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摘要:藝術鑒賞,作為鑒賞活動的高端形態,其過程具有更明顯的實踐經驗性,對鑒賞主體的經驗性具有更高的要求。藝術鑒賞主體的人生閱歷、審美期待等鑒賞經驗決定了藝術鑒賞活動的深度、廣度,決定了鑒賞者對藝術作品進行再創造所能達到的期待視野。文章從鑒賞及經驗的概念入手,通過對藝術鑒賞的構成及過程的具體分析,考察藝術鑒賞的經驗性。
關鍵詞:藝術學理論;審美鑒賞;藝術鑒賞;審美經驗;藝術經驗
毛澤東說,“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導言開頭亦說道,“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這是沒有任何懷疑的:因為,如果不是通過對象激動我們的感官,一則由它們自己引起表象,一則使我們的知性活動運作起來,對這些表象加以比較,把它們連接或分開,這些把感性印象的原始素材加工成稱之為經驗的對象知識,那么知識能力又該由什么來喚起活動呢?所以按照時間,我們沒有任何知識是先行于經驗的,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開始的。藝術來源于人類生產實踐,并在實踐經驗中傳承、發展。千百年來人們往往忽略了經驗在藝術中的價值及意義,認為經驗是“形而下的”,認為藝術是富有靈韻色彩的,是藝術家創作時的高峰體驗,仿佛藝術與經驗一旦結合,就顯得不那么崇高、不那么脫俗了。其實這種思想有偏頗。藝術本就是一種經驗性的,具有著經驗形態,藝術在經驗中產生并傳承。藝術鑒賞作為藝術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樣具有經驗性。本文嘗試將上述哲學中的“經驗”概念引入藝術學領域,重點對藝術鑒賞的經驗性進行關注,以期闡釋經驗在藝術鑒賞中的地位作用,重新發揚經驗的價值。
杜威將經驗定義為“有機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鑒賞,作為人的一種心態過程和主體行為,是由鑒賞的主體、鑒賞的對象這兩個因素接觸產生交互作用的一個過程,并產生一個鑒賞結果。這一過程由鑒賞主體根據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經驗、品位興趣等對鑒賞對象加以感受、認知、理解,是鑒賞主體運用自己的感知、過去已經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作品進行體驗、聯想、想象,最終實現對鑒賞對象的品鑒、評價、判斷。鑒賞不僅是藝術活動,更是一種范圍廣闊的人類實踐活動。而這種實踐活動,離不開人類的實踐經驗。鑒賞的內容包括對物品的鑒賞,對人對自然萬物的鑒賞,對社會行為與事件的鑒賞等等。藝術鑒賞,作為鑒賞活動的高端形態,其過程具有更明顯的實踐經驗性,對鑒賞主體的經驗性具有更高的要求。藝術鑒賞主體的人生閱歷、審美期待等鑒賞經驗決定了藝術鑒賞活動的深度、廣度,決定了鑒賞者對藝術作品進行再創造所能達到的期待視野。我們從鑒賞及經驗的概念入手,通過對藝術鑒賞的構成及過程的具體分析,考察論證藝術鑒賞的經驗性。
一、鑒賞的經驗性概念
鑒,本義是鏡子,用作動詞指“照”,后引申為觀察、審察,如鑒別、鑒定、鑒賞。賞,一方面指因愛好某種東西而觀看,如賞閱、賞月,賞心悅目等;另一方面指依據經驗認識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給予重視,并欣然稱道,如欣賞、賞識、贊賞等。在漢語中,鑒與賞聯用,形成鑒賞一詞,其本義是指人對某種事物物品以及他人的品鑒、欣賞、評價等行為,更多地表現為人的主觀態度或評價。鑒賞一詞可以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之分。廣義的鑒賞對象極其廣泛,而狹義的鑒賞則僅指文物藝術品等的鑒定和欣賞,即藝術鑒賞。藝術鑒賞通常是指一種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思維活動和過程。
鑒賞的英文是“appreciate”,意思是對文物、藝術品等的鑒定和欣賞。
從這種對鑒賞概念的廣義和狹義理解出發,就性質看,鑒賞是一種人生態度。人生活在特定的生存環境中,對人自身以外的物品不僅持一種從實用價值出發的實用態度,而且同時也會由經驗積累等產生某種鑒別、賞識、評價的鑒賞態度。在使用這些物品的過程中,對其評價會產生不同的觀念、不同的價值標準及評價方式和評價途徑。鑒賞,是建立在實用價值基礎之上的、依據相對成熟的經驗進行評價和判斷的、體現人的人生價值態度的主觀觀念,是對實用價值的超越。
