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又是一年“三月三”

      音樂
      現代青年·精英版
      2018年07月09日 08:12

      又是一年三月三

      劉妍妍

      又是一年“三月三”。“三月三”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也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向往之情的傳統節日。

      “三月三”歷史悠久,宋代史籍中就有相關的記載。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春則秋千會,鄰峒男女裝束來游,攜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劇。”自古以來,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會身著節日盛裝,挑著山蘭米酒,帶上竹筒香飯,從四面八方匯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會、對歌、跳舞、吹奏樂器來歡慶佳節,青年男女更是借節狂歡,直到天將破曉。

      在上古洪水時期,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災,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對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長大成人以后,決定分頭尋找伴侶,相約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窩嶺下相會。結果幾年過去兩人都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以后每年的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帶著子孫們回到這里迎接春天。許多年過去后,天妃和南音沉睡在山洞里,化成一對石頭。黎族后代為了紀念這兩兄妹傳宗接代的功績,把石洞取名為娘母洞。三月三這天,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帶著糯米、糕餅、粽子和山蘭米酒,從四面八方趕來娘母洞前紀念祖先,以對歌和舞蹈祈求本民族繁衍幸福。

      后來,每逢三月三,黎族勞動人民都以各種方式來紀念這個吉祥盛日,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節日。“袍隆扣”是海南黎族的祖先神,每年的祭祀袍隆扣大典是三月三的重頭戲。

      祭祀袍隆扣大典

      清晨的五指山有幾分微涼,山間的云霧迎著旭日慢慢散去。昔日里幽靜的山間小路逐漸熱鬧起來,山道上車水馬龍,來自四面八方的黎族同胞紛至沓來,拜謁黎族始祖袍隆扣。

      巍峨的五指山下,鼓聲陣陣,角號齊鳴。4月18日,農歷戊戌年三月初三,祭祀袍隆扣大典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黎峒文化園隆重舉行。來自全省各市縣的黎族同胞和省內外各兄弟民族兒女萬余人齊聚一堂共同祭拜袍隆扣,緬懷先祖榮光。

      五指山市是今年黎族、苗族“三月三”活動的主會場,黎祖祭祀是“三月三”活動的重頭戲。今年的祭祀袍隆扣大典有擊鼓鳴鑼和吹號鳴炮、宣布大典開始、向袍隆扣敬獻花籃、向袍隆扣行三鞠躬禮、恭讀祭文、念誦袍隆扣頌、樂舞告祭、拜謁袍隆扣等八項議程。其中,向袍隆扣敬獻花籃是今年新增的環節。拜謁袍隆扣時,也改變了以往敬香的習俗,改為向袍隆扣敬獻彩虹帶,既環保又富有寓意。此外,今年首次有85名臺灣少數民族參訪團參加祭祀典禮。

      隨著迎賓號角的吹響,嘉賓依次入場。吉明江宣布戊戌年三月三祭祀袍隆扣大典正式開始,楊文平恭讀祭文。全體向袍隆扣行三鞠躬禮,66名黎族兒童黎語念誦袍隆扣頌。祭禮告成后,全體祭祀人員分批次從廣場前往大殿參加祭拜,敬獻彩虹帶。

      據了解,海南黎族崇拜自然,敬仰傳奇的始祖大英雄“袍隆扣”,袍隆扣是黎族的祖先神。“袍隆扣”是根據黎語音譯過來的,意思是“大力神”。傳說,在遠古時期,天地只有幾丈高,天上有七個太陽和七個月亮,太陽把大地燒得滾燙。白天人們到深山洞穴避暑,夜間也不敢出,只有在日月交替的黎明和黃昏,人們才外出覓食,百姓叫苦連天。大力神便想:這樣的日子百姓怎么過?他使勁用力把身軀升高一萬丈, 就把天拱高了一萬丈。天高了,但天上還有七個太陽和七個月亮,人們還是很難生存。于是,大力神做了一把弓,射落了六個太陽和六個月亮。大力神拱天,射日月后,見大地沒有山川、森林,他就取天上的彩虹作扁擔,拿地上的道路當繩索,從南海挑來沙土,造山疊嶺。用腳尖狠命地踢打高山,鑿通了大小無數的溝谷,他的汗水流淌在這些溝谷里就形成了奔騰的河流。從此大地上出現了高山峻嶺、江河湖泊。大力神為萬物生息不辭勞苦,他終于累倒了。臨死前生怕天空塌下壓到百姓,他撐開巨掌,把天牢牢擎住。傳說那巍然屹立的五指山,就是黎族祖先大力神的巨手。

