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音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討
趙芳
摘 要:在我國素質教育不斷推進與教育事業改革工作的持續深化形勢下,以音樂課程為代表的素質教育課程在高職院校中正積極開展中。音樂欣賞課程是高職院校音樂課程中的重要一環,其順利開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也為社會輸出了更多的優質綜合性人才。而目前由于音樂欣賞課程推行的時間較短,相關的高職院校與教育工作者還缺乏一定的工作經驗,因此其教學工作的開展存在部分不足與問題。筆者從音樂欣賞課的教育價值入手,對目前該課程的開展現狀與問題進行一定的闡述,并提出其開展的措施,以期更好幫助高職院校開展音樂欣賞課程。
關鍵詞:高職教育;音樂教學;聲樂曲目;拓展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216-02
一、前言
音樂欣賞課程是當代高職院校開展的全新音樂課程項目,音樂欣賞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與音樂作者積極共鳴,理解音樂背后的內涵與思想,也能幫助學生充分進行思維想象,最終達到有效提高思維能力與想象力的目的。盡管音樂欣賞課程已在我國高職教育中推行了一定的時間,但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方法存在一定問題,只進行了音樂的欣賞教學,忽略了鼓勵學生的自由思維過程,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目標難以較好完成。筆者將結合多年經驗,總結高職院校音樂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以期為各一線工作者與學校提供一定的幫助。
二、音樂欣賞課程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原因
想象能力是人綜合素質中的一項,其培訓過程有別于其他素質,是一項長期性的活動。同時,想象能力的培訓方法較嚴苛,沒有系統性的課本教學方法。而音樂欣賞教學,則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培養學生創造能力上也有著輔助作用。
音樂欣賞實際上是以音樂為具體載體,學生通過聆聽的方式,理解音樂背后的內涵,領域音樂表達的思想,從而做到精神上的愉悅與放松。同時,音樂欣賞也是一類對音樂感悟的動態過程,其最終目的是引發聽者與音樂作者的感情共鳴。所謂共鳴,是指人類在想象的過程中,在其欣賞對象的刺激下,達到心理活動的交織。因此,沒有想象力是無法做到音樂欣賞,學生也能通過音樂欣賞有效鍛煉想象能力。
三、有效提高音樂欣賞課程教學成效的措施
(一)從興趣出發,引導學生想象動機
首先,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首先充分理解什么音樂欣賞課程三個層次,即官能欣賞、情感欣賞與理智欣賞。官能欣賞作為音樂欣賞課程中最為基礎的一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一旦教育工作者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官能欣賞的習慣,便能自主進行音樂欣賞的學習。而官能欣賞的建立,是依靠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由于高職學生其音樂興趣主要在目前的流行音樂,其對古典音樂的興趣不大,導致教育難度較大。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優化,幫助學生建立其對音樂欣賞的學習興趣。
具體而論,在音樂欣賞課程中,部分優秀的音樂出自于影視作品,通過音樂能更好烘托其情節與氛圍,同時也留給觀眾充分的想象空間。如果教師直接將音樂給予學生進行欣賞聆聽,由于缺乏對音樂背景的了解,學生難以深刻體會其背后的思想內涵,故而學習的興趣難以被積極調度。因此,教師可以在播放相關的音頻前,對其影視作品進行一定的介紹,也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輔助進行教學,通過播放影視作品的片段,讓學生充分融入音樂欣賞之中,并且能夠通過對影視作品背景的理解,更好理解作者的思想內涵,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充分鍛煉其想象能力。
例如,我國枇杷經典曲目《十面埋伏》,是我國優秀的古典音樂曲目,但由于其音樂表現方式較為傳統,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教師可通過介紹其背后創作歷史故事——垓下之戰,來充分調度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因為充分理解其音樂背景,自然能充分了解當時場面浩大的戰爭,從而理解琵琶曲中恢宏的音樂情節,更好進行音樂欣賞學習,充分鍛煉想象思維能力。
