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歌》,今起重播,每周二20:34、每周六16:30在中央電視臺...
王寒
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增強中國文化自信,央視陸續推出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文化類電視節目,這些節目繼《百家講壇》后掀起了新一輪的文化類節目熱潮。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眾多,除成語、詩歌文學類形式外,還包含了戲曲、民歌等音樂類形式。為更全面地展現中國傳統文化,2017年9月,央視戲曲和音樂頻道聯合打造全國首檔大型戲歌視聽盛會。節目共推出8集,共涵蓋47首戲歌佳作。該節目以“唱響最美中國戲歌、講述最真中國故事”為核心理念,將有著十幾年發展歷史的戲歌進行“首定位、準定位、大集成”,開創了戲曲類節目新樣態,將廣為傳唱的經典戲歌和具有時代風貌的原創戲歌打造成嶄新的視聽盛宴。《中國戲歌》從高度、深度、廣度三方面,對傳統文化作了獨具新意的表達;在音樂的審美中融合了特有的文化精神的內容,激發了國民內心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傳播方式上又突破了傳統戲曲類節目枯燥、單一的窠臼,具有極大的特色,也對后來的戲曲類節目的打造形成一種經驗上的借鑒。筆者將從“傳統文化的新意表達”“民族精神的融合”“傳播方式的創新”三個方面來解讀《中國戲歌》的節目特色。
一、 傳統文化的新意表達
戲歌,顧名思義,戲中有歌,歌中有戲,戲曲這種傳統而古老的藝術形式與當代流行元素結合的產物作為一檔戲曲類節目。中國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文化特色,而流行歌曲卻備受年輕人的青睞,兩者結合,自然相得益彰,風格獨特。戲歌完全可以作為一種電視藝術形式得到觀眾的承認并登上音樂的殿堂。它以獨特的韻味和時代感吸引觀眾,在提升流行歌曲品味的同時,也促進了傳統戲曲的復興。
“戲歌”這一形式正式出現在觀眾視野,是在1989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一首《說唱臉譜》以其京劇味十足的戲曲風格加上瑯瑯上口的流行音樂節奏傳遍中國的大街小巷,一聲“哇呀呀呀”吸引了無數觀眾。央視過去辦晚會時,常常感覺純京劇欄目難以和音樂、歌曲節目融合在一起,《說唱臉譜》給他們提供了新思路——可以對戲曲進行包裝,再加點別的藝術手段,那樣就能夠更加普及京劇了。《說唱臉譜》的創作者閆肅談到他創作戲歌的初衷,是“為了引導追逐時尚的年輕人更快更易地進入中國國粹的藝術殿堂來,是要達到宣傳北京、宣傳中國、戲曲的目的。”[1]所以《說唱臉譜》還是以戲曲為重頭戲,但并沒有完全拘泥于傳統戲曲的創作方式,因此在伴奏方面加入了現代的交響樂,行腔走板還是比較自由的。“無論是由歌及戲,還是由戲及歌,都是觀眾熟悉適應的形式中加添新質,這對長期形成的藝術規則是一種突破,使觀眾原有的欣賞慣性發生阻斷,產生一種意外的驚喜和陌生化的審美效應。”[2]除了能夠產生新的審美效應外,戲歌中包含的傳統戲曲,如京劇、昆劇、越劇、陜北民歌等是最能代表中國元素的音樂形式,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藝術功力的限制,傳統戲劇逐漸受到冷落。特別是年輕人基本很少愿意聽“咿咿呀呀”的戲曲唱腔。而我們不愿讓戲曲這一傳統文化慢慢邊緣化,因此《中國戲歌》大賽的舉辦,就是想借“戲歌”這一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的音樂形式,推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重新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
