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超
摘 要:哥窯幾乎是我國陶瓷史上最為有名的陶瓷品種而不是窯口,它最有特色之處在于它瓶體龜裂的紋路之美,被大家俗稱為是“金絲鐵線”這中紋路大小不一,,形成大網小網縱橫交錯之美,大網紋路大多是黑色,而小網大多為橙黃色,二者相互交織,形成不同的碎片和網格,耐人尋味。很多人仍為哥窯的龜裂紋是一種缺陷美,但在我看來,龜裂之美并非偶然,它的美是經過能工巧匠和瓷器自然的龜裂相結合產生的美
關鍵詞:宋代;哥窯;金絲鐵線;龜裂紋
中圖分類號:K8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5-0155-02
哥窯瓷器存世稀少,彌足珍貴,它與汝窯、官窯、鈞窯一樣,是一種陳設觀賞器,成為宋代宮廷之器,而不是民間日常實用器,這是不爭的事實。它獨有的“金絲鐵線”不是偶然的形成而是通過能工巧匠精湛的技藝而形成的。
一、哥窯的魅力
(一)哥窯的特征
哥窯幾乎是我國陶瓷史上最為有名的陶瓷品種而不是窯口,同時也是名瓷里不間斷燒造時間最長的,直到當代。直到今天,哥窯的窯口問題還未真正解決,可能由于哥窯的窯口及產地的復雜性,所以哥窯瓷不論各代同時期,還是由宋至今,都呈現十分復雜的類型或特征。就是因為它有著非常鮮明的特征性,才讓人對他如此的著迷,它的“金絲鐵網”就像是在一個潔白如玉的瓶體上罩上了一層網,若果再一次的仔細推敲又給人的感覺瓶體好像要碎掉了,讓人又會產生一種錯覺,它的特色就在于它與眾不同的龜裂紋。
宋代哥窯“瓷胎體非常緊密,呈深紫灰色、灰色或土黃色……傳世哥窯瓷胎厚釉薄,胎色種類較多,有淡青色、淡白色、青黃色、黑色……釉色也較多,有粉青、灰青、翠青、米黃等”。哥窯瓷最顯著的特征,除了釉面沉厚細膩、瑩潤似玉,如同凝脂,表面有一層酥油光澤之外,最令人稱道的是它的“金絲鐵線”,這種龜裂紋路因器而異形成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網紋。其網紋呈現色澤不同,大多數瓷器的小網紋為橙黃色,大網紋為深黑色,二者相互交織、耐人尋味、引人入勝,因而被后人稱為“金絲鐵線”。
哥窯的“金絲鐵線”的形成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經過匠人們精心制作而成的?!敖鸾z鐵線”中的“金絲”的形成是在瓷器剛好燒制好的時候,出爐后瓷器由于在高溫環境下突然進入相比較冷的環境中是,瓷器表面的釉面產生了熱脹冷縮的物理反應,出現了瓶體釉面的龜裂,然后 趁這個時候匠人們就會用橙黃色的顏料擦錯的瓷器釉面的表面上,讓顏料慢慢的滲透在細小的釉面龜裂的紋理當中去,就會形成我們看到的金絲線,由于釉面龜裂的大小粗細不一樣,金線的大小粗細也不相同,如果使用放大鏡,仔細的觀察哥窯瓷器的表面龜裂紋路,會發現金線上的顏色是浮于表面的,說明了金線的形成并非是燒窯時瓷器表面偶然形成的,而是經過再次的加工才出來的精品。
(二)哥窯的仿品
哥窯的存世之作是極少的,而哥窯又偏偏具有一種獨特的美,使得后人對其美的探索從未停止過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仿品。
一件優秀的瓷器的創作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因為在不同的朝代,人們審美的眼光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在唐代人們喜愛奢華,繁瑣冗重的審美,而在宋代人們喜歡樸素,自然,內斂的美感,從各自不同的審美反映到各個朝代所生產出的瓷器也是各不相同的,每個不同時期的窯口都有自己的特征,從而制作出來的瓷器總是具有不同的特點另外一件瓷器的燒制也具有較為鮮明的窯口特征。由于不同的窯口采用的原料和制作工藝不同可以明顯的分出瓷器是什么窯口生產的,但是同一窯口不同時代采用的原料和工藝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同一窯口不同年代所產生出來的瓷器也是有明顯的差別的,所以說瓷器的鑒定要從瓷器的斷代燒制的窯口來斷定瓷器是出自哪個年代的。
