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光祈
相信有兩類人對這個雕塑特別熟悉吧,一類是溫江原住民,一類就是學習音樂史的同學們。上面這位人物便是我國杰出社會活動家,也是東方民族音樂先河之師---王光祈。
1892年8月15日生于四川溫江,王光祈在童年時代就會吹簫奏笛,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讀中學時又醉心于川劇。這為他后來從事音樂研究奠定了基礎。他早年讀私塾,15歲考入成都第一小學堂高年級。他勤奮好學,才思敏捷。清宣統元年(1909年),考入成都四川高等學堂分設中學堂丙班,與郭沫若 、李劼人、周太玄等人為同窗知己,是班上的高才生。與李劼人,周太玄、魏時珍、郭沫若、曾琦、李璜等同班,并為至交。一次他們一起到成都東郊菱角堰周太玄家聚會,仿“桃園結義”,相約死后同葬此地(后來王在德國逝世,李劼人果然設法將其骨灰運回安葬于該處)。

1892年出生于四川溫江縣魚鳧鎮小河村。他未出生前數月父親病故,家道衰落,靠母親做手工和出租一“鍋廠”地微薄收入過活。在成都讀中學時,與好友經常討論時事政治。他中學畢業后,失學也失業,曾回老家農村過了一段十分艱苦的生活,后來奮然離家出川,去上海、青島、北京,游學和找工作。1914年為清史館書記員,同年考入中國大學攻讀法律。

由于離開了熱熱轟轟的國內社團生活,“悄然自悲,若有所失,終日獨向”窗外一望平蕪的自然美,逐漸愛好起音樂來。他從小喜歡弄笛吹簫,哼川戲昆曲;于是利用工讀之余重操舊日之好,跟德國私人音樂教師學習小提琴,放棄了經濟學的研究。1923年,王光祈在柏林一音樂專科學校攻讀音樂理論。1927年,他考入柏林大學攻讀音樂學。自認改學音樂以來,他一方面學習音樂、樂器知識,一方面向國內介紹德國音樂、歐洲音樂,向德國介紹中國古典音樂,并且進行中西音樂的比較研究。他雖然“半路出家”,獨居海外,但由于他具有不顧一切的堅忍不拔的精神和求實的作風,學習成績和著述成就都日漸增長,為國內音 樂界注目,為老友們驚訝。1934年,他以《論中國古典歌劇》獲得博士學位。
解放后,周恩來總理曾向李劼人打聽王光祈1936年骨灰運到成都安置的情況。1983年,四川音樂學院將其墓碑遷至該院,并建紀念亭。

1984年6月,中國音樂家協會、四川省政協、四川省社會科學聯合會、中國音樂 家協會四川分會、四川音樂學院和溫江縣政協等單位共同在成都召開了“王光祈研究學術討 論會”。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呂驥在《王光祈音樂學上的貢獻》一文中指出:“王光祈是我國五四運動前后到抗日戰爭之前的近20年中文化界一位著名的愛國主義著作家,卓越的音樂學家。”“將東西方之音律,東方各民族之音律進行比較研究,始創于王光祈,這無疑是中國音樂學上一大貢獻。”1985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音樂詞典》之“王光祈” 條目中明確寫道:“他是中國民族音樂學的先驅者。”1986年,在溫江公園內修建了“王光祈紀念館”。在21世紀初期對溫江公園的改建中,園內還新修了以王光祈而命名的“光祈音樂廣場”。后人編有《王光祈音樂論著選集》。成都王光祈墓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