鑒賞的這種主觀態度性質,是在人類心智進化過程中產生和體現出的一種功能,體現了人類區別于動物的超越性特質。人類生活中物質的實用價值與主體的自覺鑒賞這兩種因素的比重表明人類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發展程度。人類文明越發達,文化越發展,人類的主要滿足越是集中到非實用價值方面,最終體現為一種從鑒賞角度呈現出的人生的價值觀和態度以陶器為例,遠在人類文明萌發之初,荒蠻中的原始人便生產和使用作為生活器皿的陶器。隨著時代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陶器制造由實用功能日趨發展出強大精美的審美功能。瓷器的產生,使原本以實用價值為主的陶器更快速地發展出一些專以欣賞其審美價值為主的“藝術陶瓷”。如美輪美奐的瓷瓶便是主要為裝飾空間與藝術欣賞而產生的。不同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與人生態度亦有所改變,逐漸超越了實用價值而更多地趨向于審美判斷。
對人、對物品、對自然萬物、對社會行為、現象與事件的鑒賞與評價水平,體現了不同人群的不同人生態度人生價值追求。鑒賞終歸是人生價值、人生態度的表現,同時也是人生價值和人生態度的實現過程。而所謂人生價值與人生態度,正是基于經驗基礎之上的價值判斷、取舍、評價等主觀認識的外在表現。
鑒賞起源于人類實踐經驗。鑒賞起源于人類的感知系統與客觀對象之間的關系活動,是基于人的生存的一種活動,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智慧形式。
首先,鑒賞起源于人類的心理活動,而心理活動的基礎是人的感知經驗。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活動過程中,形成了這種鑒賞能力。從感知開始,人的五官包括視覺、聽覺等各種感知經驗在人類頭腦中形成意識反映。在這種對象化的活動中不斷刺激感官并形成人類意識。人只有具備這種感知經驗,才能最終形成鑒賞。其次,鑒賞起源于人的判斷力。中國古代稱之為“類物”,即區別、分類、識物、類物,區別識物,判別識物,進而形成判斷經驗,在此基礎上形成對對象特性的認知判斷。再次,鑒賞起源于批評力(評論力)。在判斷力基礎上表達對事物好與壞的判斷與價值期待,價值愿望。鑒賞是一種充分體現主體價值導向的經驗性活動。
鑒賞活動是在上述能力基礎之上符合人類愿望的向善、向好的感知、判斷、評價等經驗性活動,乃至一種心理的享受、愉悅的獲取,在此基礎上,鑒賞主體不斷累積鑒賞經驗。
二、藝術鑒賞的經驗性內涵
馬克思說:“一件藝術品——任何其他的產品也是如此——創造一個了解藝術而且能夠欣賞美的公眾”。藝術品的存在本身就意味著對于公眾的藝術鑒賞的呼喚,而藝術鑒賞活動的進行不僅創造出鑒賞藝術品的觀眾或公眾,而且可豐富鑒賞者的審美經驗,提高其審美素質;反過來,伴隨審美經驗的積累,審美素質獲得提高的公眾又可進一步推動藝術的發展。這樣,正是通過藝術鑒賞,在鑒賞者鑒賞經驗的作用下,藝術品的內涵意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豐富。在這個意義上,藝術鑒賞意味著從鑒賞實踐活動的經驗性角度來強調藝術的深刻性、豐富性和重要性。
藝術鑒賞,是一種以藝術品為對象的鑒賞,是人的鑒賞、社會鑒賞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藝術鑒賞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藝術鑒賞本身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對自然美的鑒賞,主要包括對天地、山水、動植物等大自然造化的對象的藝術鑒賞;第二層,對社會生活中美的人和事的鑒賞,這是指與生活實用價值融為一體的物品及社會事物、社會活動等也可以作為藝術鑒賞的對象;第三層,對純藝術品的鑒賞,包括專業的批評與鑒賞。藝術品面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鑒賞美的價值,而專業的藝術鑒賞會形成評價的主導,具有某種專業性、深刻性、權威性、這些以審美價值為主的藝術品,是專門供人鑒賞、品玩的,這些藝術品將其自身的藝術鑒賞價值放在第一位,形成狹義的藝術鑒賞概念。
