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山水文學散論
呂萬梅
摘要:我國古代山水文學與山水畫作比較,得出山水文學作品有不同于山水畫,其“美”有待探討。它表現的審美特征:(1)其塑造形象具有間接性,(2)思想表現具有深刻性。進一步論述其語言藝術形式的審美特征:(1)鮮明的形象性,(2)豐富的情感性,(3)語言精煉性,(4)具有創造性,(5)具有音樂般的美感,其各種特征是彼此聯系,密不可分的。
關鍵詞:山水文學;山水畫;審美特征:彼此聯系
一、前言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漠濃妝總相宜。
日出江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這是童儒皆知膾炙人口的山水詩,山水文學作品主要是以描寫山、水以傳情達意為特征。我國古代不僅有山水文學,而且還有山水畫,如南宋馬遠的《踏歌圖》(如圖1)、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如圖2)等。
但繪畫難于表現變化中的動態,而文學作品卻有此手段,更鮮明的是畫筆不能表現聲音、氣味等感覺,而詩歌、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卻能借助語言文字符號通過聯想、想象等方式來構筑具體的形象,如王維的《鹿柴》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人”的有無可通過圖畫的形式,依靠視覺來感知,可“響”字只能采用思維來聯想、想象,所以山水文學作品有不同于山水畫“美”之所在。
那么,“什么是美?”,列夫·托爾斯泰說,“這一問題卻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而且在每一部新的文學著作中都有一種新的說法……‘美這個詞兒的意義在150年間經過成千的學者討論,竟然仍然是個迷”,我們也不妨加入這討論的洪流,研究一下“中國古代山水文學”美之所在。
二、古代山水文學表現的審美特征
山水文學與其他藝術的區別就在于它是以描繪大自然山水的語言為媒介和手段來塑造形象的,高爾基指出:“語言把我們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來”它是文學的基本材料,文學就是用語言來表達的造型藝術”由于用文字語言來塑造形象,所以山水文學的表現具有鮮明的特征:
(一)塑造形象的間接性
何謂間接性,正如前所說古代書畫中的山水形象以筆墨、色彩、線條、形體等通過視覺來間接感覺,古樂以音符、節奏、弦律等通過聽覺來直接感知,而山水文學它訴諸讀者的思維,是人們的感官不能直接把握的,想象的結果是因人而異的,因為山水文學形象不像有些藝術形象那樣定型化的,它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根據符號的指向,調動頭腦中儲存的各種事物的形象進行想象、聯想才能還原形象,生活閱歷的不同,外界形象積累不足,都會影響再造想象準確性,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我們只可通過語言文字的意義加以聯想,在頭腦中畫出這樣的一幅山水畫:柳宗元在政治上受迫害,冬日一天,他站在山間的江岸邊,遙望天地間一遍白雪,沒有半點生氣與生息,在萬籟俱寂的廣大空漠中,只能看見一位孤獨的漁翁在寒江垂釣。生在嶺南的許多人幾乎從未見過冰封的皚皚白雪,他們的想象就會被局限,而只有那體味過坎坷,被白雪洗禮過的人才能深深感慨:鳥無聲、人無跡,可謂清絕;漁翁只一人垂釣于茫茫江雪中,可謂寒絕。那垂釣于寒江大雪中的漁翁是位多么孤傲高潔的形象?。。ㄈ鐖D3、4)
(二)表現思想的深刻性
