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舞的基本動作要領
馬俊杰
摘要:中國古典舞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創立于50年代,是我國古典舞蹈中的精髓,對世界舞蹈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它作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具有一定典范意義和古典風格特色。
舞姿是人們用來表達肢體語言的表現形式,也是舞蹈的基本構成要素之一,而中國傳統舞蹈的舞姿具有濃厚的文化韻味,要求舞者的體態能夠表現出豐富、和諧且強烈的美感。為了研究舞姿在舞蹈動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中國古典舞舞姿特點的了解,并將眼神與四肢動作相融合,要求在神與體完美結合的過程中迸發出強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并將獨特的民族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 ? 生命力 ? 舞姿 ? 造型
中圖分類號:J722.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5-0088-02
一、中國古典舞舞姿的體態特征
中國古典舞舞姿的體態特征可用“圓、曲、擰、傾”四個字概括,它是中國古典舞的基本元素,也是舞姿造型中必不可少的體態。我國舞蹈家將手、眼、身、法、步巧妙地與婀娜多姿、形態萬千的舞姿造型相結合,創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藝術,為傳民族之情,達民族之意提供了豐富的舞蹈語匯。但舞姿的千變萬化,總是不離“圓、曲、擰、傾”的體態特征,下面筆者就多年來對中國古典舞的學習與認識分析述之。
(一)圓
“圓”:“圓”的體態在中國古典舞的舞姿中,運用非常廣泛。它是身體以腰為軸心以圓為軌跡進行運動,形成“三圓”動律,即:平圓、立圓及八字圓。而八字圓又是各種轉換連接中的必然過程,是轉換的銜接點。在審美上它是一個弧線,在動作上主要在踝關節處做勾、撇、繃,小腿要在膝關節處做端、直、掖,小臂關節運動的晃手,上臂在關節處的搖臂,以及腰、胸頸在回旋等都是舞姿“圓”的體現。
例如在舞蹈中常出現的“云手”動作,是以舞者的腰部為中心,依靠手臂前后左右依八字形揮出圓形的“風火輪”,并依圓形(八字形或蛇形)交替碾行的“走圓場”,以腰為軸而臂為輔,做舞姿立圓的運動的“翻身” 等,都是“圓”這一特點在身法、技法上的具體化。
(二)曲
“曲”:就是曲線,是中國古典舞舞姿中的又一特點。它注重形體的曲線美和運動過程的迂回曲折,是指身體和四肢彎曲成各種不同的弧度,表現舞姿的柔美線條及柔和曲線,暗示含蓄的意思。在舞姿動作中,要避免棱角,不能直來直去。它講究從反面做起,比方說“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沖先靠,欲前先后”等,例如:做“順風旗”時,一臂上舉稍彎曲的同時手心向上做“托掌”動作,另一臂拉開“山膀”形成雙向彎曲,做“山膀”時,雙臂呈弧形線條即可。
(三)擰
“擰”:是中國古典舞美的支柱,是指下身固定,上身(包括腰、肋、肩、頸、頭)向左或右作水平旋扭。“擰”在中國古典舞身韻中運用最多,其作用是非常重要而突出的,許多舞姿和技巧都用“擰”的動律構成,而且將它與別的元素相結合,從而產生新的復合元素。在擰的體態特征中,多以腰為軸的“橫擰”加以運用。不同的舞姿都是在“橫擰”的基礎,融入胸與肩的仰或含進行變化的?!皵Q”的主要形態之一是“臥云”,“它要求舞者向右蹋步,漸漸下蹲時向左側擰動下身,最后,右腳著地,左腿盤擰在右腿之上,右手抬至后背,整個人給人一種復雜的盤繞之感”。
(四)傾
“傾”:主要指的是身體的傾斜,要求是以髖關節為限的同時上身軀干往前、后、左、右做不同程度的屈伸、伸躺等動作,如:探海、踹燕,老鷹展翅等。當然,也可在傾的基礎上,加上其他的動作元素,形成各種豐富的姿態,讓舞姿更加的多元化。
綜上所述,從古典舞舞姿的這些體態特征不難看出,它都是一些上身的變化,其中蘊含了“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通過對古典舞體態特征的認識,了解到舞姿中的圓、曲、擰、傾是相通的,有著大圓套小圓,圓中有曲,曲中有圓,及“十擰九傾”等規律。能夠更好地掌握中國古典舞舞姿的特點,并自如的運用,從而使舞姿在舞蹈中起到點睛的作用。
二、中國古典舞舞姿的點、線配合
(一)含義
點和線是經常提到的專業術語,它本身的含義也是多方面的。它的點就是舞姿的造型,線就是舞蹈運動的過程。從動作的外部形態看,“點”指的是在舞蹈動作中突然停止或突出的強拍,“線”指的是舞蹈動作的路線;從氣韻來看,“點”通常指的是舞者瞬間的閉氣,包括在舞者動作起伏的強弱以及眼神的作用和轉換,“線”更多的是指在運動過程中的動感、樂感以及韻律感。
(二)節奏