廣義的藝術鑒賞所包含的上述第三層次含義,正構成狹義的藝術鑒賞。一般藝術學方面提到的藝術鑒賞,都是指狹義的藝術鑒賞。與廣義的藝術鑒賞概念范圍廣泛,涉及對自然美和社會美中的種種現象的鑒賞不同,狹義的藝術鑒賞主要就是指對音樂、舞蹈雕塑、繪畫、書法、電影、電視藝術、戲劇、文學等藝術品進行的鑒賞。可以說,狹義的藝術鑒賞的鑒賞對象只限于藝術品。
藝術鑒賞是人類鑒賞經驗的高端形式。鑒賞,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是人類文化本身。隨著評價、取舍等鑒賞經驗的累積,人類具有了區別、判斷的能力人類判斷的自覺意識構成了鑒賞。而對藝術的專門品鑒即藝術審美,是專門為了人的美的品鑒而形成的鑒賞。人類從比較當中認識到如何判斷,遵從有用、簡明、直接、美妙等價值經驗來判斷取舍。如關于藝術的鑒賞,從遠古時期開始,人們首先從實用的角度看其效果,繼而發展演變到在實用的基礎上比較造型、外觀,從而衡量出哪一個更好。鑒賞的本質是人類認識發展的一種自覺,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是人類追求的一種價值取向,更是人類鑒賞經驗的一種積累。只有與人生與社會生活實踐經驗結合在一起,人類的鑒賞文化才會有歷史的縱橫與思想的深度。藝術鑒賞的本質是一種向善、向好的品鑒、欣賞、評價、贊賞,并導致人類審美愉悅的經驗性實踐活動。
藝術鑒賞固然是一種批評,但藝術鑒賞不等于批評、評價、判斷,它是建立在向美向善的基礎之上,并最終導向超越實用價值判斷的審美期待。藝術鑒賞是藝術產生的動力,鑒賞經驗的高端行為形成了藝術鑒賞。
三、藝術鑒賞的經驗性構成
藝術鑒賞的構成有三個主要成分:鑒賞對象、鑒賞主體、鑒賞場所及中介
(一)鑒賞對象
藝術鑒賞的對象是什么?藝術品。現代藝術實踐活動繁復多樣,藝術品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可以從藝術品的創作工藝、表現材質、表現方式、使用目的功能性能、時間范圍等入手,大致將藝術品分為繪畫類藝術品、雕塑類藝術品、設計類藝術品、表演類藝術品、電子媒介類藝術品、語言文學類藝術品、音樂類藝術品等,這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藝術鑒賞對象。
不同種類的藝術品的鑒賞活動也會不同。綜合類藝術是兩三種以上藝術形式的融合。例如戲劇,是音樂藝術、舞蹈藝術、語言藝術和舞臺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藝術品的分類不是絕對的。從各種不同的藝術門類到綜合藝術,從古典藝術到現代藝術,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形成今天諸如古典藝術精神和現代藝術精神等不同的藝術樣貌。另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藝術特點。中國畫無論在材料技法還是題材上都能夠在世界繪畫體系中獨樹一幟,正是這個原因。對象不同,藝術語言不同,鑒賞觀念與方式效果也大不相同,這也是不言自明的。
藝術鑒賞活動總是伴隨著藝術品的存在而存在的,自從藝術品誕生那天起,就存在藝術鑒賞。這是說,不是先有藝術品,才有藝術鑒賞;而是要肯定起碼從藝術品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會誕生對它的藝術鑒賞。除了這件藝術品的第一位觀眾、聽眾、讀者,其實藝術家創造這件藝術品的過程也是從鑒賞意義上的一個不斷深化的契合心儀與完善的過程,他自然是藝術品的第一個鑒賞者。在這個意義上說,鑒賞和藝術創造可以相提并論。除此,從藝術史和社會生活史的角度說,其實在獨立的藝術品在人類社會出現以前,在對作為實用物品和某些泛宗教或部落國家的集體儀式中,那些作為生活用品和儀式內容的表演、音樂、面具等,在發揮實際作用的同時,對其的藝術把握與某種程度的藝術鑒賞也就融匯在其中了,從此點看,藝術鑒賞的存在,早在獨立的藝術品出現之前,這一點已為中外藝術史、生活史所證明。如果從超越單純的藝術觀點看,其實包括藝術鑒賞在內的人類廣義的鑒賞行為與觀念意識,是自“人”誕生的時候就逐漸產生和培養出來的一種能力,就存在的一種行為。人的鑒賞經驗從“人”誕生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它的積累歷程。
(二)鑒賞主體
誰在鑒賞?無疑是鑒賞主體。不同地域、民族國家、歷史時期對藝術鑒賞活動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在不同環境、條件、背景下所產生的不同的鑒賞群體,具有不同的鑒賞經驗。鑒賞主體經驗的差別,是影響鑒賞的重要因素。
