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益冉
摘 ? 要:眾所周知,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驅者,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民族魂”。同時,他還是現代書籍裝幀史上的開拓者和真正的實踐者。魯迅先生書籍裝幀設計的多樣性和獨特的藝術特色,是伴隨著他對藝術的執著和理性的思考逐漸產生的。他以理性的思想和開闊的視野在書籍設計領域進行探索,創作出一大批融貫古今中西的裝幀作品來。
關鍵詞:魯迅;書籍設計;多樣化;色彩
中圖分類號:TS881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2-0060-01
魯迅先生是一位文學家、思想家,又是一位全能的裝幀藝術家。綜觀魯迅先生的藝術文論和設計成果,諸多作品總能夠經得起時代考驗并產生深遠影響。不僅在民國時期為當時的書籍裝幀注入新的活力,便是到了今天,都不失為一份可觀的文化。
一、兼收并蓄、中西合璧的設計理念
新文化運動以后中國現代書籍開始了新的發展歷程,無論是通俗的大眾讀物還是嚴肅的政治刊物,都在重新思考如何在模仿西方設計的同時展現中國風格,怎樣在書籍裝幀設計上繼承傳統、融合外來文化,魯迅兼收并蓄、中西合璧的設計理念為現代中國書籍裝幀藝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魯迅選擇的是一個多元化的創作道路,正如他在論木刻中所說:“采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使我們的作品更加豐滿是一條路;擇取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使將來的作品別開生面也是一條路。”
二、木刻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的應用
木刻作為書籍裝幀設計的手段之一,要歸功于魯迅先生的倡議和親身實踐。
魯迅的一生致力于推廣外國版畫并對其加以借鑒,同時倡導中國的新興木刻運動。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開始著手介紹西方木刻,他搜集了大量的木刻作品,如細膩的英國木刻、粗獷的德國木刻、深沉的蘇聯木刻,其范圍之廣,數量之多,足可建立一個規模很大的美術圖書館。在搜購外國木刻范本的同時,魯迅著手編印木刻畫集,先后出版有《近代木刻選集》《引玉集》《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等,把介紹的歐美新作比作中國新木刻的范本。
三、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的應用
魯迅提倡的藝術是大眾的藝術,是傳統美術與新興美術的結合,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普通民眾生活的緊密聯系,這種與生俱來的通俗而鮮明的特性使魯迅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透過這種傳統的印跡,魯迅看到了千年歷史留下的民族性。縱觀魯迅設計的書籍書刊,這種濃厚的傳統意識隨處可見。
魯迅1923年出版的《桃色的云》封面畫就是運用的古典圖案設計,這本童話同時也是由魯迅翻譯的。封面以白色作為底色,上部的圖案呈帶狀,選用漢代石刻中的云紋組成,為了和書名呼應選用了紅色,深化了書中的主題,封面下部是用宋體字排版的書名,簡練樸素,這種帶狀紋飾和宋體字的結合在封面上的運用,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
四、書籍裝幀設計中色彩的應用
印刷業的興起為書籍裝幀設計的變革提供了條件。“木刻線裝,發展速度是緩慢的,只是書衣上舍去線條,改排鉛字,直到20世紀初期才有人嘗試繪制彩色圖畫裝飾書衣,即為現代書籍裝幀準備了條件。”
由于受到當時印刷條件的限制,魯迅設計的封面色彩很多以單套或者兩套色為主,遠沒有今天的豐富,但是整體效果卻色彩淳厚,妙在以少勝多。魯迅的書籍裝幀設計筆墨簡約,畫面清新,富有韻味。他借鑒了民間剪紙的色彩語系,最常用的顏色是暗紅色、綠色、黃色和黑色,單純洗練,總有一種古樸的雅致在里面,他自己很喜歡這種色彩設計中傳達出的現代感。如《吶喊》就以紅色與黑色作對比,紅色在色彩傾向里象征斗爭和光明,黑色象征著壓迫,這樣的設計端莊嚴峻中寓有深意。
五、魯迅先生盡心與經心的設計態度
魯迅在給陶元慶畫展前的序言里稱贊其 “對于筆觸、色彩和趣味,是怎樣的盡力與經心”。其實,這也是魯迅設計態度的真實寫照。他從事書籍設計也極其認真投入。但凡是書裝所涉及的內容,包括封面扉頁和字體,版式和插圖、從開本到紙張,從后期裝訂到印制等等,他都要經過悉心研究一再斟酌,有時連標點的位置都加以考究。
魯迅面對簡潔和低成本的書籍裝幀時,他也會把工夫花在書名文字的設計上,并賦予它們一定的隱喻功能。從最初《熱風》的手寫體,到《華蓋集》的印刷體美術字,再至《而已集》中古雅而有現代意味的自由體。無不顯示其對多樣性藝術追求的用心。也只有這樣對書籍的摯愛之心和不茍的態度,才能使其書裝設計與作品內容達到渾然一體的境界。
不可否認,魯迅先生在書籍設計藝術的高妙之處和理論上的高深造詣,來源于他對文藝生態的先覺和深厚的美術功底,也離不開其對書籍的摯愛和創作的熱忱。魯迅先生的書籍裝幀作品,以“新的形和新的色”開創了裝幀設計的一代新風,這些形式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都在他的設計作品中體現出來。在魯迅先生的書籍裝幀藝術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厚重的民族文化和鮮明的時代精神,他的藝術理念感染和影響了一大批人。
參考文獻:
[1]孫艷,童翠萍.書衣翩翩[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2]陳丹青.笑談大先生:七講魯迅[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