為了區別一般的音樂類節目,《中國戲歌》將戲歌題材進行深入挖掘,從高度、廣度和深度方面體現出了對傳統文化的新意表達。高度,指的是《中國戲歌》尋找以戲曲為主,流行音樂為輔的原生態戲歌,從而挖掘戲歌中真正蘊含著的中國傳統文化基因。如由李谷一老師在1987年首次演唱的《故鄉是北京》以京劇唱腔進行譜曲,帶有濃郁的京味兒,充分表達了每一個炎黃子孫發自內心的對北京的熱愛,曲調悠揚高亢,昂揚著一種民族的自豪感。廣度,指的是《中國戲歌》共涵蓋了47首戲歌佳作,有京劇戲歌《縱橫天地間》、越劇戲歌《美麗心跳》、陜北說書戲歌《絲路新聲》等包含了數十種大小劇種的戲歌,并在舞臺上將戲歌與詩歌、音樂、舞蹈、武術等眾多中國元素創意融合,使之充滿現代氣息,令人直觀領略戲歌之美。深度,指的是《中國戲歌》不局限于歌舞的展演,而是邀請與戲歌作品本身或演唱者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解讀人”,深入解讀戲歌背后的故事。因此,《中國戲歌》從戲歌題材的高度、廣度和深度三個方面,對傳統文化做出了獨具新意的表達,從而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喜歡戲歌的同時,也喜歡并傳承傳統的戲劇。
二、 民族精神的融合
《中國戲歌》不僅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音樂盛宴,還解讀了每首戲歌背后的動人的故事。此次參與節目錄制的嘉賓和表演者有200余人,最小的3歲,最年長的有94歲,可謂六代同堂共唱戲歌。這里既有戲曲名家、作曲家、歌唱家,又有民間藝術傳承人、小戲迷、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等,映射著戲歌在數代人心中那份難以割舍的情懷。“唱響最美中國戲歌,講述最真中國故事”,《中國戲歌》的另一個特色在于,它不僅以歌曲的形式弘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還在歌曲中融合了優秀民族文化的基因,以歌來展現了中國人愛國愛家、勤勞拼搏、與時俱進的優秀品質,從而使節目并未只停留在音樂欣賞的層面而上升到人文精神的高度。
如跳水皇后高敏講述自己曾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拼搏精神激勵自己在跳水事業上不斷前進,因而在戲歌《打虎上山》中她找到了當年自信地登上在世界最高領獎臺上的共鳴;焦裕祿的女兒焦守云解讀戲歌《家風代代傳》,讓建立在中國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以“小家”的個體方式呈現,傳遞家風美德;曾與錢學森共事的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的研究員潘里新,從三軸搖擺臺走向戲歌舞臺,隆重推薦戲歌《縱橫天地間》,以歌中所包含的不斷奮進、敢為人先的精神致敬為中國蓬勃發展的航天事業付出一生的工作者們;而陜北說書傳承人熊竹英和說書藝人們用一首原創作品《絲路新聲》把陜西新農村政策、精準扶貧、開放進出口貿易等時代風貌恰如其分地融進歌詞,唱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陜西新氣象,唱出了陜西人民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94歲東北抗聯老戰士李敏講述了抗聯戰士英勇無畏的抗爭,他們身上所擁有的中華民族的頑強精神感動了全場觀眾,一首《我是中國人》激發了所有人的愛國主義豪情;孟廣祿、袁慧琴、史依弘、李軍共同演繹大氣恢弘的京劇戲歌《同圓中國夢》,唱出了13億中國人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的美好愿望。戲歌,這一由戲曲與歌曲交融而衍生的音樂,是中國獨有的藝術形態,更是民族文化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表現。《中國戲歌》節目本身就體現了中國人民尊重傳統文化又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中華民族能歌善舞,喜歡用歌聲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而戲歌同樣是借著歌聲來表達情感,更是借著歌聲傳遞出中國人民蓬勃向上的精氣神。因此打動觀眾的并非只有動聽的歌曲,還有每首戲歌背后所蘊含著的故事,而故事背后所折射的可貴的民族精神則是照亮民族前進的指路明燈。可以說,每一種中華傳統文化的背后都凝結了中國人民的智慧,都折射出中華民族傳承了五千年的優秀品質和民族精神。