藝術鑒賞存在悠久的事實,說明一個道理,即沒有經過鑒賞的藝術品是不完整的藝術品。沒有藝術家,就不能創造出來藝術品,但藝術家創造出來藝術品,只存放在倉庫博物館,雖然算是一種存在,但卻沒有實現“藝術”上的完整意義,在這個意義上,它的“存在”是打折扣的。而只有經過受眾的鑒賞,經過具有鑒賞經驗的藝術鑒賞者對其進行“二次創作”,藝術品才真正成為完整的藝術品。
影響藝術品價值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就是藝術鑒賞。藝術鑒賞是藝術創造的有機組成部分,鑒賞者發揮主體能動性,結合自身的文化背景、鑒賞能力、藝術素養對藝術品進行品評。品評過程中,融入了鑒賞者的主觀態度與內在感受,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聯想與想象,感知藝術品要表達的情感,豐富和完善藝術品的內在意蘊,從而形成對藝術品的二次創作。因此,只有經過了藝術鑒賞的藝術品,才真正完成了它的藝術創造過程,成為了完整的藝術品。這是鑒賞論的藝術觀。沒有鑒賞,何談藝術?這在當代文化中已成為一個基本的文化共識。
(三)鑒賞場所及中介
在何處鑒賞?這正構成藝術鑒賞的場所
藝術鑒賞發生在什么場所,是在家庭還是在廣場,是在影院還是在音樂廳,是在個人私密空間還是群體場合,是在博物館還是歌劇院,這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不同場所、空間對藝術鑒賞產生不同的影響。
鑒賞的中介,指媒介。藝術總是由媒介材質作為其物質存在基礎的。媒介不同,有時是我們區分藝術門類的一個根據,如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就以媒介論的觀點來區分史詩、戲劇等的不同。媒介有很多,音樂通過不同的樂器來傳達,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的媒介材質不同,因而也會在表現題材和表達效果上都有各自的領域范疇,聽《高山流水》最好是中國民樂器,西洋管弦樂器演奏出來的《梁祝》恐怕就“竄味兒”了。
四、藝術鑒賞的經驗性過程
藝術鑒賞的過程,主要涉及心理過程審美過程個體鑒賞與大眾鑒賞、生活鑒賞與專業鑒賞、高端完成與理論形態,走向藝術經典等問題。
(一)心理過程
藝術鑒賞活動是由一系列連續、復雜的心理活動構成的,其中包括注意,感知、聯想、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如何使這些心理因素更好地發揮作用,以實現藝術鑒賞活動,這就需要鑒賞者在接觸到藝術作品的感官刺激時,敏銳地捕捉這些信息,并通過聯想、想象等心理活動,調動起鑒賞主體相關的審美體驗和人生經驗,喚醒沉積的情緒、情感經驗,發揮審美想象,從而達到藝術上的通感與共鳴。面對紛繁復雜的藝術作品,只有人生閱歷豐富、情感體驗豐富、審美經驗豐富的人,才能自覺引發出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引起鑒賞者情感的激蕩,從而獲得藝術鑒賞中的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藝術鑒賞主體只有在不同的環境中不斷豐富、沉淀、累積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情感體驗,這些情感經驗人生經驗有朝一日在感知、聯想、想象等心理活動的作用下,才會被喚醒,被激活,并轉化為更具獨特個性特征的審美經驗,從而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
藝術鑒賞的心理過程包括注意、感知、聯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構成了藝術鑒賞這一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這些心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在微妙、復雜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形成了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結構。