      海南黎族人民為什么把“袍隆扣”視為“祖先神大力神”來崇拜呢?因為千百年來“袍隆扣”祖先神是中國黎族同胞心中的偶像、保護神和財神爺。尤其是昌江、東方美孚方言的黎民,千百年來把生命生產、全家幸福、安康都寄托于“袍隆扣”。在神話傳說中“袍隆扣”不僅能興云降雨,消災降福,還象征著“吉祥如意”、“財神爺進家”。“袍隆扣”在道家文化中不僅能降雨除旱,還能救火并可滿足人們求福、發丁、生長、健康、升官發財等保一方平安的要求。所以黎族人民就以“袍隆扣”神話傳說進入道家文化。“袍隆扣”從神話傳說而形成“袍隆扣”口頭文學、口頭文化;從“袍隆扣”的口頭文化形成至今研究的“袍隆扣”文化,千百年來一直在海南黎族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一代又一代傳承和弘揚下來。

      從2004年開始,政府啟動了建設黎峒文化園的建設項目。老同志王學萍帶領相關的專家學者,沿著遠古祖先艱難跋涉的腳步,在黎族文化的花苑里懷著虔誠而敬畏的心理,撿起失落的文化碎片,小心翼翼地拂去歷史塵埃。經過挖掘、整理、重組,零碎的、分散的,以口頭化方式存在于鄉間地頭的民族文化元素又回歸到黎族文化的體系中,重新喚起了黎族清晰的民族歸屬感。特別是在對散落在民間關于黎族遠古祖先“袍隆扣”的多種版本神話傳說,經過進行悉心收集、挖掘、整理,“袍隆扣”的形象具體起來,清晰起來,鮮活起來,以“袍隆扣”作為黎族遠古祖先神,重塑構建黎族的文化和信仰。從此,“袍隆扣”不再是流傳于在黎族口頭傳統中的遙遠記憶,而是以祭祀祖先為主體,形成了具體的祭祀日期、祭祀儀式、祭祀場所等文化元素和文化空間,構成了的一個黎族民間祭祖活動的完整祭祖系統,使黎峒文化園中的黎祖大殿,成為黎族人民祭奉“袍隆扣”的圣地,整個黎峒文化園已成為了黎族人民的精神家園和集體記憶。

      從2014年開始,每年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都在五指山水滿鄉黎峒文化園舉辦袍隆扣祭祀大典,四面八方的黎族同胞相聚在五指山腳下,祈福一年的幸福和平安。近年來,祭祀活動影響力越來越大,每年“三月三”的黎祖祭祀大典已經成為海南140多萬黎族同胞的情感聚合以及中外游客了解海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2018年三月三開幕式

      “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同胞祭祀祖先、慶賀新生、贊美生活、歌頌愛情的傳統佳節,也是海南黎族苗族優秀傳統文化最具體、最典型的體現。4月18日晚,2018年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主會場開幕式暨主題文藝晚會在五指山市三月三廣場盛大啟幕。開幕式由省民宗委主任吉明江主持;五指山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振聰致歡迎辭;省政府副省長苻彩香,國家民委副主任劉慧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省政府省長沈曉明宣布2018年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主會場節慶活動開幕。駐港部隊領導蔡永中,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林北川、省政協副主席陳馬林,老同志王學萍、王亞保、符桂花、林安彬,以及臺灣少數民族參訪團出席開幕式晚會。

      隨后,大型歌舞《又是一年三月三》拉開了晚會的序幕。晚會以弘揚和傳承海南黎族苗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上、中、下三個篇章分別以《愛在三月里》《愛在天地間》和《愛在五指山》為題,精彩而充滿激情的晚會以挖掘、傳承、創新黎族苗族傳統文化為宗旨,充分展示了海南黎族苗族的民俗風情和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是一場集民俗風情、特色文化展示的盛大晚會。親臨晚會現場,讓人在別具特色的音韻和熱烈濃郁的舞蹈氛圍中感受到少數民族多彩文化的魅力。這是一場視聽盛宴,是五指山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和民族文化的展示,是一個令人心動的醉美之夜。晚會在大型歌舞《盛世歡歌五指山》中落下帷幕。