在瓷器的生產工藝方面我們要多方面的考慮瓷器的制作工藝,認識一件瓷器首先要認真學習陶瓷發展史深入地了解不同時代瓷 器的具體特征、窯口特征和生產工藝,在這些知識層面上再通過對具體的器型、胎釉、裝飾工藝等的觀察和比較,從而辨別一件瓷器的真偽。
二、哥窯之美
在以往的業界人士看來瓷釉龜裂是一種缺陷美,但是在我看來這種缺陷美不從時間的維度上來看,哥窯瓷器的整個釉面上的裂紋不是在同一時間所形成的,在燒制的初期瓷器表面本身就具有裂紋,然后經過匠人們精心的搓擦開片之間的紋路,使其紋路上色,出現橙黃色的紋路,由于宋代的哥窯流傳至今,由于胎體和釉面多次的經歷熱脹冷縮,在瓷器的表面上再一次的形成了大大小小新的碎片和紋路,這些新的碎片和老的碎片在一起形成了大小,粗細前后的層次交錯之美,使得傳世的哥窯看起來推陳出新的感覺,但又不是一般的仿品可以仿制出的滄桑、凝練之感。從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上來分析,一段裂紋的生成只是整個器物裂紋生成過程的一個縮影,它們在時間和空間的緯度上是具有自相似性,最終形成了別具一種古樸自然的情趣,這一種張力,足以使哥窯瓷器具備了獨一無二的美學特征。
1.哥窯的美就在于它那看起來支離破碎的釉面,釉面上的破碎的紋路給人一種獨特的美。在業界人士看來碎紋的形狀有很多,如像蠶絲一樣細小的裂紋,粗一些的裂紋像鐵絲,有些裂片大者如冰裂,細者如魚子,就是這樣大大小小粗粗細細的紋路組成了不同的花紋,這些花紋像極了自然界中的某些不同的客觀事物,所以這些花紋才有有冰裂紋、細碎紋、魚子紋等這么象形的名字。
2.從釉面上的裂紋來分析,它開片的碎片和開片之間的紋路,具有相似性的美,所以形成了碎片與裂紋之間大大小小,大小大小的韻律節奏的美。它的不對稱性,大小不一,秩序井然,器物內外紋飾之間所形成的縱橫交錯,難以用傳統的美學觀來闡釋其內涵。
是偶然的,而是經過工匠們精心的打造而成的。雖然看似簡單的裂紋卻是匠人們經過長期的摸索,總結了一套在陶瓷釉面上產生碎片紋理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借助了自然事物所產生的美,經過人工掌握其開片的方法把它經過人工掌握,將其開片的規律運用到瓷器的釉面裝飾上來,就形成了哥窯獨特的“支離破碎”的美感。在宋代含蓄內向的審美取向,產生了人們對線條美的情有獨鐘,宋代哥窯瓷器上的裂紋正符合了宋代文人對質樸自然美的追求。在哥窯釉面上的龜裂紋,利用了瓷釉龜裂技術追求一種線條美,使線條美達到了一種和自然線條相融合的最高境界的美,使龜裂產生不同的紋路,這些紋路和自然界的客觀事物不謀而合,就產生了像冰裂紋、細碎紋、魚子紋等這些紋路。
三、結語
宋代的哥窯是中華民族瓷器史中璀璨的一頁,它獨到的審美,融合了自然現象又經過了能工巧匠的打造,才出現了哥窯的“金絲鐵線”。
“金絲鐵線”布滿的整個釉面,看起來瓷器馬上就要碎掉了,可是神器的是瓷器是不會碎掉的,這是經過匠人們特殊處理的美,在欣賞哥窯瓷器的時候,自己會不自覺的把裂片往一起拼合,使欣賞哥窯瓷器的時候對碎片的美產生一種拼合的動感,這種感覺是非常微妙的,就是這種獨特的美讓我們一直癡迷它的美,也充分體現了哥窯的審美是經得起歲月考驗的經典之美,也體現了當時宋代的審美是質樸而內斂的,當時的文人大夫都愛這種清新自然的美,在自然的客觀事物中可以發現它的美,而不是人類過于奢華的一種表現美的方式,從而體現了當時人們對質樸自然的崇尚。
參考文獻:
[1]劉華杰.分形藝術[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李家駒.日用陶瓷工藝學[M].武漢:武漢工業大學,1992.
[5]林鴻溢,李映雪.分形論-奇異性探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2.
[6]劉式達,梁福明,劉式適,辛國君.自然科學中的混沌和分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7]張越川,張國祺.分形理論的科學和哲學底蘊[J].社會科學研究,2005(05).
[8]徐建華.仿哥窯紋片釉研制及其形成機理探討[J].景德鎮陶瓷,1994(01).
[9]熊寥,熊微.中國陶瓷古籍集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