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萍
摘要:環縣道情皮影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優秀皮影戲的典型代表,這種表演形式將說唱藝術和戲曲、民歌、地方聲調等各個藝術形式結合在了一起,最終形成了一個極具特色的民間戲曲。因此,針對于環縣道情皮影戲的研究是具有鮮明現實意義的,在對皮影戲唱腔旋律特征進行審美的同時,也能夠更好的傳承與發展我國的民間藝術與傳統文化。本文先闡述了環縣道情皮影戲的具體發展追溯以及唱腔音樂風格,接著從音域非常廣闊、跳進的旋律、滑音的靈活使用、半白半唱的說唱四個方面,綜合全面的闡述了環縣道情皮影戲的唱腔旋律特征。
關鍵詞:環縣道情? ?皮影戲唱腔? ?旋律特征? ?說唱性
中圖分類號:J617.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6-0149-02
環縣道情皮影戲在整個西北地區都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雖然它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西北地區音樂的高亢、奔放等鮮明的風格,但它也具有自身的個性,其主要是因為環縣道情皮影戲唱腔中的語音是以隴東方言為核心的。這個語言體系雖然跟周邊地區共同組成了西北方言,但是對比于其他地區來說也具有較為顯著的特色。這種語言上的不同使得環縣道情皮影戲的唱腔風格更加獨特,具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必要對環縣道情皮影戲的唱腔旋律特征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與探討。
一、環縣道情皮影戲發展簡介
皮影戲是我國民族文化發展中的一種重要民間藝術形式,已經有了非常深遠的傳承歷史,并且在我國各個地區都廣泛的存在。而環縣道情皮影戲則是在傳統皮影戲的基礎上,跟地方民歌小調相結合,形成的一個具有自身鮮明風格與特色的皮影戲藝術形式。環縣道情皮影戲屬于西北地區的戲曲藝術,因此也帶有著豐富的西北特色風格。西北地區的戲曲藝術有著較多的共同點,其主要體現在西北地區戲曲藝術的音樂上,即包括環縣道情皮影戲在內的很多西北戲曲藝術所使用的音樂,在音調上都非常明快,能夠更為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也使得環縣道情皮影戲的藝術形式能夠通過唱腔旋律的變化,直觀的表達出內心的情感,具有非常豐富的藝術表現力。下面也通過多個方面進行一一分析。
二、環縣道情皮影戲的唱腔旋律
(一)音域非常廣闊
在環縣道情皮影戲整個表演體系中,所有的參演者都可以被分為兩種類型,即前臺人員和后臺人員。其中前臺人員通常來說僅有一名,主要就是負責操控皮影,并且還要承擔絕大部分的演唱工作;而后臺人員通常來說有五名左右,主要是演奏各類樂器,或者表演眾人合唱的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后臺人員要跟前臺人員之間形成靈活密切的配合,在必要的時候還要跟前臺人員之間形成一個簡短的對話。在具體表演工作中,后臺人員參與演唱的頻率并不算太高,在沒有特殊劇情的時候,他們一般都只演奏樂器,給皮影戲的表演營造一個良好與和諧的氛圍。而前臺人員則主要以清唱作為表演方式,并且還需要一個人飾演多名角色,最終完成皮影戲的表演。當一個前臺人員飾演多名角色的時候,就需要參演者能夠變換自己的嗓音,通過真假聲轉換等可行的方式來表現出不同聲音特征的角色,比如旦角可以使用假聲,而生角則可以使用真聲等。不僅如此,從環縣道情皮影戲整個戲曲藝術體系上來看,整個戲曲的整體唱腔的旋律跨度非常大,也就形成了較為廣闊的音域。在低音的時候,戲曲可以達到小字組的f,而到了高音的時候,整個戲曲也可以達到小字三組的c3。這種風格在大部分戲曲藝術體系中是不太常見的,是環縣道情皮影戲的主要唱腔旋律特征之一。事實上,這種旋律特征的重要成因還是因為西北地區的民間音樂風格所造成的,即西北地區的民間音樂大多都非常悠長,使得整個皮影戲表演變得跌宕起伏,最終就具有了跨度較長的音域。
(二)跳進的旋律
環縣道情皮影戲相較于其他戲曲來說,也具有較為顯著的板式變化,使得其在旋律方面有了一定的程序化,即部分唱腔的旋律變化往往被約束在固定的套路中,整體旋律變化具有明顯的規律。但這種程序化的旋律在整個皮影戲表演中并不是絕對的,整個戲曲中也有較多的自由旋律。特別是對于環縣道情皮影戲來說,不同的劇目本身就代表著不同的旋律風格,因此皮影戲的表演也具有較為顯著的即興風格,也就出現了較多的跳進旋律。而這種跳進的旋律正好也符合我國傳統音樂理論中關于“移步不換形”的相關理念。環縣道情皮影戲受到西北地區地方方言的影響非常顯著,因此戲曲在跳進旋律上也具有了非常鮮明的特色。通常來說,皮影戲的唱腔旋律在“sol、re、la、mi”向著“sol、re、fa、si”的跳進是常見的,也就是經常說的花音與傷音的跳進。不僅如此,在環縣道情皮影戲唱腔體系中,也出現了一些八度的大跳,使得整個戲曲的風格變得更加突出與獨特。事實上,正是因為旋律的跳進,使得環縣道情皮影戲的唱腔旋律特征與內部旋律變化變得更為生動,顯著增強了皮影戲的獨特風格特征。