      少數民族歌會 唱響五指山

      唱響美好新海南,激情放歌三月三。4月19日晚,海南本土少數民族歌會在五指山市舉行,眾多海南歌手用淳樸悅耳的民族吟唱為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以及2018年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獻上真摯祝福。歌會上,陳瓊林、林相、李運圣三位歌手率先登場,他們身穿民族傳統服飾,為大家帶來了一首黎族歌曲《相聚三月三》;緊接著,黎行者樂隊的四個小伙子走上舞臺,他們有的彈吉他,有的吹笛子,有的打手鼓,在美妙的旋律中接連為大家演唱了兩首原生態歌曲。隨后,黎族音樂唱作人阿儂子黎演唱了原創歌曲《黎想的家》,并邀請觀眾一起合唱,將現場氣氛推向了一個高潮。

      五指山市南圣鎮的苗族姑娘曾若馨和搭檔也為大家獻上了苗族同胞的動聽族音。曾若馨目前就讀于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她從小能歌善舞,目前已收獲了不少比賽的多個獎項。作為一名年輕的民歌手,曾若馨在創新民歌方面花了不少心思。當天晚上,曾若馨和搭檔演唱的《春雨來到咱苗村》就是她以傳統苗族山歌為基調整理改編的一首歌曲。

      除了動聽的歌聲外,整場歌會的燈光、布景等舞臺設計以及舞蹈演員的曼妙舞姿,讓現場觀眾在大飽耳福的同時,也欣賞了一臺精彩十足的現場表演。隨著歌會地進行,越來越多的市民游客聞聲而來,他們有的手執熒光棒,有的索性拿出手機打開電筒,再加上舞臺效果,整個體育場形成了一個如星星點綴的夢幻天空,一場民族的吟唱在此響徹蒼穹。

      民族特色美食 開啟舌尖盛宴

      說到美食,就不得不提“長桌宴”。長桌宴是黎族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和最隆重的禮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長桌宴的桌子、酒杯、筷子等一般以竹子制成。把長方形的桌子排成長列,長長的桌上鋪著綠油油的芭蕉葉,芭蕉葉上盛著各種各樣白沙原汁原味的特色美食——魚茶、竹筒飯、烤全牛、三色飯、山蘭米酒、鷓鴣茶,以招待最尊貴的客人。席間觥籌交錯,歌聲繚繞,無不散發出濃濃的黎苗民族古老的飲食文化氣息。

      魚茶

      黎族人大多嗜酸,擅于采集各種天然食材制成“酸菜”,而且并不局限于野菜、水果,甚至連魚類、肉類也能做成酸菜。“魚茶”便是黎家人最喜歡用來款待客人的招牌菜肴,同時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風味小吃。米飯和魚塊摻在一塊看似普通,然而經過腌制發酵后卻產生了奇妙的味道,初入口時會覺得酸怪難以接受,但就像臭豆腐和怪味豆一樣,魚茶聞時雖臭,卻越吃越甘美鮮香,仿佛上癮一般根本停不下來。

      竹筒飯

      竹筒飯是海南黎族傳統美食,通常是黎家人出遠門、上山打獵或招待客人時才制作。用山蘭稻打出的“香米”或上等的糯米配以肉類為原料,放進新鮮的粉竹或山竹鋸成的竹筒中,加適量的水,再用香蕉葉將竹筒口堵嚴,炭火中綠竹漸焦,米香、肉香和竹香混雜著飄散開來,令人垂涎欲滴,“一家香飯熟,百戶聞竹香”便是對黎家竹筒飯最貼切的贊譽。

      烤全牛

      黎族人以牛和銅鑼作為財富象征,擁有得越多就代表著社會地位越高。所以,“烤全牛”一般只有在重大祭祀活動中才會出現,如果有幸碰上,一定不要錯過。用秘制腌料腌制過后的肥嫩牛肉經過幾個小時的均勻炙烤,再配上一點點蘸料,外酥里嫩,焦香鮮美,味道讓人難以忘懷。

      三色飯

      三色飯是海南中部山區苗族人民的特色小吃,一般是在農歷“三月三”期間制作和食用,是苗族人民用來招待客人和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性食品。苗家三色飯有紅、黃、黑三色,分別取色于新鮮植物紅藍藤、黃姜和三角楓汁液。飯團入口甘香甜滑、形態美觀,是開胃去火的清涼食品,極具苗族風味。