“注意”,是藝術鑒賞活動的發端。“注意就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兩個特點”。注意,也可以看作是在藝術鑒賞最初階段鑒賞主體的一種審美注意或審美期待,鑒賞主體從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態轉入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狀態之中,從實用功利態度轉入審美鑒賞態度,形成一定的心理距離。但在轉變過程中,應適度把握心理距離的度,否則過猶不及。
“感知”,是注意之后的又一重要心理環節。感覺和直覺合在一起并稱為感知。如果說“注意”是鑒賞主體審美心理準備階段的話,感知則是藝術鑒賞活動的真正開始。藝術品以具體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人的感覺器官快速。敏銳地感知到這些藝術形象,再結合人自身的生活經驗。審美素養,在各種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完成對藝術品的感覺。知覺。體驗。品鑒,
“聯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包括由當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關的事物,如看到冰河解凍,想到冬去春來,想到萬物復蘇。聯想在心理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聯想使鑒賞活動由對藝術品的感性形式的感知階段,進入更深層次的藝術內蘊之中。
“想象”,是藝術鑒賞活動中對藝術品進行再創造的重要心理因素。藝術鑒賞活動需要人的想象。培養和發揮鑒賞主體的想象力,是提高藝術鑒賞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活躍的、豐富的想象力,是幫助鑒賞主體完成鑒賞活動的推動力,只有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鑒賞者才會得到豐富的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
“情感”,也是藝術鑒賞活動的重要心理要素。人的情感復雜而多樣。人作為高級動物,具有不同于其他動物的高級情感。情感在審美心理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注意、感知、聯想、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中,是情感將它們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連續、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藝術鑒賞活動以注意和感知為基礎,在此基礎之上“觸景生情”每個鑒賞主體在進行藝術鑒賞活動時,都會受到情感的影響和支配,在情感影響下去感知藝術形象,這種感知經驗又會作用于主體的情感,引起更深層次的情感活動。情感與聯想和想象密不可分。藝術鑒賞中的聯想和想象總是以情感為中介。因此,情感在藝術鑒賞活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準確、深入、細致地把握藝術品的內在情感,體驗藝術品的情感內涵,是藝術鑒賞活動的重要環節。
“理解”,是藝術鑒賞活動中滲透在各心理環節中的因素。在心理學中,理解是一種逐漸認識事物的關聯、本質和規律的思維活動。藝術品不僅具有淺層次的感性形式和藝術形象,還有更深層次的內在寓意和深刻的審美意蘊,在特有的藝術空白中去品鑒藝術品,要求鑒賞者情感體驗與綜合判斷相結合,感知經驗與理性判斷相結合。
(二)審美過程
藝術鑒賞不但是人的心理過程,還是一種以情感和想象力為核心的審美過程。鑒賞活動是一種人類所特有的富有深刻人性的思維活動。鑒賞者要具備對藝術作品的敏銳感受力和審美理解力、審美想象力。桑塔耶納曾指出:“對于疏忽大意的人們,形式不能引起共鳴:他們從對象中只獲得一種模糊的感覺,這種感覺也許會在他們心中喚醒外在的聯想;但是他們不會停下來觀看一個部分或欣賞它們的關系,因而感覺不到種種統一體的種種魅力……不能發現形式的價值”。因此,桑塔耶納說:“形式美特別能引起有審美稟賦的人的共鳴”。通過不斷地接觸閱讀體驗優秀的藝術作品,會不斷地掌握各類藝術的一般規律,積累豐富的藝術鑒賞經驗,使我們的大腦成為接收藝術信息的敏銳的思維體系,不斷提高藝術鑒賞能力。