(二)教育學生音樂基本要素
目前較多高職院校開展音樂欣賞課程的一大誤區在于,教師沒有在具體欣賞課程開展前進行一定的音樂基本要素教學工作,導致學生無法運用正確合理的方法進行音樂欣賞,其教學成效偏低,最終導致其課程開展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古典音樂和高雅音樂與流行音樂有較多的表現手法上的區別,這也是許多高職院校學生難以理解古典、高雅音樂的原因之一,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做好音樂教育的通識教學,只有從懂得音樂出發,才能讓學生更好理解音樂背后的內涵,從而與作者進行思想共鳴,更好鍛煉其想象能力。
舉例而言,學生為更好理解音樂內涵,首先應當充分學習包括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色、和聲、調式等在內的音樂基本要素。而任何音樂作品的創作都必須依據音樂基本要素的變化,創作出不同的風格與樂感,作者思想感情的輸出也是建立在其基本要素的不斷變化之上的。
舉例而言,旋律高低、長短、強弱變化,是直接影響曲目的表達方式的關鍵因素。通常當旋律由低到高的發展時,表達是歡快積極的內涵;反之當旋律由高到低發展時,則表達相對悲傷消極的內涵。二胡曲目《二泉映月》是我國高職教育階段音樂欣賞課程中的重要欣賞學習曲目,其引調中運用了下行旋律的表現手法,充分體現了作者哀怨之情,成功塑造了瞎子阿炳的凄苦形象。學生如果沒有基本的音樂要素學習,難以理解其音樂節奏背后的思想內涵,無法對作者形象進行充分的想象,音樂欣賞課程的開展便難以取得較好的成效。只有從基本要素出發,才能逐步提高對音樂的整體認知,從而收獲較好的學習效果。
(三)開發對音樂欣賞的模糊性認識
除了音樂的基本要素學習以外,相關的教育工作者還應當注重學生對音樂模糊性的學習認知。前文中已提及,通過音樂基本要素的變化,作者的賦予音樂的思想內涵會得到較好的呈現,同時并非所有的音樂要素變化都是為了作者的音樂感情所服務,部分音樂要素變化也能充分還原作者表達的場景,通過音樂模擬自然界或社會的情景。因此,只有開展好對學生音樂欣賞的模糊性認知,才能使得學生充分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景,更好使得學生聆聽音樂而進行想象能力訓練。
舉例而論,通過節奏歡快、明亮的音樂譜寫,能夠較好還原自然界中靜態的景象,如月光、春天、黎明等場景。而通常節奏感較強,曲調較為恢弘的音樂,能夠還原一定激烈的場景,如滾滾而流的長江黃河等。
(四)教師輔助教學,將課堂主體還原學生
當前高職學校開展音樂欣賞課程的一大誤區在于,部分教育工作者將普通的教育工作經驗直接運用于音樂欣賞課程上,導致其開展不力。音樂欣賞課程有別于文化課程,為更好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應注重學生自主進行學習,理解音樂背后的思想內涵,而部分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在欣賞完曲目后直接進行分析教學,忽略了學生自主想象的空間,導致教學目標未能實現。因此,教師應當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將課堂主體交還給學生,在播放欣賞完畢教學曲目之后,鼓勵學生進行充分想象學習,并進行踴躍發言。而教師也應充分聆聽學生的所有發言,對所有想法給予一定的支持肯定,即使出現存在一定偏差的想法也應當給予鼓勵,并有針對性地發現其錯誤存在何處。同時,教師需要做好輔助教學任務,及時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好解惑工作。
此外,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自主進行課程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帶來自己欣賞的曲目,讓其他學生與教師進行聆聽學習,達到更好的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楊楠楠.關于高職院校音樂鑒賞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北方音樂,2014(12).
[2]陳煥宜.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想象力培養——音樂欣賞教學改革探索[J].通俗歌曲,2016(10).
[3]余云峰.移情入景 樂由心生——淺談情景再現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有效性應用[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6(11).
[4]胡炎娜.創境激情,開啟音樂想象之窗——論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欣賞教學[J].新課程學習:上,2015(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