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衛東
摘 要:綠地是人們休息和娛樂的重要場所。景觀綠化在保護居民健康,擴大居民生活空間,營造安靜,舒適,衛生,美麗的環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了營造一個舒適、衛生的綠色環境,應考慮樹種的選擇及其配置,以實現綠化,凈化,景觀美化的效果。
關鍵詞:景觀設計;綠地;植被配置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064-01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建設速度加快,周邊環境已成為一個熱門關注的話題。公園景觀可以提高居住環境的質量,提高居民身體和精神健康至關重要。為了創造一個舒適,健康的綠色環境,應認真考慮植被的分配,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景觀設計中植被的功能
綠化以植物為主,各種植被可以改善小氣候,遮蔭冷卻,還可以防止太陽輻射,調節溫度,降低風速,美化環境,培養情緒的功能。
1.吸收有害氣體。城市空氣中有大量有毒物質,如城市工業生產和民用生活,煤炭燃煤產生的二硫和工業及汽車尾氣等一定濃度的空氣污染物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一些植物的葉子可以吸收解毒并減少有毒物質在空氣中的有益效果。
其次,具有更好的殺菌功能。城市環境空氣中含有大量細菌對空氣環境的影響很大,一些植物可分泌植物毒素,抑制和殺死細菌,減少空氣中細菌攜帶的粉塵數量,從而凈化城市空氣。
2.改變環境空氣中的小氣候。植被有一個非常好的吸熱,樹蔭和燕騰水的作用,通過它的葉子大量蒸發的城市的輻射熱,緩解城市的熱島和干島效應。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蒸騰能力,不同植物的燕子度差異非常大,有針對性的選擇強蒸騰植物培養,提高空氣濕度有顯著的效果。
3.具有很強的吸塵功能,起到防塵,防塵的作用。城市中的塵土除了含有土壤顆粒外還含有細菌和其他金屬粉塵,礦物粉塵等,影響人體健康,造成環境污染。植物葉面,表面往往不均勻,形成較大的吸附表面可以吸附大量的粉塵,相當除塵器降低風速,防塵,過濾和吸收,使空氣變得新鮮,這些葉片在沖洗后恢復其吸附。
二、景觀設計中的植被配置問題
景觀設計在每個角落都有綠色景觀的陰影,植被是景觀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發揮這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景觀設計的植被構成還存在很多問題:
1.植被構成單一,缺乏自然美。幾乎所有景觀設計的綠化空間在植被配置上,大部分以花紋圖案和樹木草坪為主,植物修剪是統一均勻的顏色,球植物景觀在人行道,缺乏自然美容。中國是廣闊的,物質非常豐富,但是景觀配置的植被物種與單一色塊,造成植物景觀繁瑣缺乏植物多樣性,這樣的景觀設計難以讓人們感覺到天然植物的美。
2.僑灌草樹配比例不協調。實踐證明,6-12厘米大直徑的大苗是生長發育強的期間,強移植的存活率高,但樹約50厘米的樹已經處于老化期,慢移植后的生存率低。且植被比例也不協調,低檔幼苗的比例不能發揮綠色空間最大的生態效益,缺乏層次感,導致生態效率低下,景觀設計單一。
3.低比例的本土樹木不能反映當地的特點。大多數人認為本土樹種太常見,低等級,而外來樹木高檔,所以在綠色景觀設計時,當本地物種越來越少使用。但事實上本土物種突出了本地特征,可以增加自然野業。如果強調植被多樣性的前提下,多選擇當地樹種,不僅具有生態意義,而且反映了地方特色。但是,要注意本地樹的比例不能超過50%,否則就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景觀設計中植被配置的措施
合理的植物配置,充分考慮植物的生態功能和觀賞特征,考慮植物自身的美麗和植物之間的美和協調,是解決景觀設計中植被分配中存在問題的主要途徑。
首先,植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平衡水平的重要指標。一個植物群落,包括豐富的本地植物和野生植物棲息的濕地,自然河流,低洼地,沙地等其他生態脆弱地區。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盡可能多地種植不同類型的植物。其次,堅持本地原則,適地適樹。綠化必須以有特色的本土植被為基本選擇。例如,水杉是中國特產的,生長非常狹窄的植物,但是引入區域可以非常寬,并且在一些引入區域比原生長地都好。景觀設計綠化中人工植物群落的建設不僅要注意植物場景的視覺效果,還要選擇適應當地社區的植物群落類型。創建本地自然風景植物類型。具體到植物配置應掌握:適應性強,注意植物多樣性。自然植物多樣,豐富多彩,本身具有良好的觀賞價值。
總而言之,大都市的景觀設計應該反映生物多樣性,還要體現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植被的配置要符合景觀設計的功能要求與實際需求,從而達到改善生態效益,增強城市質量的作用。我相信只要把握景觀設計的準則--保護居民健康,擴大居民生活空間,營造安靜,舒適,衛生,美麗的環境。就一定能夠營造一個舒適,衛生的綠色環境,實現景觀美化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周倩.濱海綠地景觀的設計與研究[J].綠色環保建材,2015(12).
[2]劉樂.河北省綠地景觀結構發展路徑研究[J].唐山學院學報,2014(02).
[3]林磊.醫院綠地景觀功能化研究[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6(01).
[4]張勇.綠地景觀營造[J].劍南文學,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