藝術鑒賞帶給人一種審美的愉悅的體驗,使鑒賞者獲得豐富的鑒賞經驗。在這種審美過程中,從審美的角度看,包含著審美直覺審美體驗審美升華三個階段所謂審美直覺,是指人們在藝術審美活動或藝術鑒賞活動中,對于審美對象或藝術作品的形象具有一種感性直接而又瞬間把握與領悟的能力。審美直覺先于知覺而存在,具有直觀性和直接性。在審美直覺的形式中,藝術鑒賞活動實現了對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的整體認識,在直觀中將感性與理性融為一體,實現對藝術作品的把握和領悟。通感是審美直覺的特殊形式藝術鑒賞中的審美體驗是整個審美過程的中心環節在鑒賞活動中,鑒賞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進行藝術再創造活動。審美體驗以審美心理的注意和感知因素為基礎,在審美直覺的基礎上進行活躍的想象聯想等心理活動,對藝術品進行新的再創造活動審美升華是藝術鑒賞活動的最后環節,也是最高境界我們采納李澤厚先生有關審美能力的三層面劃分,將藝術鑒賞獲得的審美愉悅分為三個層次,即作用于感官層次的“悅耳悅目”,作用于情感層次的“悅心悅意”,作用于精神層次的“悅志悅神”。審美直覺階段和審美體驗階段分別對應于前兩個層次,而審美升華階段則是在前兩個層次的基礎之上,通過更高層次的審美再創造活動,使鑒賞主體得到心靈的凈化和精神的升華,實現人格層面上的審美愉悅,完成了一次超越。頓悟與共鳴是審美升華階段時常發生的現象。
(三)從個體鑒賞到大眾鑒賞
藝術鑒賞是鑒賞主體面對藝術品產生鑒賞活動實現藝術價值的過程,而“人”首先是個體的存在,其次才是群體的、社會的、大眾的存在。個體的鑒賞是從個體的個性個人因素來談,但個體鑒賞也不排除社會性,往往更顯現出其社會性,作為社會一員,個性更顯現了共同性的特征。大眾鑒賞是用來描述特定群體特定社會的人們在藝術鑒賞中表現出來的共性方面,或者用來指在歷史和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特定群體的藝術鑒賞行為與藝術鑒賞活動。從鑒賞作為一種社會活動行為來看,鑒賞總是表現為一種從個體鑒賞融入、走向群體鑒賞,又從群體鑒賞回歸個體鑒賞的循環往復的過程。大眾鑒賞除了相對個體而言表達社會群體的性質外,有時也用于表示精英群體專業群體之外的社會普通民眾的鑒賞。
(四)從生活鑒賞到專業鑒賞
雖然藝術品是獨立的藝術品,但鑒賞活動是存在于生活中的。我們也并不要求每個人都成為鑒賞家,甚至從個體角度說,從生活角度說,一是每個人都是在生活中進行鑒賞,而不是脫離生活存在生活環境進行藝術鑒賞的,即便是在劇場、美術館,它所呈現的空間也與日常生活發生著關聯,不能獨立,并且它本身也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乃至構成一種劇場生活美術館生活;二是藝術鑒賞就其性質看,它本身應是生活性的,藝術鑒賞構成鑒賞生活、藝術生活的要旨,在于藝術生活是一種藝術鑒賞生活,我們必須將藝術鑒賞放到生活中來理解。藝術鑒賞經驗來源于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與升華。在群體鑒賞大眾鑒賞的基礎上,由生活性經驗形態的鑒賞,逐步會產生出專業性經驗形態的鑒賞,即趨向于專業藝術評論的鑒賞,乃至一種職業性的鑒賞。專業鑒賞的特點首先是專業性,其次是深刻性,再次是權威性專業鑒賞在藝術鑒賞活動中起著引領、平衡作用。它引導藝術輿論,提供權威的評價機制,提供藝術鑒賞的方法與標準,通過專業鑒賞組織社會鑒賞活動,對藝術的評價藝術的新陳代謝發揮作用。
(五)藝術鑒賞的高端完成與理論形態
藝術鑒賞在大眾鑒賞生活鑒賞的基礎上走向專業職業性的鑒賞,最終形成藝術理論與批評,形成一種專門的學問——藝術鑒賞學,是對藝術實踐的一種理論總結與升華。藝術鑒賞學作為研究藝術鑒賞的理論,是由多門學科交叉而形成的理論體系,提供藝術鑒賞的批評觀念與方法,總結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三者之間的關系和經驗,以鑒賞為出發點形成特殊的藝術理論。它是研究鑒賞對象在主體方面引起的藝術思維活動規律,研究鑒賞藝術作品的方法與途徑,研究構成鑒賞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反映關系,研究鑒賞經驗與審美效果的一門學科。藝術理論與批評是藝術鑒賞的高級專業形態,它作為社會大眾藝術鑒賞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和支持大眾性社會性生活性藝術鑒賞的實現與完成,然后以其自身的規律性體系性升華水平,代表或標志著藝術鑒賞的完成與實現程度水平。
