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藝術選修課教材 戲曲鑒賞
張艷
【摘 要】高校地方戲賞析課對傳承優秀民族藝術,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如何上好戲曲鑒賞課,真正落實戲曲通識教育,我認為在教學策略上,應通過展示唱腔、合理歸類;學唱唱腔,注重內心情感;進行專題鑒賞;積極開展校園戲曲活動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展現地方戲魅力。
【關鍵詞】高校;地方戲賞析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8-0146-02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豐富拓展校園文化,推進戲曲……等進校園,……開設中華文化公開課,抓好傳統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動。”在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也印發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強調要“結合學校教育實際,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戲曲內容的教育教學”,旨在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努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關心、重視和支持戲曲的良好氛圍。但面對文化傳承的時代要求,如何落實好高校戲曲通識教育仍需探討。本文以河南地方戲為例,就如何上好高校戲曲賞析課進行探討,以期對高校戲曲通識教育有所裨益。
一、高校開展地方戲賞析課的必要性
在高校設立地方戲賞析課是傳承民間藝術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表現,是大學生提高藝術修養和陶冶情操的現實需要,也是戲曲藝術傳承發展的現實需要。走近、欣賞富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戲,可讓學生感知戲曲藝術的博大精深,也可感受中國文化的深厚韻味。
河南戲曲劇種豐富,目前,列于各級非遺保護名錄的劇種就有31種。在眾多的劇種里,全國影響最大、藝術團體最多、戲曲市場最為活躍的劇種就是豫劇。豫劇成了中原戲曲文化的一張王牌。豫劇承載著中原人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蘊含了中原人民的文化觀念。“河南人,最愛哼那梆子腔”一句唱詞,唱出了中原大地兒女的共同心聲。喜好豫劇等地方戲,是了解中原文化的重要途徑。當下,地方戲觀眾嚴重老齡化,古老的戲曲要薪火相傳,需要不斷培養新的傳承人和年輕的觀眾群體,尤其是高校大學生。將豫劇及大平調、大弦戲等稀有劇種引入大學課堂,有利于高校從當地觀眾審美需求和藝術資源實際出發,體現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凝聚大學生的鄉情、鄉思、鄉愁,最后成為一筆永久的文化情感財富。
目前可搜集到涉及大學生《戲曲鑒賞》的教材多達15種,較著名的有張凱《戲曲鑒賞》、劉楨《戲曲鑒賞》、李中會主編《戲曲鑒賞》等。戲曲鑒賞從鑒賞內容上分為古典戲曲、近現代古裝戲、現代戲三類;從鑒賞層面包括戲曲知識、戲曲表演、戲曲文學、戲曲文化四個層面;在戲曲鑒賞路徑上多涉及多聽戲曲作品,了解戲曲知識和戲曲文化,品讀劇本等。但整體來說,高校開展“戲曲鑒賞”多存在著重知識傳授、輕實踐體驗的現象;學習內容廣泛,地域內容針對性不強。因此,有效開展地方戲賞析課教學活動,是高校對大學生實施美育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對當前高校“戲曲鑒賞”課重知識輕實踐的有益補充。
二、高校地方戲賞析課教學策略
如何讓大學生愿意接觸戲曲,走出“戲盲”誤區,激發他們對戲曲的愛好,執教者需要多途徑展現地方戲魅力,具體方法如下:
(一)展示唱腔、合理歸類
高校地方戲賞析課,切忌照本宣科。這樣的課堂較枯燥,也不被學生認可。教師在講授唱腔特點時,應結合賞析能力培養。如在講授豫劇須生流派藝術時,筆者曾這樣進行嘗試:先集中放三位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的唱段,這三個唱段包括:李樹建《大登殿》“我一見老母親跪金殿”、洪先禮《大登殿》、劉忠河《打金枝》“我一見親翁郭子儀”。學生通過試聽比較,進行歸類,根據音樂唱腔旋律,學生們不難將洪、劉唱腔歸為一類。下一步,啟發學生歸納這一流派唱腔藝術的特點,學生一時不能回答時,老師再在從吐字方法、行腔等方面引導學生把握豫劇東、西兩大流派的須生藝術特點。以劉忠河唱腔藝術為例,豫東調的鮮明特點是真假聲的結合與應用,其中也包括閃板(閃板是指在眼“弱拍”起唱)唱腔技巧的應用,尤其善于運用花腔,唱法效果追求蒼勁渾厚之美,這與豫東調唱“上五音”有關。豫西調運用大本嗓,吐字清晰,假腔帶“咦音,寒韻(即哭腔)較多,鼻音豐富,善于表現哭腔,以表現悲壯、深沉之美見長。這與其豫西調多用從低音“5”到中音“3”做主調的“下五音”有關。有了這樣的講授,學生才能對唱腔賞析理解逐漸深入。
