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聰
摘 ? 要:西方繪畫與基督教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了解宗教情感在西方繪畫中的體現情況,能夠變相的掌握西方繪畫的發展脈絡。宗教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時代的進程推動了人們的思想,令其從“美的根源在上帝,繪畫就是用來抒發榮耀的上帝”這樣一種單向直接的方式而發生著轉變。
關鍵詞:宗教情感;西方近現代繪畫;關系;體現
中圖分類號:J205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9-0166-01
基督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西方藝術史的構建中具有支柱作用。西方繪畫與基督教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一段時期中藝術與基督教的發展可以說是相生相惜。中世紀時期人們的觀念里,認為美的根源來自上帝,繪畫即是用來抒發榮耀上帝的,除此以外便不知道它還可以用來做什么了。繪畫內容在那個時期有著唯一主題,即是信仰。隨著社會經濟、文化思想的發展與推進,使宗教迷信得以破除,人們開始對于真理的探索,使基督教與藝術間的關系逐漸發生變化。對美術本身來說,面貌上的呈現因為外部條件的影響和內在發展的推進而發生變化,但是精神層面的注入則不會因為技法、材料、內容、風格等因素的多樣而消失。基督教與藝術之間也許不再像以前那樣生生相惜,但在近現代的作品中仍能通過不同的解讀方式體會宗教情感的存在,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宗教體現方式上的進步和升華。近現代的繪畫作品主題多樣,已不再是宗教宣傳的工具。
宗教情感更多時候作為一種藝術元素在西方近現代的繪畫作品中得到體現。當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光輝射入藝術家的心中,繪畫從宗教題材內部開始發生變化,而后隨繪畫體裁的豐富,宗教情感以滲入方式存在繪畫作品中,許多藝術家將視線下移開始把世俗環境和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當做對象,來進行藝術創作。宗教情感不再作為主題被對待,而是轉為次要主題,或間接及隱含方式得到體現。凡·愛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作為世俗題材的情節性肖像畫作品,除阿爾諾芬尼呈禱告狀的右手,向主感恩并宣誓這一舉動外,已脫離了傳統宗教式的體現方式。其它與宗教相關信息則需通過對畫面中描繪的小物件所蘊含的象征意義得以解讀。同時代的老勃魯蓋爾則不僅是一位“農民畫家”,在風景畫方面也造詣卓著。在其風景畫中,感受生機盎然的生活情景的同時,能體會到人與上帝所創造的世間萬物的和諧之意。他還將圣經主題帶入有關日常生活的畫作中,使宗教元素需要通過細致的讀圖,獲取隱含在其中的圣經內容,這時宗教情感只是廣闊風景中的次要主題。與之相似的,魯本斯和倫勃朗將宗教情感隱含在其風景畫、靜物畫等非宗教作品之中,運用暗示的方法和象征物的方式表現宗教情感,揭示基督教的深層內涵。
19世紀雖然學院派提倡返回“信仰時代”,發起新古典主義美術運動,但顯然時代發展到這里,已經不再有從前那樣的條件和目的來為宗教主題服務,美術主義紛呈的環境中,有像米勒、凡·高這類藝術家,將視野轉向自然風景、田間農民,從信徒的心出發用畫筆演繹出人生季節中的節奏韻律。《拾穗者》樸實的場景既沒有極富戲劇性的敘事場面,也沒有情感激烈的突出演繹,只在觀賞者駐足觀察時,通過畫面感悟到其中嚴肅的宗教情感。在短短十年的繪畫創作中,凡·高把信仰寄托在畫筆上,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勇敢掙脫社會傳統的束縛,憑著一顆執著赤誠的心以直覺來追隨他的信仰。在他這里,藝術不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是去尋找救贖,繪畫是他另外一種布道方式,是從心出發的真實寫照。就是這樣一位將繪畫當做另外一種布道用心作畫十年的虔誠信徒,創造出現代主義藝術,成為表現主義的重要人物之一,這無疑是側重主觀表達的藝術體現,是宗教情感在近現代繪畫中具有現代特質的一段完美詮釋。宗教情感作為元素更進一步的從繪畫的臺前轉移到了幕后,以及作品呈現時的氛圍中。
基督教在經歷了風暴侵襲的考驗后,又呈現復蘇的朝氣,信仰基督成為西方家庭生活的主旋律,宗教所彌漫的神秘感和真實感則融合現實投射到藝術作品中。與此同時,重拾宗教題材或素材也是時代影響下的另一趨勢。《羔羊的憤怒》是19世紀畫家約翰·馬丁的圣經題材作品,是宗教題材作品不再局限于乏善可陳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的一件成功個例。世界戰爭的炮火使人們不得不去思考一些諸如原罪、罪惡現實的審視以及上帝審判這一類的問題,時代又為藝術家提供了素材,這時宗教與愛國精神得到了一次意外的合作。戰亂面前,藝術成為一種武器,與愛國精神骨肉相連,以此來激勵那些沮喪的心靈,并怒斥那些殘酷的暴力。畢加索的驚世之作《格爾尼卡》的誕生,成為對戰爭暴行斥責抨擊的有力武器,英國歷史學家西蒙·沙馬認為這或許是整個藝術史中最不可能的轉變—“巴布羅·畢加索實現了毫無道德區分的審美主義者向道德主義者的轉變”。
宗教在藝術中所扮演的角色發展到近現代,并非單純像兩條相交之后的直線般逐漸遠離,不再有交集。西方近現代繪畫中的宗教情感,其體現方式有直接也有婉轉,表達形式既有顯性也有隱性。現代藝術中的宗教主題繪畫表現不再單純和高度集中,非宗教主題繪畫也蘊含著宗教元素,象征和喻義需要鑒賞和研究來理解宗教情感。西方近現代的繪畫作品,宗教情感更為張弛有度的被藝術創作所用,更多是作為藝術元素在作品中得到體現。
參考文獻:
[1]西蒙·沙馬(英).陳瑋,黃新萍,王炯奕,鄭柯(譯).藝術的力量[M].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出版,2015.
[2]海倫·德·波希格里芙(英).彭燕,姚娟(譯).基督教美術之旅[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