(三)滑音的靈活使用
滑音在我國音樂體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也被我國各個地區的民間音樂廣泛的采用,但由于我國各個地區民間音樂具有顯著的不同,因此滑音的具體風格也出現了一些差異。就目前我國民間音樂體系對于滑音的使用現狀來看,滑音的產生過程與具體風格跟地方方言有著顯著的聯系,無論是地方方言,還是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在表意方面都是以一個字為基礎單位。而中國漢字的發音則有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個部分組成,其中聲母和韻母主要決定了漢字的最終讀音,而聲調則決定了漢字的實際含義以及內在情感,因此當一個字的聲調出現變化的時候,最終聲音傳達出來的情感也會發生顯著的變化。在皮影戲的藝術形式中,聲調的變化會直接影響音節和音高,而加入了夸張化的表演以后,這種聲調變化就形成了滑音。由于環縣道情皮影戲中的語音主要以隴東方言為主,因此其唱腔中的滑音也帶有顯著的地方特色,并且滑音的跨度也非常高。有的演唱部分會出現三度的滑音,有的地方也會出現高達十度的滑音。這種情況也使得表演環縣道情皮影戲的前臺人員能夠具有較強的藝術功底和演唱底蘊,否則就無法在表演過程中較好的體現出唱腔中的滑音,最終也就不能展現出環縣道情皮影戲的獨特藝術風格和地域特色。
(四)半白半唱的說唱
就當前我國民間戲曲的具體發展情況來看,秦腔等一些國內比較成熟的戲曲藝術聲腔也非常重視針對于語言的夸張化處理,并經過長期歷史發展的藝術加工,最終形成了以說唱風格為主的戲曲唱腔。這種發展情況在環縣道情皮影戲藝術體系中體現得也非常明顯。在最開始的時候,環縣道情皮影戲只是一個地方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僅僅有一些細微的板式變化,并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藝術體系。因此,在最開始的時候,環縣道情皮影戲并不能被稱之為戲曲藝術,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說唱藝術。這個時期,它具有著“一人多角”“半白半唱”等鮮明的說唱藝術風格,但是在后期的發展中,環縣道情皮影戲的唱腔旋律和聲調升降在整體風格不變的情況下出現了一定的調整。這些調整與變化基本上能夠都出現在地域性音調的骨干音方面,比如對于花音和傷音的移位,使得整個戲曲在這個部分的唱腔更加契合的旋律變化,最終將半白半唱的說唱風格發揚光大,最終成為了自身藝術形式的鮮明唱腔風格。這在環縣道情皮影戲的很多傳統作品中體現的都非常突出,比如《蓮花落》等。因此,半白半唱也是環縣道情皮影戲唱腔的一種重要旋律風格,而表演者要想還原特色的環縣道情皮影戲,也應該從其唱腔的這些特征入手,最終能夠較好的把握唱腔的各類風格,提高最終的藝術表演效果。
三、結語
民間戲曲是我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我國的覆蓋范圍也非常廣泛,特別是在那些偏遠地區,民間戲曲的影響力將會變得更加突出。環縣道情皮影戲帶有著鮮明的唱腔說唱風格,很多人也將其歸類為說唱戲曲藝術,并且這個民間藝術在整個西北地區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這種基礎上,我國更應該加強對于環縣道情皮影戲唱腔風格與旋律特征的研究與分析,明確皮影戲的板式變化,探究其承載的獨特戲曲文化。這樣,不僅能夠促進環縣道情皮影戲在當今時代實現更好的繼承與發展,同時還能夠更為有效的保護環縣道情皮影戲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晏曉東.隴東道情音樂溯源[J].音樂創作,2015,(01):152-154.
[2]許養發.試析環縣道情皮影戲的音樂特點[J].戲劇之家,2014,(17):36-37.
[3]師立軍,王萍,李成秀.環縣道情皮影戲的板路研究[J].戲劇之家,2014,(14):38-39.
[4]黃虎.環縣道情皮影戲《劉全進瓜》表演分析[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3,32(02):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