      山蘭米酒

      山蘭酒用黎話稱為“biang”酒,黎族同胞依山傍水而居,酒采用所居山區的山蘭稻谷釀制。制作時,將山蘭米蒸熟揉散成粒,再用黎山特定植物和米粉制成的“球餅”碾至粉狀摻入其中,裝進壇里釀制。逢重大節日或是迎接賓客,熱情的黎家人便取出來與客人一齊痛飲。山蘭酒根據存放的時間長短味道而不同,剛釀好的酒存放十天左右時是甜的,入口醇香、甜中微辣、辣而不燥,可滋補養身、去濕防病,尤其適合女性飲用。

      鷓鴣茶

      鷓鴣茶是海南最接近自然的茶葉了。早在十五六世紀的明代,瓊島中部五指山腳下黎苗人民世代居住的廣闊地區,山高林密、人煙稀少。一踏進這塊土地,首先就聽到鷓鴣鳥的啼叫聲,此起彼伏,人們就把這廣闊的地區叫作“鷓鴣啼峒”,把當地黎、苗族人民上山采摘用來制茶的樹葉叫做鷓鴣茶。鴣茶藥香濃郁,沖泡后湯色清亮,飲之口感甘甜、余味無窮,具有清熱解毒、消食利膽等功效,是理想的解油膩、助消化保健飲品。

      民族千年畫卷 喚醒文化遺產

      作為五指山市乃至海南省的重要旅游元素,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一直是游客們向往的文化勝地。自2018年2月11日試運行至今,重建提升后的省民族博物館累計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海南省民族博物館座落在五指山市北面牙畜嶺上,這里依山面城,白墻黃瓦,雕梁書棟,幽雅壯觀,是一座以貯藏、陳列、研究海南省歷史和黎族苗族等少數民族歷史傳統文化為中心的綜合性博物館。4月18日,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成就展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這里開幕,成為2018年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主會場的一大亮點,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駐足參觀。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座落在一座小山的泰翡路上,迎著山里的清風,向四周望去,遠眺層巒疊嶂的青山。與它緊鄰的海南省熱帶海洋學院(原瓊州大學),在當時是自治州州政府辦公大樓。能夠與州府辦公大樓如此相鄰,也足以見得這座博物館的地位。據了解,上世紀70年代末,自治州辦公大樓、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館以及科學館被列為當時自治州的“三大工程”。

      沿著蜿蜒的山路,經過海南省熱帶海洋學院,一塊刻有“海南省民族博物館”字樣的石頭映入眼簾。往里走,看到一座類似古代建筑樓,墻上一塊白色的石碑上刻著“海南省博物館”的金色大字,拾級而上,進入到博物館的接待大廳。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以古樸雅致、宏偉壯觀的形象面世,館內設海南民族歷史文化陳列、海南民族紡織文化陳列、海南民族藝術陳列3個展館,館藏文物3.2萬多件套,分為歷史、革命、宗教、民俗、工藝美術五大類,展出1190件(套)文物,簡直就是一幅數千年的民族畫卷。

      大廳往左邊走,進入第一展館。第一展館是海南民族歷史文化展,里面展現的是瓊州民風的內容。再往里走,天花板上陳列著許多老照片,展現的是海南島的人類活動的歷史,還包括了海南省的地理狀況介紹、海南少數民族起源歷史等。再往后走,會看見一個博物館特意仿造的“黎族生活場景”的展示棚,它重現了黎族人民生活的環境。一位黎族老婦人在屋內煮飯,屋外是另一位婦人在織黎錦,房屋外雞鴨成群。

      沿著展館內的櫥窗再走過去,鉆木取火工具、泥片制陶的出現,象征著海南島上亮起了第一個農耕文明的火把。在海南島農業文明發展中,脫殼工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眼前的這個獨木舂米臼和脫粒杵屬于一套,它的制作工藝就是將一整個樹干截取一段,然后利用火燒、石器打磨將樹木截面逐漸挖出一個圓形坑,這就制成了舂米臼,脫粒杵也按照同樣的工藝經過火燒、打磨制作而成。獨木器具的出現標志著黎族先民可以制作和使用工具,利用工具制作新的生產用具,從而也體現了這里水田農業的發展。

