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妍
摘 ? 要:文學隨著中國發展呈現出不一樣的審美藝術風格,文學思潮史的流變也在不斷地前進。在反思和探討的基礎上,淺談如何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
關鍵詞:現當代文學思潮史;重構;敘述思維模式;注重文本
中圖分類號:I206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2-0007-01
文學思潮史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一定地域內,受社會思潮的影響而產生文學思想和創作的潮流。研究者們對此考察和分析,打破了狹隘的格局,擴大研究領域,進而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
一、現有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敘述模式及其存在的問題
所謂“模式”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看做的標準樣式”。在現有的文學史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敘述模式其實是現當代中國文史敘述模式的變體,只是在一定的文學范疇內進行稍微的調整和上升,并沒有產生本質的超越,這自然給文學思潮的拓展、改變和創新圍上柵欄,有著“創作文本論”的痕跡,形成一種由“宏觀到微觀”的固定文學史思維模式。
二、“先理論后創作,先思想后形式”的思維模式
所謂理論先行,即先有輿論倡導,后有創作①,即“先理論后創作”。“先思想后形式”則認為文本形式是為思想主題服務,例如對魯迅《祝福》先從祥林嫂的遭遇控訴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迫的中心思想再到闡明小說成熟的藝術形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提出認識要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的。這固有的思維模式發揮著主要影響,忽視了文學作品的個性,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對現有文學思潮史存在問題的理論反思和批判
1.社會背景決定文學理論。文學創作發展并非完全地受社會背景決定社會理論的改變而改變,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理論潮流和創作潮流之間的相互力也不一定等同。另外,文學創作本身的藝術價值往往會會大于在理論所限定的框架。那么,這樣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忽視文學作品本身豐富的藝術價值,對此進行反思和批判有利于我們清理在學理重構文學思潮輪廓的“攔路虎”。
2.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建議:(1)依據具體文學作品,以創作思潮為中心。波斯彼里夫認為:“‘文學思潮的主要存在方式是‘創作形態。”②因此在重構的過程中,將出發點放在文學實體上,破除作家對文本的約束力,注意在語言多義性中釋放文本意義,打開文學研究的視野,更關注創作思潮;(2)分別對文學史大致的分類進行歷史性論述,并且兼顧各種思潮。遵循時間線索是傳統文學思潮史研究論述的特點,但這也存在著文學文本易受到社會史規訓的缺點。故在研究中沖破時間為架構標準的界圈,通過分類,使文本的整體結構專題化,一定限度地能夠按照自身的規律進行更為清楚地敘述,以防被社會化。還應同時兼顧各種思潮,根據文學思潮本身的分類,可大致分為以下三類:社會/革命文學思潮、人性/啟蒙文學思潮以及審美/感性文學思潮③,采用互見性的總體敘述對此相互補充、呼應,按照時間、空間線性呈現思潮流變,使在敘述文學思潮史時更富有張力;(3)打破一些現有慣用的各種文學史概念。現存的這些概念看似不偶然實則還是具有一定的投機性,如“傷痕文學”,作者們為傾訴“傷痕”注重精神層面而忽視了藝術手法,所謂“傷痕”也不一定傷痕,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不能對文學思潮史有效地敘述準確。打破現有的概念體系,改變進入文學思潮史的通道,才能產生嶄新的認識,尋找到不一樣的價值;(4)充分發揮文學體制和傳媒的功能和作用。通過文學體制以及大眾傳媒等方式,以便更準確地理解把握其演變的特征、邏輯和發展走向,從而更好地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
3.重構思潮史在學理上的必要性及其學術史意義:(1)沖破了固有思維的擾亂和已經設定的框架,避免了過多社會因素的影響,有利于以文本為基礎的重構,切實地在文學實體中分析挖掘創作思想的傾向,從而展現文學思潮史歷史邏輯脈絡;(2)實現文學思潮史的能動性、互動性、創作性等特性,更易于抓住其本身的性質。讓文學創作思潮的作用和力量在構建中得以還原,對文學創作開放性體系的完善也有一定的幫助;(3)有利于作家脫下所屬文學社團流派理論的“枷鎖”, 可以激發作家創作文學的動力,呈現文學的多樣性,回歸最原本的文學創作;(4)為打破小說、散文等各種不同文體之間的界限提供了方便,文體的分類不是完美的。有利于讓人們全面認識文學問題的變化發展,使其結構化免去過多受到文體史的弊端。
隨著經濟硬實力的日益發展,也應在世界格局中提高文化軟實力,全球一體化的總趨勢既是一個發展的挑戰又是一個進步的機遇。充分發揮文學創作思潮的作用是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重要任務,打破過去種種局限,回歸到文學思潮史的本位,遵循并充分展現文學流變的內在規律,從文本的角度去總結作者表達的思想,注重文學文本自身的價值,從而去探尋和摸索文學思潮史的傾向,讓創作思潮與理論思潮更好地結合,通過文學作品,展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魅力。
注釋:
①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5.
②席揚.文學思潮:理論、方法、視野[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5.
③張光芒,徐先智,陳進武.如何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