(六)經典化:鑒賞活動形成藝術經典
藝術鑒賞,離不開藝術經典,因為它才是理想的藝術鑒賞對象,特別有益于藝術鑒賞者。
什么是藝術經典?從鑒賞的角度看,藝術經典主要指藝術鑒賞中具有“經典性”價值的藝術品,它由藝術品的歷史化和經典化而形成。藝術鑒賞必須注意和研究鑒賞與經典藝術家,經典作品之間的關系。
經典是人類文化中的特殊存在形式,它是歷史上經過大浪淘沙留下來的具有重要影響的典故和文化遺產:能夠廣泛運用于生活之中并獲得大眾認可:能夠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而穿越長久的歷史隧道為后世人們所鑒賞。藝術經典體現了人類的創造本性,體現著民族文化精神,是特定歷史時期文化特定國家文化和特定民族文化的象征。
但這樣的藝術經典是怎樣形成的呢?并不是藝術家創作出一部優秀的藝術品就自動會成為藝術經典,它需要在不斷的藝術鑒賞實踐中大浪淘沙自覺地篩選錘煉,去粗取精首先,它是一個藝術鑒賞的歷史化過程,藝術史的歷史化的背后就是這樣的鑒賞過程的歷史化;其次,它才由這種歷史化的鑒賞以及鑒賞的歷史化形成流動與積淀穩定相統一的經典化,歷史化和經典化統一于藝術鑒賞
大眾的生活的藝術鑒賞活動與專業的藝術鑒賞活動形成互動,經過歷史的打磨,使優秀的藝術作品經典化,會形成藝術經典。有的藝術作品在當代就會被推崇、經典化,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可能不會繼續成為經典,不再被賞識,這就形成了藝術經典的變數、變化;有的作品在當代可能不是很有名氣,但若干年以后,就會形成經典。所以,要用歷史時間和發展變化的眼光看藝術的經典化。有些藝術作品無論時間怎樣推移,都是經典。
五、經典形成后,引領藝術鑒賞
經典本身是一種楷模、標準、導向。人們以經典的標準為衡量標準。由于經典的形成,人們首先去鑒賞大家的作品,欣賞經典。經典化的兩個維度:一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二是歷史性與精品性的統一。
經典在歷史過程當中形成。經典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概念,正如T.S艾略特曾說過的:“他們唯獨不能指望自己寫一部經典作品,或者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就是寫一部經典作品。經典作品只是在事后從歷史的視角才被看作是經典作品的”。這種歷時性,構成了形成經典的有機條件,是經典作品的基本要求,藝術經典不僅僅是藝術家的創造,更是歷史社會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藝術經典濃縮了時代的精華,同時也保存了歷史的記憶,向后世傳承著人類的思想與文化。經典連接著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是人類的優良的價值資源。經典具有文化價值的穩定性和象征性。鑒賞者在鑒賞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經典的建構,經典也在不斷地更新。經典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思想。鑒賞品讀經典,傳承民族文化與民族藝術精神。
綜上所述,鑒賞是一種能力,并且是一種通過有效的訓練學習能夠得以提高的能力。拉爾夫·史密斯(Raiph.A.Smith)在《藝術感覺與美育》一書中闡述了奧斯本等人關于藝術鑒賞是一種“技能”的觀點:“‘鑒賞能力是一種經過培訓而得到的欣賞美術作品和自然景物的能力”,是“對一種復雜的視覺或聽覺構圖以及它們的深奧的意義的整體把握能力”。“這樣一種審美鑒賞的技能和能力,是一種認識性的能力”,“是一種通過訓練而得到的操作性能力”,“與不經意的習慣不同,技能是一種通過培訓而獲得的智能”。這種能力來源于習得經驗的積累,在日益豐盈的鑒賞經驗中,鑒賞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上升到專業層面就形成了藝術鑒賞。藝術鑒賞使藝術品的審美意蘊得到最大化的開發、創造,而正是不斷豐富的審美意蘊,促使藝術品走向經典。所以,藝術在經驗中傳承、發展,藝術鑒賞離不開鑒賞者的鑒賞經驗。
(責任編輯:徐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