      在黎族獨木器具中,獨木舟最有名。早在幾千年前,海南先民已經和獨木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黎族歷史傳說中,祖先乘獨木舟來到海南島,黎族傳統民居中的“船型屋”,就是根據倒扣的獨木舟外形制成。當時還沒有鐵器,黎族祖先就選用一棵粗大挺直的樹干,將不準備挖掉的部位涂上濕泥,然后用火燒烤未涂濕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狀后,再用石斧等工具砍鑿,這樣疏松的焦炭層很快就被挖盡,如此反復多次,獨木最終被做成帶槽的舟。獨木器具是一種物化了的文化,其實物屬性表現了黎族特定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民族特征。

      接著來到第二展館,也就是黎族紡織文化展館。首先看到的是黃道婆和她的紡織機。黃道婆抱著幾捆織線站在紡織機旁邊,紡織機上是還未織完的黎錦。走過紡織機,看到了一條黃黑相間的紡織物,它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珍貴文物——龍被。這條明代的黎族龍被長188厘米,寬124厘米,圖案為雙鳳朝陽麒麟。

      龍被,因產地主要在古崖州地區,也稱為崖州被,有些地方叫做大被、繡被,素有“廣幅布”之稱,是黎族在紡、織、染、繡四大工藝過程中難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術最高超的織錦工藝美術品,是黎族進貢歷代封建皇朝的珍品之一。

      據了解,龍被一般是按照先織后繡的順序制作,在其后期發展中,逐漸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圖案多以龍鳳呈祥、百鳥朝鳳等圖案呈現,這也是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一種表現。龍被的構圖嚴謹、色彩艷麗、層次分明、款式多樣,有著十分鮮明的藝術特征,這種藝術形式是黎錦所共有。龍被的圖案內容,包羅萬象,舉凡天上、地面、人間諸多事物以及神話傳說中諸多形象,都是龍被藉以提煉創作并吸收進入圖案中的因素。龍被有五種形式,分別為:單幅龍被、雙聯幅龍被、三聯幅龍被、四聯幅龍被,五聯幅龍被。其中,三聯幅為居多,五聯幅和單幅為最少。三聯幅是由三幅彩錦聯綴而成,一般長2米—3米,最長可達3.8米,寬1.1米—1.4米,以龍紋、鳳紋、麒麟紋和魚紋為主體紋樣,花卉紋為輔。

      第三展館就是海南海南民族藝術陳列展館。其中陳列的是黎苗族的手工藝術品,比如說黎苗族女士的頭飾、項圈、耳環等。展館中擺放了幾臺投影儀,運用了現代科技互動手段,介紹海南的歷史和黎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的族源、從業、社會生活、文化習俗,融知識性、科學性、藝術性和趣味性為一體,是了解海南歷史、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走上三樓,來到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成就展館。展覽分為左、右兩個展區,右側展廳主要展示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成就,分為社會發展篇、經濟建設篇、民族團結篇等多個板塊;左側展廳展示了以五指山市為主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旅游資源等。展廳均以高清大圖配以精準解析,突出展示了海南獨特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

      據了解,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于1986年10月1日開館,前身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館,1988年建省升格并更名為現名。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以完善的設施、獨特的文化、新穎的形式、嶄新的面貌,以免費開放為契機,以傳統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展示為優勢,充分利用好文化與旅游的有機結合,服務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已成為民族文化旅游的亮點,以及民族文化交流、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基地。

      “三月三”成亮麗文化品牌 書寫海南多彩民族文化

      4月20日晚,2018年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五指山主會場活動,在五指山市三月三廣場落下帷幕。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是海南最重要的群眾性大型文化活動之一,已成為海南國際活動,是海南島一張亮麗的文化品牌。今年的“三月三”,是一次展示海南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省各族群眾大團結的盛會,充分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黎族苗族人民的時代風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黎族 海南 苗族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一本大道一卡二大卡三卡免费| 18末成年禁止观看试看一分钟| 国偷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 yy22.tv夜月直播|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eeuss鲁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偷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久| 91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不∫| 2020天天干| 国产女人好紧好爽|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唐人电影社欧美一区二区| 男插女下体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热线|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性猛交xx乱|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日本pissjapantv厕所自|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αv| 好妈妈5高清中字在线观看| japanesevideo喷潮| 国产精品秦先生手机在线| 黄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剧情精品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欧洲毛片A级视频无风险| 欧美激情xxxx性bbbb|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 99re最新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片欧美片亚洲片久久综合| 被黑人猛躁10次高潮视频|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ww484e5566| 狠狠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宅男| 暖暖免费高清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 |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