有人言:文人走進青山綠水,賦詩作文大都不過山水游記類的小品微音。實非也,讓我們看下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山水文學,特別是唐宋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局面,其山水文學也達到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有辛棄疾譏諷南宋小朝廷的“剩水殘山無態度“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有李白描寫祖國壯美山水的“千里江陵一日還”“黃河之水天上來”。若一篇文章只是華麗詞藻的堆砌,無思想性,其藝術生命一定是短暫的,只有那來自于生活,對其進行藝術的提煉,充分反映作者客觀世界的本質認識,體現作者理想的藝術作品,才具有永恒的生命,能名垂后世的古代山水文學,多賦予山水以深刻思想情感,它可以借助語言直接深入人的內心世界,追蹤思想感情的變化,展示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態,例如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江天一色天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言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這首七言律詩,細致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寧靜的自然山水美景,抒寫到了人間纏綿悱惻的離情別緒,表現出詩人對人情難圓的感嘆和對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的思索。此文中的“孤月輪”、“流水”、“白云”都被詩人賦予了孤寂、感嘆和憂傷,使主題思想更深刻形象,作品中那詩情畫意的境界,情景交融的手法,清麗鮮明的色彩,歷來深受人們稱頌。
再如,蘇軾的山水游記《石鐘山記》寫的是作者在赴考仕途中,送長子去上任,途徑湖口拜訪石鐘山的得名,形象地說明了凡事不應盲從,不可主觀臆斷,應當實地訪查,以“目見耳聞”為準,可見山水游記非簡單的“小品微音”,它有助于我們掌握客觀規律認識客觀世界。
三、古代山水文學語言藝術形式的審美特征
人是社會中的人,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們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尋找著合適的交流途徑,以達到交流的目的,這些途徑或手段就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言,口頭和文字語言是我們最常用的兩種語言形式,面對美麗的大自然,不同的人會選擇適合表達的語言,音樂家用樂曲,畫家用色彩,而文學家用優美的文字語言,在此著重對古代山水文學語言藝術形式的特征做一下探討:
(一)鮮明的形象
黑格爾“美的生命在于顯現”,“美只能在形象中見出”,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生動、鮮明、可感的形象。藝術美中,繪畫、書法等都是直觀的,可感受的形象,詩歌、小說、散文等山水文學作品,也是借助語言文字符號來構筑具體的形象,能夠把千姿百態的客觀對象的具體特征,繪聲繪色地描寫出來?!皼]有了形象,文藝本身就不存在”,所以,“形象塑造得成功與否,是衡量作品藝術性高低的重要標志”,形象愈真實,愈獨特,并按美的規律來創造的作品藝術性就愈高,如辛棄疾《西江月》: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此詩對幽靜的夜做了形象的描繪,似一張有聲的水墨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明月、清風,裝點了幽靜的夜。鳥鵲的驚飛擇枝,蟬兒的夜半鳴唱,多少劃破了夏夜的寧靜。稻花飄香,沁人心脾;蛙聲喧鬧,爭說豐收在望的年景。這一切,驅散了夜行的寂寞,詞人領略著意外俄喜悅,特別是‘七八個”、“兩三點”更是形象描繪了星的疏朗、雨的輕微,“忽”字鮮明體現了詞人驚喜的面貌。這些生動而夸張的描寫想象,構成辛詞豪放的風格,現廣為人出傳,具不朽的藝術價值。
唐張噪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南宋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認為,畫家只有“身所盤桓,目所綢繆”,才能“應目心會”、“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做到巧妙地反映客觀事物的類型特點,繪畫形象是如此,文學形象又何嘗不是以客觀為依據呢?
