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摘 ? 要:山東傳統刺繡主要包括濟南發絲繡、濟南地區刺繡、山東民間手工刺繡等,所用針法多樣,不拘泥一種技法,從傳統的直針到虛實針在山東刺繡的作品中都可見到這些針法的靈活應用。山東傳統刺繡近代由濟南刺繡廠工人發起,現在從刺繡廠里走出的幾名刺繡工人已經成了省級刺繡大師,山東傳統刺繡行業一方面面對著快速發展的時代,一方面在機器行業里舉步維艱,今天這些手藝人依然堅守在這片“熱土”上,發揮著她們的匠心精神。
關鍵詞:山東傳統刺繡;濟南;刺繡藝人
中圖分類號:J52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0-0141-01
刺繡又名針黹,是傳統女紅中重要的一個分支。古代男耕女織的模式出現了如今豐富多彩的文化瑰寶,刺繡便是其中一種。從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機器便開始逐漸替代手工,德國包豪斯學院甚至一度在討論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漸漸地人們厭倦了機器所造就的快速的生活模式,人們開始尋找手工摻雜在產品的情感成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山東農村婦女在閑暇時間幾乎都在刺繡,針法便是最簡單的齊針、辮繡以及打籽居多,繡品以實用品為主,比如兒童穿戴用的圍嘴、虎頭鞋,家里用到的桌布、門簾,結婚時的喜被、枕巾等,只要生活中見到的可以刺繡的幾乎都會繡上東西,圖案并不復雜,有朵朵盛開的鮮花、可愛活潑的動物、喜聞樂見的神話故事還有最直接的喜字等等。色彩是通俗的純色,不摻雜任何灰色調,鮮艷的紅色配黑底最為常見,藍色、紫色也是經常用到的顏色。但是今天在山東已經很少見到農村中的婦人埋頭在小繃上。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刺繡文化工作室。在城市的某個地方,這些工作室依然將這們傳統技藝延續下去。
濟南軒然文化工作室也是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魯繡)傳習所,戎玉蕊便是傳習所的重要魯繡傳承人。戎玉蕊1986年參加工作,1991年調入濟南魯繡刺繡有限公司魯繡研究所,先后從事繡品的裝裱、繡線的染色及發絲繡手工刺繡工作。2010年被借調到山東省博物館魯繡研究中心,2013年成立魯繡工作室并聯合省市文化藝術界十多位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學者,成立了山東省軒然魯繡文化藝術研究中心。戎玉蕊現今已經有多個稱號: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魯繡(濟南)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濟南市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魯繡工藝美術師、山東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戎玉蕊最擅長的是畫繡,是以蠶絲做底料和繡線,針法細膩,顏色飽滿,保存時間長,是一種高價值的藝術品。戎玉蕊的畫繡十分細膩,遠看像是一幅幅水墨畫,特別是善于表現動物的皮質感,繡品清雋淡雅、質感逼真、風格粗獷中見精微、能真實再現古今國畫大師原作的風貌,其工藝復雜、做工精細異常,一幅作品往往耗時幾十天至數月才能繡成。她在第六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榮獲“花冠杯”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的《鵲華秋色圖》(99x30厘米)就繡了兩年。其它如《孔子像》、《萬世師表》、等更是成為經典魯繡作品,被各級博物館收藏。她除了擁有最深厚的基本功之外,還經常業余教授刺繡愛好者學習這門手藝。對于今天山東刺繡瀕臨失傳的狀況,戎玉蕊同樣十分擔憂,她曾經提議將山東傳統刺繡作為大學的一門選修課,只要有學生報名,就會去上課。在山東舉辦的多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上都可以看見戎玉蕊的身影,她耐心解答每個游客的問題,只要有機會傳播山東刺繡,她都努力去做。可見戎玉蕊對于山東刺繡不僅是熱愛,還有一種博大的教育家的情懷。現如今沒有人了解山東傳統刺繡具體有哪些作品,更不清楚這已經成為山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商業文明中,任何事物都被冠以不同的目的,所以人們變得比以往浮躁。刺繡是一門耐心細致的工作,可能當你坐在繡凳上便是一天,在被無數信息包圍的社會中,保持一顆平常心確實不易。戎玉蕊身上的匠心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不單在刺繡方面。
徐秀玲同樣來自濟南刺繡廠,2011年她創辦了徐秀玲魯繡工作室。徐秀玲從事魯繡制作30多年來,在尊重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對發絲繡的工藝進行研究、創新,注重從生活中汲取藝術靈感,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作品有獨到的功力及質感。人物注重寫實、傳達精神;花鳥、山水、走獸,簡練明快,富有生氣。獨特的工藝使她的繡品看上去猶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先師孔子繡像,》、《孔子繡像》、《鵲華秋色圖》等多項作品獲國家級、省級獎項。徐秀玲每年在招收學生,免費教學。但是這幾年下來真正留在徐秀玲身邊的學生屈指可數。大部分學生在學習了一個月之后便放棄了這門技藝,有的甚至三天后就不再來了。山東省博物館的魯繡展廳常年設展,里面不僅有幾十幅山東刺繡精品,展廳還有三到四位刺繡藝人現場進行刺繡。每天圍觀的群眾不計其數。
山東省博物館魯繡展廳進行現場刺繡的帶頭人便是宋愛華。宋愛華從濟南刺繡廠走出來后開始大力發展和弘揚山東傳統刺繡文化,她見證了山東魯繡的由盛轉衰,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魯繡作品的保護與資料收集,將魯繡的手藝保存并傳承下去是她一直為之奮斗的目標。
山東傳統刺繡傳承人在努力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使得今天的我們以及后來的人可以見證山東刺繡的魅力和博大的文化精神。