、味兒、腔兒、勁兒、板兒”,表現技能全部展示出來,使二人轉的唱腔委婉優美,悅耳動聽,高亢火爆,激動人心。唱功的語句大致以七言、十言為主,還可以用民歌體的長短句充實整個唱段。二人轉唱腔極為豐富多彩,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說。主要曲牌有[紅柳子]、[大救駕]、[文嗨嗨]、[武嗨嗨]、[四平調]、[影腔調]、[鋦大缸]等。還有輔助調用于二人轉的表演中,另外有一些民歌小調及專調在二人轉的唱腔中也常被一些演員運用。
二人轉唱腔中的[紅柳子]是最常用的曲調之一。是拉場戲、單出頭支撐曲調。它的旋律樸素,音樂語匯通俗,節奏變化豐富,甩腔棱角大,過門特點濃郁,是說唱性和戲劇性并存的曲調。我們常看到或聽到的《紅月娥做夢》、《包公賠情》、《摔鏡架》等傳統曲目中就是以[紅柳子]作為基調來表演作品人物性格及主題的。此調后來在龍江劇、吉劇的唱腔中也作為主要曲調。
二、“說”
二人轉的說功每一位演員須用心用力加以磨煉而成。因為,它是二人轉作品構成的兩大要素之一,在二人轉作品之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說功主要是指說口。有“成口”(也稱套口)與“零口”之分。丑逗旦捧,多是用音樂白來表現,說口語言風趣幽默,滑稽可笑。包括說白和數板。二人轉的作品是由韻文(即唱詞),白話(即說口)兩大方面構成。雖然在整段作品中占有的比例大小各自不一,但是,它的作用不亞于韻文的分量。二人轉唱段可分為四個段落,即人物糾葛段落、矛盾激化段落、景物描寫段落、主題升華段落。在反映現實生活的二人轉作品中,大多數都以唱詞為主。但是,也有少數的二人轉作品,卻以說口和道白為主,而唱詞部分相對減弱了一些。如現代作品《傻子相親》和《春雨紅蓮》等作品就是如此。它們以說口和道白相結合表現作品中的主題。但是,不管誰主誰副,誰強誰弱,宗旨都是為主題服務,從而收到韻白相間、水乳交融、珠聯璧合的效果。
三、“扮”
二人轉演員的做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練就的,它是長期深入生活,認識生活,并且熟悉各種人物的思想、性格而積累磨煉而成的。如演干部就不能與演農民一樣,演工人就不能與演知識分子一樣,演老太太就不能與演小姑娘一樣,需要演員通過化出化入的轉合來敘述景物、交代時間地點、人物脈絡、敘述故事、畫面連接。同時也通過演員模擬表演技巧扮演各種人物,進而在矛盾沖突的不斷展開,故事情節不斷向前發展中塑造人物形象,使觀眾在其中理解作品的主題。
四、“舞”
舞功是二人轉藝術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二人轉舞蹈的主要特征就是“活”和“穩”,要扭得活、歡、浪、美。二人轉的舞蹈可分為情節舞和情緒舞兩大類。
其動作主要是由東北大秧歌轉化而來,同時也吸收了其他各種民間舞蹈。基本動作有“扭、翻、走、挑、抖、扇、轉、錯”八個字。扭是大小快慢各種扭法,翻是各種翻身,走是前后左右各種步法與走法,跳是各種跳躍,抖是雙肩與雙腕的抖動,扇是扇動雙臂與雙腕,轉是男女換位轉身和二人挎肘轉圈,錯是前后左右的各種錯步。舞功在運用上,要根據劇情需要靈活的掌握,一般分為純舞,激情性歌舞,抒情性歌舞和敘事性歌舞,總體上是有說和唱,載歌載舞。一個好的地方戲演員,在知識技能上應博大精深,博中求精,只有這樣,表演時才能得心應手。
綜上所述,二人轉帶有濃厚的東北地方特色,它塑造了人物個性和反映人物的性格、風俗、習慣,大都帶有北方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的特點,不管是山東的秦叔寶,山西的關云長或是一些傳統的地方特色藝術,都帶有北方人民剛直、豪情、明快的性格特點。音樂、唱腔、表演、舞蹈等,也帶有北方人民所喜愛的高昂剛健、明快爽朗、火爆粗獷,委婉抒情的特點。二人轉作為東北地方戲曲,作為口頭說唱文學的一種藝術形式,從內容到形式,都深深地植根于東北農民的社會生活土壤。
參考文獻:
[1]王鐵夫.二人轉研究[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62.
[2]靳蕾.二人轉編曲研究[J].藝術研究,199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