(二)強烈的情感性
縱觀中國的文學史,特別是表現山水的詩、詞、歌、賦,無不包涵著情感,唐詩宋詞之所以能至今家喻戶曉,給人以強烈的感染,激起人們情感的波瀾,首先是由作者在創作這些作品的過程中,有著對生活的精微的觀察和深切的感受,把自己切身的感受傾注于作品中,《望海潮》(柳永),《念奴嬌》(蘇軾),《草》(白居易)等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凝練的結晶,當人讀此作品時,很自然地被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所打動,激起感情的波瀾,托爾斯泰主張:“用作者所體驗的感情感染觀眾或聽眾”,羅丹說:“藝術就是情感”,在此需注意的是作品中,情感是同形象聯系在一起的,也是同認識聯系在一起的,情感與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沒有情感的文學藝術是說教,沒有思想的文學藝術是說夢,如白居易的“吳山點點愁”、辛棄疾的“遙岑遠目,獻愁共恨”、《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等,這類都是將形象賦予了感情,自我、融合于世界之中,“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總之,中國古代的山水文學充分做到了“移情入景,緣情寫景,因情造景和情景交融的意境。
再者,文學作品創作過程不僅帶有強烈的情感性而且讀者欣賞過程也具有情感性,以本人以往的經驗,記憶材料為基礎,以現實的情感,心境為契機,以聯想、想象、判斷為媒介,進行作品的再創造,甚至產生共鳴。
(三)具精煉性
“精煉”就是指作品語言言簡意賅,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含蓄精煉,能以簡潔凝練的語言表現出豐厚深婉的思想內容,收到以一當十的藝術功效,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詩以簡練的語言具暗示性和象征性,給讀者留有延伸、發揮的余地,可平視、側視、俯視,此種模糊性,可以隨人闡釋,從不同的方位可以看到山的不同面目,本是尋常生活中的現象,然而詩人卻以寥寥幾字,得出一條哲理:局外人有時會比當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在用詞造句的精煉性方面,有賈島著名的“推敲”典故,最后采用了“敲”字,因為輕微的敲門聲能襯托夜的靜謐,雖然一字之差,卻大大強化了詩的主題,提升了意境,所以馬雅可夫斯基說,要把一個字安排妥帖,就要從“幾千噸語言的礦藏”中去提煉最精致傳神的言詞。
(四)具有創造性
創造性是能創造具有社會價值的新理論或新事物。文學藝術是富于個性的精神創造,必須以新穎的形象來吸引讀者,別林斯基曾說:“在一部真正的藝術作品中,一切形象都是新穎的,獨創的,沒有重復之弊。”英國詩人雪萊在他的一篇長詩的序言中說:“凡是他人獨創性的語言風格或詩歌手法,我一概免模仿,因為我認為,我自己的作品縱使一文不值畢竟是我自己的作品”齊白石也一生都在創造,他的“衷年變法”就是一次偉大的超越,他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反對因襲,提倡真正的創造。(如圖5、6)
如謝靈運,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全力以赴描寫自然山水,把自然山水作為審美觀念的主題對象的開創者,創立了他們田園山水詩的藝術風格,平易自然而韻味雋永,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如《歸園田居》(陶淵明)的取景、造句都很質樸,一改前代姘麗的文風,特別是: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隨視線轉移取景,絕少夸飾,所用也幾近口語,無雕琢痕跡,但淺中寓深,淡中具味,充分體現了陶淵明詩歌與眾不同的語言風格。繼之有盛唐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王維,有廣為人們傳誦的《春曉》、《渭城曲》等,在眾多的古代文學作品中,開辟了一條清晰溢人的山水天地,使人耳目一新,真可謂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這種風格的獨創性成為了人類文化傳統中的一部分。
(五)具音樂般的節奏美
“詩是歌的音樂,是自然的產物……”“凡是藝術,都應該是美的,……沒有美,則不能稱為藝術”。是的,作家往往運用語言的字音、聲調、節奏和韻律,構成動人的聲音形象,它能夠瑯瑯上口,悅耳動聽,產生節奏美,在中國古代山水文學中,有樂府詩、五言詩、七言詩、山水游記等,多用押韻、平仄、對偶、排比、反復等描寫手法,所以形成音調和諧、節奏鮮明、語句流暢、音響動聽的音樂性,以加強思想的表達,如曹操建安風格的《觀滄?!分校?/p>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李白浪漫主義風格的七絕《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去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些,無不是韻律和諧、流暢、動聽,能使讀者沉浸在高度的音樂美的享受中。
四、結語
總之,中國古代山水文學的審美特征是形象鮮明,充滿情感,且精煉生動,富于創造性,具獨特的風格,能給人以音樂般的美感享受,沒有典型形象的文學作品,是無病之呻吟,反之無豐富的情感,則產生不出典型的山水田園形象來,沒有創造性的作品,則不能給人新鮮感,就達不到美的享受,所以說以上各特征是彼此聯系的,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