(二)學唱唱腔,注重內心情感
對一種藝術流派的喜好程度,在高校地方戲賞析課上,不能做硬性要求。但對多種藝術流派,尋找自己喜歡的唱段,哪怕是學唱一兩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了解豫劇東、西流派的唱腔藝術特點的基礎上,應引導學生注重內心情感體驗去學唱腔,而不是簡單模仿藝術家的聲音,也就是追求神似。若有的同學興致高,能勝任整段唱腔,則更應值得鼓勵和肯定。反復的學唱,必將促使大學生去反復體驗唱腔。在學會逐漸領悟一門流派藝術的發聲、吐字和行腔技巧后,其對這一流派藝術塑造人物情感處理,必將有更深入認識,由此對地方戲賞析能力也必然有一定提升。
目前,高校地方戲賞析課在經典劇目、唱段鑒賞方法方面,確實存在著單一化的問題。由于戲曲鑒賞授課課時有限,學生對劇目的鑒賞,有走馬觀花之感。對一些經典劇目的鑒賞,只是停留于了解劇情、人物形象等,還未涉及曲牌運用、主題升華,唱詞精妙等方面,豫劇《花木蘭從軍》,在“榮歸”一場有著名唱段“尊一聲賀元帥”,此段應該說是常派藝術的經典唱段,論唱腔表現人物的內心細膩情感,要比“征途”一場中“誰說女子不如男”唱段還要豐富,但學生對花木蘭見賀元帥的復雜心態體會不深刻,影響理解。因此,需要執教老師在賞析上多用些功夫。又如崔派名劇《秦香蓮》“三江水洗不盡我滿腹冤枉”,應借助曲牌使用較集中特點,理解慢板、二八板等多種板式的運用,理解其對提升人物形象的感染力作用。學生們若能在學唱唱腔時,注重內心情感體驗,相信會對高校地方戲賞析課唱腔賞析單一化問題有所糾正。
(三)進行專題鑒賞
在執教班級,執教者應盤清大學生對豫劇的認知程度,會多少唱段,了解多少經典劇目、流派,主要興趣點所涉及的行當、劇目和藝術家情況。在此基礎上,列出豫劇應知的經典名劇、唱段清單。有些知識讓學生可在課下自學和交流,而不是完全依賴課堂上老師講授。當每一位大學生對豫劇的接受能力、熱情被激發,老師執教時,可有的放矢,能更好滿足大學生的心理期待。
在講授豫劇的經典劇目時,要拓展藝術流派,不能拘泥一家。如涉及豫劇須生藝術,既要講唐派藝術,又要講豫東調劉派藝術。對豫劇現代戲,既要關注《朝陽溝》,又要關注《焦裕祿》、《香魂女》等。對藝術家,既要講授已故的豫劇著名表演藝術家,也要關注當今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名家,如李樹建、汪荃珍、賈文龍、李金枝等。根據大學生個人興趣,提倡對豫劇有專題性的閱讀,如學生對某一個流派、某一位藝術家非常感興趣,可搜集其生平資料、代表性劇目劇本、唱段視頻、藝術評論等。在廣泛搜集資料基礎上,模仿唱段自學,展演交流。以此深入全面地了解、體驗豫劇之美。
(四)積極開展校園戲曲活動
戲曲傳承重在活態。高校地方戲賞析課應為戲曲活態傳承搭建平臺。理想的高校地方戲賞析課堂,不能僅滿足于放視頻資料,看戲曲電影,而應讓更多的大學生在戲曲活態呈現中,去多方位感知地方戲。
高校教師應引導大學生參與稀有劇種傳承與保護的相關活動。據調查,除焦作師專開設懷梆地方戲課堂之外,尚未見其它高校開設稀有劇種鑒賞課。作為高校地方戲賞析課,不能只是讓大學生簡單了解一些劇種,掌握一些聽戲、賞戲方法,更重要是從培養一般性傳承人的高度來講授戲曲。高校地方戲賞析戲課,不是僅僅為了培養更多會唱戲、能懂戲的戲曲愛好者,而是應有更廣闊的視野,對戲曲文化體現一般性傳承人的責任擔當。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講,這也是必要的。當前,戲曲傳承艱難,大學應發揮人才、科研等優勢,發揮文化輻射作用,發揮育人的主導作用,增強大學生對戲曲的價值認同、情感認同和文化認同,將學生引導到戲曲傳承創新的環境中來。
執教者可讓學生參與到劇種保護的實踐中,對特技表演流失的現象進行關注。如大弦戲是河南古老的地方戲劇種之一,大弦戲老一代藝人創造了許多特技,但隨著時代變遷和演出的變革,有些特技已成為歷史記憶。如大弦戲《武松打店》中的三孔橋。另如“吊辮子”、“盤叉”、“沿鍘刀”、“打五把彩”、“大上吊”等諸多特技,在今天都瀕臨失傳。目前,大弦戲“嗽獠牙”和“削柳椽”還在演出,但完整保留的特技演出不多。鑒于此,對大弦戲獨特的演技講解,適合采用先激發興趣,然后鼓勵大學生參與大弦戲傳承保護的教學方法。若一批批大學生投入大弦戲搶救保護的非遺傳承工作中,搜集的資料越豐富,越能深化大學生對大弦戲的認識水平。
另外,高校地方戲賞析課還應積極與藝術團體進高校演出進行對接,讓大學生近距離走進戲曲,與戲曲名家對話,有條件的可聘請藝術家擔任指導教師,是值得積極嘗試的。
參考文獻:
[1]馬馳.蘇柳.河南戲曲知識問答1000題[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5.
[2]濮陽縣文化局.濮陽市戲曲志[M].中國戲曲志河南卷編輯委員會,1988.
[3]劉存杰.大弦戲唱詞特點及劇目發展的若干思考[J].戲劇之家,2014(12).
[4]史周賓.濮陽大弦戲研究[D].河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