三、 傳播方式的創新
《中國戲歌》從本質上說是一檔和電視“聯姻”的戲曲節目。央視戲曲頻道也不斷推出多檔戲曲節目,如《快樂戲園》《錦繡梨園》《青春戲苑》等,但收視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節目形式單一,且觀眾對于傳統戲曲了解甚少,對傳統戲曲欣賞不來,因此難免形成曲高和寡的局面。對于戲曲和電視的“聯姻”,余秋雨先生曾經說過:“電視有自己的審美特征,它一旦與傳統藝術和民間藝術結合必將對它們進行重組和改造,應該改造到什么程度才能使之成為合格的熒屏審美產品而又不致于損害傳統藝術與民間藝術本體美色?這無疑需要靠大量具有創造意義和探索意義的實踐來回答。”[3]
因此戲曲類節目的首要創新就是,要適應社會發展規律和觀眾的審美需求。只有適應時代精神和大眾文化,符合觀眾審美需求的戲曲類電視節目才能始終活躍在戲曲舞臺,才能更好地傳承傳統戲曲藝術。《中國戲歌》的創新首先在于,戲歌是將傳統戲曲與現代音樂流行元素相結合的藝術形態,既是戲又有歌,既傳承經典又吸收流行元素,完全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如越劇戲歌《美麗心跳》將越劇經典《天下掉下個林妹妹》和流行歌曲創意融合;陜北說書戲歌《絲路新聲》用獨具地方特色的陜西唱腔講述“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新生活氣象。《中國戲歌》就是將戲歌推到戲曲舞臺的中心,吸引更多的觀眾來關注傳統戲曲和傳統文化。其次,節目還運用現實虛擬技術、萬向輪鷹眼、威壓等現代特殊裝置,與表演雜糅,產生奇妙的碰撞美感,美輪美奐的舞臺效果給觀眾帶來“酷炫”的視聽體驗,打破了單一的戲劇舞臺表演模式,而形成對傳統文化全新的印象和記憶點。而節目中增添的戲歌解讀部分,則融古鑠金,彰顯了戲曲、文學、美學、歷史等多重魅力,不僅向觀眾弘揚了傳統戲曲的文化內涵,更傳遞出了寶貴的民族精神。除此之外,《中國戲歌》還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手段,注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雙向并行,實施線上線下雙向互動傳播,充分借助互聯網傳播的優勢,形成現代化的節目傳播。節目不僅在首都機場、公交車身等投放線下廣告,還借助新浪微博、網易新聞等新媒體進行廣泛傳播和觀眾互動。截至節目完美收官,新浪微博官方話題“中國戲歌”閱讀量近800萬,網友紛紛線上留言,給予節目好評:“《中國戲歌》絕對的視聽盛宴。”“《中國戲歌》唱響屬于中華民族的最美音樂。”發布“中國戲歌”相關文章共600余篇,百度搜索“中國戲歌”相關內容共130余萬條。
《中國戲歌》運用現代媒體技術,開拓了全新的戲曲節目形態,將戲曲的呈現方式更加的多樣化和現代化,而又保存了其本身的文化韻味。其節目的呈現方式,也對以后戲劇類節目的呈現和傳播,提供了新的范式。
結語
近兩年來,中央電視臺率先掀起了弘揚傳統文化的熱潮,我們欣慰地感受到傳統文化并沒有被現代社會所遺忘。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有所反思,以電視媒體為主導掀起的傳統文化熱潮是否有一天也會“潮落”?如果有“潮落”的可能,我們又該如何避免?《中國戲歌》或許給出了一個解決的答案,那就是在內容上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合,同時又深入地挖掘出里面飽含著的人文精神,最后以現代化的媒體傳播技術為媒介,讓觀眾能夠以各種渠道參與其中,為傳統文化增添新的文化內核,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弘揚、創新、發展,打造獨特的中國審美風范,真正做到“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
參考文獻:
[1]周偉娟.淺論中國傳統戲曲和現代歌曲的融合體—戲歌[J].大舞臺.2011(5).
[2]孫重亮.戲歌的審美效應與社會功能[J].上海藝術之家,1999.
[3]馬蕊.戲曲類節目發展途徑探索—以叮咚嚨咚嗆為例[J].傳媒.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