用“點”和“線”來表現舞蹈動作外部運動軌跡及節奏處理的強弱快慢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古典舞在節奏上,并不是勻速的,而是在“慢而不斷、快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且有變動規律的節奏中進行的。此外動作的力度也是有區分度的,有輕、重、緩、急、強、弱、快、慢等區別,這些都是通過肢體動作所表現出來的。點與線,身與心,外在節奏與內在節奏的完美融合,使中國古典舞的舞姿具有“以形傳神,形神兼備,身心并用,內外統一”的獨有特色。
三、中國古典舞舞姿在技術、技巧的運用
中國古典舞蹈的精華之一就是身法和舞姿,中國古典舞舞姿的技巧以擰傾體態的舞姿結構為主要特色,與芭蕾舞舞姿的技術技巧有較大區別。將舞姿運用到旋轉、翻身、彈跳中,不但能豐富人物性格,更能為舞蹈增分添彩。
(一)旋轉
中國古典舞的旋轉有小舞姿轉和大舞姿轉。它的技巧多以擰傾體態為主,這里強調與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的不同,在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要求中對動作的筆直要求較高,要求長而舒展且有延伸感。旋轉靠的是全身的協調性。舞姿從身體傳達到手臂、跨,再由手臂傳達到手指尖,讓舞姿顯得長而舒展,并富有生命力。而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除了有直體旋轉,在身體形態上還表現為擰傾體態的轉。
民族舞對復合性和流動性的要求較高,要求舞者能通過由下往上等轉動來體現較大的空間變化幅度,并通過在轉動過程中體現民族舞的復合流動性。以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揮鞭轉和平轉為例,揮鞭轉屬于直立轉的一種,從芭蕾舞中借鑒而來,在保留了下身旋轉的基礎,加上上身與手臂的舞姿變化,使舞姿轉更富有復合性和民族性。如在揮鞭轉中加入托掌轉,按掌轉和穿手轉等,不僅使身法在舞姿轉中得到更好的運用,更加強了難度。而平轉雖也屬直立轉,但其的流動性相對強一些,空間變化幅度也大。無論是做直線還是圓周的,在運動的過程中,加入帶舞姿的上步掖腿轉或由上往下的舞姿轉,都能使原本單一的動作更有生命力。
(二)翻身
翻身是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獨特的技巧形式,它巧妙地將身法與舞姿相結合,以手臂為輔助以腰部為軸,使舞者在傾斜的狀態下做各種翻轉移動,并要求在翻轉過程中保持仰俯轉和。由于不同的舞者具有的性格不同因而翻身過程中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也有所差異,有些會表現出連綿不絕的感覺,而有些則會傳遞出干凈利索的藝術效果。除了節奏上的處理與表現力,它在空間運動上,形象也十分鮮明,如“探海翻身”要求舞者在做空間弧線動作時能夠傳遞出連綿不絕的情感,而“串翻身”能夠使動作呈現出波濤洶涌的視覺效果。
(三)彈跳
中國古典舞蹈中彈跳的主要特點是,要求在彈跳過程中保持用力與輕飄的結合,能夠通過集中且快速的發力保證“寸勁”,講究“發力在根,用力在梢”,并且我國民族舞蹈近年來對彈跳的要求越來越高。
在跳的過程中,將不同的舞姿加入到大、中、小跳中,能夠更好地表現“擰、傾、翻、閃、展、騰、挪”的特點,這不僅將舞姿中的身法韻律得以展現,還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強了難度。在其不斷發展的同時,將地面的身法動作向空中發展,也可在空中進行變方向的訓練,使舞姿彈跳,起伏跌宕,對比鮮明。因為古典舞中對彈跳的技巧要求較高,強調要有一定的彈跳技巧,同時這也是舞者更好表達舞蹈技巧的重要前提,此外與毯技技巧的結合也在加強舞姿彈跳難度的同時為劇目增添了亮點。
四、中國古典舞舞姿的提煉與發展
談到舞姿的發展與提煉,筆者認為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舞姿對今天的中國古典舞創作來說,絕不是平空而出的,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變革。時代的轉變,使人們的審美觀發生了變化,這里指的提煉是“變其形、揚其神”,講究的是連貫的韻味而非平常指的程序片段化教學。
五、結語
中國古典舞已初步形成我們民族自己的一套訓練系統,中國古典舞步繼承了民族舞的主要特點,將中華傳統武術和中國國粹戲曲作為呈現美學特點的重要依托,并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國外芭蕾舞步的精華,經過長期的演化過程逐漸形成。通過充分了解中國古典舞舞姿的特點,舞者能夠更好地將中國古典舞舞姿的體態特征與身法動律相結合,并配合手、眼、身、法、步,生發成出千姿百態的舞姿,創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藝術。
參考文獻:
[1]唐滿城,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沈元敏.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金秋.舞蹈欣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