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數據和主觀認知態度為基準,大數據解讀90后-90后愛情觀其實...
林書傳
在中國做寫實攝影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因為在理論層面上很難確立一個優秀與不優秀的標準或者攝影家與非攝影家的區別,這點上攝影與書法創作面臨幾乎同樣的問題——門檻太低。所以我們在面對寫字與書法、拍照與攝影這兩組既可以重合又存在區別的兩對問題上,常常分不清界限。我們在評判一件“作品”或“作者”是否成立的立場上往往只能借助的依據:學歷、職稱、職務,甚至是材料和設備。書法和攝影的創作標準也往往受困于此。這兩個圈子參與的人太多,參與的人也太雜,魚目混珠,良莠不齊。“圈子”一詞本是中性,僅僅是范圍的意思,但大家都愿意加個“混”字去使用,這個詞就逐漸壞了下去。書法與攝影好比圈子與江湖,都在失去其本來的詞意,也有了太多雜質。
對于書法與攝影,從藝術而非技術的層面進行考慮,我認為書法的終極目標和承載應該是一個人的修養與知識,這其中包含一個人的文學、文字功底,一個人別于他人的個性,以及一個人的知識結構與個人涵養,可以統稱為內修。比較而言,寫實攝影的終極目標與承載應該體現出一個人的認知與態度,這其中包含一個人的社會認知、歷史認知與個人擔當,亦可稱為外修。
2006年至今我認識岳凱兄整整十年,其給予我的認知是豐富而有深度的,如我所見其在繪畫、書法、文物修復、文物鑒定、工藝雕刻、攝影、文獻研究等多個方向都有著自己的建樹。對于一個未至而立之年的年輕人,岳凱的知識與生活閱歷是極其富足的,以至于很難用一些詞、一句話、一件作品或者一件事去概括與歸類這個人。談及上文的“內外兼修”岳凱確實受之無愧,其在知識結構的多樣性及學術與史料鉆研的韌性上皆屬于同齡人中少見的。
展覽名為“行行觀境”,我想作者的本意應該跟作品有關。“行行”在視覺上代表了鏡頭的深度,在視野上則代表鏡頭的廣度。這是岳凱個人的攝影作品展,確切的說也是一本帶有人文關懷的寫實攝影集。岳凱之文開篇引用了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的名句: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我在這句話中看見了岳凱之于攝影的態度——一種拍攝者對于被攝對象的人文關照,而這種“近”之于岳凱往往是用知識結構與研究方法為支撐的。對于此我更愿意表達一種非技術與非視覺的人文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